特色优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宗教学系总体实力雄厚,在国内处于前三位置。本系以人才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均衡、课程体系完整而著称。在过去十年的人才培养中,围绕基督宗教哲学、佛教哲学的格局,聚集起全国最强阵容之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和科研上也居于全国宗教学专业的领先地位。本专业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4个研究机构。本专业目前共有9名全职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复旦大学宗教学在2019年泰晤士QS排名中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33位。
教学与科研
宗教学专业一直遵循人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反思精神、理论思辨、批判思维等方面着力下功夫。在学生中形成了专题讲座、研讨班、经典解读等在内的多种课程学习模式,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宗教经典著作,养成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本专业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等2+2联合办学。
宗教学专业的教师围绕自身研究专长,初步形成了若干个教学与研究单元集群:
1.宗教经典、文献和语言:本方向致力于宗教传统传承的核心维度,即宗教经典、文献和相关语言研究。此处的宗教传统主要包括四大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的宗教语言包括希腊语、拉丁语、梵文等亚欧古典语言。
2.“中国宗教”研究:本方向将专注最具本土特色的“中国宗教体系”研究。不同于西方宗教和印度宗教体系,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体系,在该体系中不仅有儒释道三个体制化宗教,也存在大量的地方、弥散性宗教。
3.社会与实践维度中的宗教:该方向主要致力于研究宗教信仰与社会、实践层面中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包括了经验型的田野研究和思辨性的理论探索。该方向主要涵盖了宗教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三个领域。
4.宗教与中华文明交流:该方向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与其他文明的两次交流:其一是中古以佛教为纽带、中国与中亚、南亚的文化交流;其二是明代以来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
历史沿革
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宗教学研究而言,复旦宗教学研究起步较早,从一开始就以多个宗教传统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比较宗教研究为重的方法特色。另外,宗教学研究发展始终依托哲学系,注重从思想史和哲学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宗教经典和宗教现实问题,和其他以某种宗教传统为中心、以文本或文学研究为特色的高校相比,具有鲜明特色。复旦宗教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3年到1976年。复旦哲学系在新中国成立院系调整之后成立,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宗教政策,宗教学研究一度成为禁区,直到1963年毛泽东主席对宗教研究进行批示之后,批判性的宗教研究开始,宗教课程进入复旦。
第二阶段是1977年至1993年,百废待兴之后宗教学教学重回课堂,复旦开设了全国首家国家宗教干部培训班和宗教人士培续班,为宗教专业的持续发展争取了资源。
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从1993年开始,宗教学方向的博士生放在中哲、西哲专业里开始招生培养。1997年复旦正式成立了宗教学的硕士点,2000年建立宗教学本科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建立了宗教学的博士点。2007年宗教学系成立,宗教学专职教学队伍从2人发展到目前9人。2010年,依托复旦宗教学系的利徐学社成立。2011年,复旦佛学研究团队(FDTBS)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