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3期丨学术研究的必备技能——你知道了吗?

时间:2015-11-16


编者按:11月6日下午,哲学学院“酷学 多维 对话”学生论坛第七场——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在光华楼西主楼2409会议室举行,哲学学院博士生陈岘、李健、彭鹏三位嘉宾与哲院学生分享了文献学、古籍点校、读书、写作等方面的相关经验。

“读书必先校书”

陈岘同学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点校出版《雕菰楼史学五种》,参与点校《春秋左氏传补注》。陈岘从自身的点校经历谈起,指出在中国哲学的学习中,点校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在古代文化的相关研究中必须具备这项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古人不仅讲读书必先识字,还说读书必先校书;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则说“书非校不能读”。

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好广泛的、便利的资源条件,从中国哲学文献查找方面指出除图书馆馆藏资源与电子文献之外,古籍部资源也相当丰富,中哲方面的同学更应多多利用此类资源。在这些资源之外,也要多听专家们的讲座、参与国学班的课等。

找书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精细考量的过程,要学会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如清代学者就曾对历代典籍的诸多版本进行校订,我们要学会找出这些研究成果,根据判断力来抉择是否取用。要多去看目录书、提要方面的书,掌握对目录的使用。

“原典是我们学术的根基”

彭鹏同学在《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他首强调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作为本硕博各个方向的新生,首先就应当对这个学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藏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他自身就是先查看了图书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所有书目。对书目的了解,有利于对学术界当下研究的问题和最新取得的进展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再写文章时就知道找什么书、看什么书。同时要抓住原典,原典是学术的根基,不可不读;研究性著作是进入学术界的敲门砖,对学与思起着导向性作用;而通过读研究性论文,才能获悉某个哲学问题的现状。

关于写作,我们主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论文选题,即要是相关专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性或核心性问题,可以多读相关专业的论文,把握前沿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自己的观点;二要注意行文语言,应干脆利落、忌拖泥带水,少用陈述性的语词,多用论述性观点性的语言。如此完成的文章,才称得上一篇好论文。

“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

写作

李健同学身为国奖获得者,发表论文4篇,是我校博士生讲师团核心成员。她指出一般而言论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种是提出和阐释一个问题。通常所说的“好文章”则应是“小题目,大文章”。

选题之后的资料收集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占有资料,加以整理、研究和消化。马克思写《资本论》就用了一千五百多种资料。写作提纲和反复修改也是完成一篇好文章所必需的过程。总之,要将现在的论文写作当做一个训练的过程。

此外,精读原典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树”的主干,并依此挑选读物、形成一个可供写作使用的知识架构,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好习惯,并以优秀的论文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在论文写作之余,我们也要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在论文写作中我们要学会在修改中获得成长,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论文完成之后更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它进行检视,即使可能出现否定自己或觉得难以突破的情况,经历时间的打磨,必将获得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