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140期丨沈语冰:把握好机会,在艺术哲学方面学到最好的东西

时间:2020-10-19

编者按:复旦哲院美学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各类美学与艺术哲学课程的开设、美学教研室的设立及美学硕士学位点的设置,为复旦美学的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起点。近几年来,美学教研室进一步发展壮大,步伐明显加快。本期“教研室巡览中,我们将专访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教授,从学科特色培养理念学科发展三大方面,与读者一同走进美学与艺术哲学在复旦的故事。

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学,现代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并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或合作译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等12部,其中《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获AAC第八届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类出版物最终提名奖。

学科特色

Q1、自哲学学院设立美学教研室以来,美学与艺术哲学学科在复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复旦哲院的美学与艺术哲学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82年,樊莘森与高若海两位老师就合著出版了《美与审美》。1987年,樊莘森老师与其他学者又合作出版了《美学教程》。王德峰老师于90年代初开始在哲学系开设美学与艺术哲学类课程,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1996年美学教研室成立,王德峰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2005年,王德峰老师出版《艺术哲学》,为艺术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富于创新性的视角。2013年哲学学院举办艺术哲学的多维追溯和透视研讨会,邀请国内多位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学者参会,就艺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标志着哲院美学和艺术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稍后,美学硕士学位点设置。2015年招收第一届美学专业硕士生。

最近三五年,美学与艺术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除了开设了各门美学和艺术哲学类的课程外,还举办了“艺术讲坛,迄今已经举办了超过60场次。有关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密集课程也开始加快建设。一系列国际会议、论坛和工作坊,盘活了美学学科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比如2017年秋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举办重置时间:艺术、技术与当代的未来艺术和学术论坛,2018年夏举办观想:图像与受众国际会议2018年秋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举办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2018-2019年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上海双年展艺术-哲学对话开幕论坛2019年春与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联合举办艺术与空间的建构工作坊,2019年秋与西岸美术馆合作国际艺术教育博览会·艺术与科学论坛201911-12月,与香港康文署、香港艺术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合作举办图画真解:中国画与笔墨文献展,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笔墨学:文人画在现代的范式与意义等等,都极大地活跃了美学和艺术哲学学科的建设。其中有几个节点值得一提,那就是2018年夏设立美学专业博士学位点,2018年底成立艺术哲学研究中心,20201月学校批复成立艺术哲学系。因此,最近的三年,复旦美学和艺术哲学学科迈出了踏实的三步。

Q2、美学与艺术哲学学科目前有多少教师,他们分别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目前有9名老师。形成了艺术哲学原理、西方近现代美学、中国艺术史论、现当代艺术史论等富有特点和优势的研究方向。比如说王德峰老师、袁新老师在艺术哲学原理方面,孙斌老师在浪漫派美学和批判理论方面,陈佳老师在英美分析美学、实用主义美学方面,王维嘉老师在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方面,形成了一条西方近现代美学的相对完整的教学和科研链条。潘公凯老师在中国艺术史、艺术教育、艺术理论(特别是文人画理论与实践)方面,鲁明军老师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方面,吴虹老师在中国艺术史(特别是中古艺术史)方面,又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中国艺术史论的线索。我本人以研究欧美现代艺术为主,对康德美学、现代性哲学理论也下过一些功夫,同时也涉足当代艺术理论,在这方面与鲁明军老师有一定的呼应,从而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线索。

总之,在这三四个领域,美学与艺术哲学学科的老师们都不是独自研究,单兵作战,而是保持着一种相对完整的学术“区块链。再加上直接参与美学专业博士点建设、指导或合作指导美学专业博士生的孙向晨老师和林晖老师等,复旦艺术哲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应该说是国内一流的。

Q3、美学与艺术哲学专业在复旦逐渐确立起了怎样的学科特色,相较于其他学院艺术专业又有怎样独特的哲学面向?

美学与艺术哲学专业在复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这一点当然是在比较和探索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我国的美学专业在国际范围内也自成一体,这主要得益于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使它从一开始就取得了较高的地位。与英美的美学专业基本上局限于分析美学不同,与德法等国的美学完全匍匐在哲学体系之下也不同,美学在我国拥有广阔得多的领域。它不仅与哲学学科密不可分,而且也与文艺学、古典文论、书论、画论、乐论等等密不可分,所以有一个说法,中国一国的美学家比全世界加起来还要多。而且这个学科曾在80年代获得过辉煌的成就,出现了堪与文化热媲美的美学热。

毋需讳言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学科在我国呈衰落之势。但是,与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社会降温相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却如火如荼。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践。由理论或哲学直接驱动的当代艺术,成了重新激活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的实践基础。复旦艺术哲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直接面向当代艺术实践的整个社会环境和土壤,以当代艺术现象、当代艺术的教学、创作、展览、批评、理论研究为重点,不再局限于从文本到文本。

与这一特色相关,我们确定了学科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三是双向交流跨国研究。所谓引进来,就是继续把外国(主要是欧美)当代艺术哲学以及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和批评研究的主要文献翻译过来,成为这一学科的新的增长点。所谓走出去,就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做出当代的新诠释,用即便是外国人也能听得懂的当代语言重新激活我国美学的古典资源(比如潘公凯教授的“中国笔墨研究)。所谓双向交流跨国研究,就是强调跨文化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考虑到当代艺术已经无可争议地是全球化的艺术,不管近年来的反全球化趋势会在什么程度上改变这一总的方向。

总之,复旦艺术哲学学科与其他艺术专业的相关研究相比,保持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你提到的哲学面向。其他院校的相关研究,美术学院一般强调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强调当代艺术教育和创作中所涉及的某些新概念和新理念。当然,它们与哲学相关。但是它们往往也是零星的、以实用为导向的。而我们的艺术哲学研究,则以自身的特长即强大的哲学学科为底色,重在系统的探索,以开放、求真和未来为导向。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所谓“艺术学理论相比,我们的艺术哲学的哲学面向,则显得更为集中而鲜明。

培养理念

Q4、在办学过程中,艺术哲学系对硕博学生有怎样的期待,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本科生又有怎样的建议呢?

现在找工作、讨生活都不易,越来越多的人将被迫“为稻粱谋,但是我仍然希望我们的硕博士能够一心求学,不因时势变迁所动。我还希望你们能抓住两个显而易见的机会。一是在上海求学的机会。上海是国内最好的城市之一,中国最好的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也是当代艺术发展得最好的中心之一。所以,学习艺术哲学的同学,不应该放弃这一难得机会。二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也是全国最好的哲学院之一,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哲学教授。你们如果能把握好机会,就能在艺术哲学方面学到最好的东西。

我们刚刚制定了本科生哲学专业艺术哲学方向2+2的课程体系。不管怎么说,艺术哲学的设立,为我们的本科专业增加了一个新方向。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哲学基础的同学,将在大三大四进入艺术哲学系学习。重点仍然是在哲学大概念之下的艺术研究,不过会增加不少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核心课程,例如中国艺术史和西方艺术史。但是这并不是说大三大四以后就不再学习其他的哲学课程了(有学校、学院、系室等三级课程体系,因此选课的自由度还是相当大的)。我建议那些有较好的哲学基础,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在本科期间就获得哲学和艺术的双重视野,架构一种更为健全、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Q5、如何把艺术实践纳入到学生的培养体系中?

是的,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就设置了不少实践兼理论类的课程,例如《摄影与哲学》《电影与哲学》《建筑与哲学》等。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特色,就是与上海美术馆和博物馆系统的合作共建。在校学生,从本科生起,就可以获得极为充分的实践和锻炼机会。策展、导览、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当然最简单的就是参观、观摩艺术现场、艺术家工作室等等,将成为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常规学习和实践的一部分。

学科发展

Q6、《艺术史与艺术哲学》创刊发布暨主题论坛刚好在上周六闭幕,酝酿出版这一刊物有怎样的期许?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早在三年前就开始筹备了。我们邀请并组建了一个极其强大的编委会,那是三年前的事。它在国际上都是顶级的。因为我们既要考虑到它的标志性和权威性,也要考虑到它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水准。我们不能指望每一期都有这些编委的作品发表,但是他们确实已经推荐了高水平的论文。

这个辑刊的创刊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艺术写作(art writing)已经被哲学、历史、文学(或批评)等等不同的学科人为地加以分割,达到了令人难于忍受的条块分割、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但是,好的艺术写作本来就应该具有哲学的深刻性(或所谓义理),又应该拥有历史的厚度(或所谓考据),再应该具备文学的文采(或所谓辞章)。所以,我们想要恢复艺术写作应有的样子,恢复作为学科的艺术哲学、艺术史或艺术批评诞生之前的那种圆融浑成的恢宏境界。例如,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歌德对哥特式教堂的写作,里尔克对罗丹雕塑的论述,罗杰•弗莱对塞尚静物画的评论。

第二个方面的考虑是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从设置的时候起,其学理基础和实践状况似乎都有些混乱。在2012年新设的艺术学门类中,下设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和影视戏剧学五个一级学科。其中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和影视戏剧学都有各自的——以美术学为例——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那么,艺术学理论还能研究什么呢?有人说,研究一般艺术理论,不涉及具体媒介。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与传统的美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创办这样一个辑刊,既是为了强调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是为了尊重国际公认的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既成事实。

Q7、艺术哲学系未来几年有什么规划?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一以贯之的艺术哲学学生培养体系(艺术哲学系),也有了与全国(特别是上海)的美术馆系统的校馆合作,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艺术哲学研究中心),还有了一个发布最新科研成果的辑刊(《艺术史与艺术哲学》)。接下来我们正在筹建复旦大学-维也纳大学艺术研究中心,同时建设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等机构稳定的、常规的合作机制。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牵头,联合全校视觉艺术研究力量,组建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也已经在议事日程上。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们在与英国约克大学、爱丁堡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联盟,美国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合作计划有所耽搁,不过我们坚信复旦艺术哲学会保持踏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

采访丨蔡思涵、张港悦

责任编辑丨张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