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138期|如何阅读哲学原著

时间:2020-09-28

编者按:角色的转化与适应,是每一位新同学在来到哲学学院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本科、硕士新阶段的开启,必然伴随新角色的过渡,也必然伴随新的问题。入门哲学需要阅读哪些经典书籍?面对“读不懂的哲学原著怎么办?今天,周一谈治学栏目邀请哲学学院何俊教授、邹诗鹏教授为大家带来新学期的治学建议。

本期嘉宾

何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等。

邹诗鹏,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研究领域: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性与社会理论。

读书是要义

Q1

您觉得对于哲学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学哲学的第一要件是什么?

何俊:

哲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性是指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后,应当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这种适应是全方位的,且远比具体某学科的学习更为重要。其次,哲学专业又有其特殊性。复旦哲学注重多元化。所以同学们应该尽快用各种方法,熟悉、适应哲学学院。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内容,尽可能地多读书。尽快摆脱焦虑的心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进而保持高度的自觉。同时,我建议同学们除了上课、完成老师的要求以外,尽可能参与学生活动。大学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大家要主动参与社团活动。

邹诗鹏

首先,要熟悉哲学学科的大致情形,观察、进入并理解哲学的氛围。在讲授哲学导论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进入大学还很茫然,对于整个哲学完全是不清楚的,就像进入一片森林,看到一棵树就当做是哲学,这恐怕不行。这就是我说要为什么要熟悉哲学以及哲学学科的大致情形,特别是要观察进入并理解哲学的氛围,而不是先给定一个确认的哲学氛围。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快确立面对哲学这座森林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相当于给学生一个选择,同时也是搞哲学最为重要的主体性意识。

同时,也要将哲学的初步学习与对大学生活的熟悉和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哲学系的学生来说,哲学本身就有普遍性(universal),这与进入大学(university)是相通的,肯定有一些普遍的东西,越是理解大学生活就越是理解哲学。那么倒过来讲,进入哲学也就进入并理解了大学生活。第二是要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大学的哲学学习对于我们的本科生来说,恰恰是人格特别是对象性人格的形成时期,是所谓的对象性意识形成时间,要将哲学的学习与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抓住这个时间,对于哲学的学习、人格与个性成长是同步的。现在的情形仿佛不是缺乏个性,而好像是太个性以至于任性,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自觉培植起对象性的社会意识。举例而言,我们恐怕得调整一下,比如一直适应于表扬,并在不断表扬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以致于表扬成为我们成就感本身。但哲学学习还得适应批评与批判,包括自我批判,而且要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有时候是完成自我超越的必经环节。

Q2、阅读经典原著在“为学次第”中处于什么位置?有什么重要性?

何俊:

一方面,不论开始时是否完全读懂,同学们都会有一种质感。比如同学们在未来到复旦之前,对这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和图片构建的表象上,但一旦来到这里后,才会有一种实在的感觉。因此,通读原著也可以增加我们对经典的亲切感。这是一种长远的滋养。

另一方面,经典的阅读具有当下意义。把高中对于哲学简单的认识,深化为进入大学后的具体研究,需要同学们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不限于篇目,也不限于是否读懂。只要把课堂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就会有当下的效果。所以,阅读经典的长远效果是思想素养的积累;当下的效果快速进入哲学研究的状态,对哲学有亲切的质感。

邹诗鹏:

如果一般来讲,哲学的经典阅读是处于基础性位置,但我不那么赞成过高的提高原著学习阅读的位置,尤其是提到一个排斥其他的方面的地步,也是不负责任的。原著学习非常重要,但对于新生来讲,阅读原著可能是使同学们生产出畏难情绪的一种做法。我建议因此,对于原著的阅读首先一定要尽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中进行,尤其不能抱着一本原著“死啃。斯宾塞尔读康德也会有困难,因此阅读原著必须要有引导。

关于如何引导阅读原著,我的个人经验是:首先要读靠谱的大家写的哲学通史著作(这样的著作并不多),这些著作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的知道一本著作在哲学史中的地位。靠谱的哲学史著作,能够带给学生相对靠谱的哲学格局。在这一个格局中,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某一部步经典著作的架构,一般来讲,目录可以清晰的提示我们架构,但显然还不够,架构还特别需要我们察知作者的一些意图,大家的哲学史著作通常会清晰地告知我们这些。

接下来,可以尝试着进入文本。而且,实际上可以不只读某一部经典,可以试着同时学习几种经典著作,并尝试在不同经典著作之间形成某种对话与互文性,便于更加深入地进入文本中。这样,相对来讲,可以不只是读一本书,而是可以把很多部著作同时进行某种泛读,这样我们就可以选择那些书仔细来看。

哲学专业的挑战性就在于,要和历史上的一位又一位的思想家进行搏斗,正因为如此,这种搏斗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非常靠谱的哲学通史给我们一种支撑。进入原著时,再由老师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向学院里面的老师学习,并且把学习当成一个过程,不要过于强调在几年内一定要读多少本书,摒弃读书的所谓“表演性,这种表演性对于我们本科生来讲是非常要命的。读原著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将功利的东西先放到一边,这样才可能和原著的实质性内涵进行对话。不同的老师对于阅读原著有不同的见解,我的主张基本上是这样。

另外,原著的基本特征就是“读不懂,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面对原著的“读不懂我们要承认“读不懂,但不能因此就不读,读过原著之后得出的读不懂,与未读原著的所谓读不懂完全是两个概念,读过原著的读不懂往往提示着某种问题意识,哪怕是形成某种偏狭的阅读经验,但仍然是可贵的前见。事实上,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少有人断言自己完全弄懂了那些真正的哲学经典,在这个意义上,宣称读不懂原著,其实意味着保有对于经典以及传统的敬畏,这与哲学本质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人文精神是相通的。

方法与策略

Q3、对您来说,哪本或是哪些经典原著,对您影响最大?为什么?

何俊: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论语》。《论语》看上去很容易读,但是其实又很难读。“不能仅从文字上解释,而要落实到中国的传统上——“为己之学,落到自己的生命中来这就具有很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去体会书中的语言,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处当中。以《论语》的开篇三句话中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何谓不愠,如何不愠?表面上看,这句话是指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恼怒。但有时即使付出全部心力也不能够被理解,此时就会有很无奈的感觉。

若志在富贵,则得志便骄纵,失志则便放旷与悲愁,得志容易骄傲自满;失志容易放旷悲愁。因此,难点落到了如何在困境或者失志的境况中,依然保持某种坚守,而非放荡不羁。因此,从人生的角度来谈,《论语》在这方面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

除此以外,几乎每本书都会有所启发,比如《庄子》等书。但是,对于职业化的老师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研究的需要,受研究的领域限制。

因此,同学们需要去读各种各样的书: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等。开卷有益,思想的吸收是广泛的。刚开始可以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是日积月累,同学们的爱好、兴趣自然会落实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当中去。

邹诗鹏:

有很多部经典对我影响都比较大。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等。这些书影响都很大。

举例来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括精读以及通览,这部个手稿我看过不下30遍,差不多每年都要认真看一遍。并且多次从这部手稿中获得学术灵感,无论是之前从事人论及生存论,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理论意识研究,也或是社会理论等等。马克思写作这部手稿时,不过26岁。26岁的马克思从当时深陷其中的政治批判迅速转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一出手就是高手。你不能不佩服,马克思竟然从他所面对的政治经济学的多种原因出发,将这些原因抽象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并持续地贯彻到其资本论的写作过程,而且考虑到今天的现实实践,仍然还是这样一个基本矛盾。

Q4、阅读经典原著如此重要,您认为如何才能读好一本经典原著?

何俊:

首先,同学们要树立想读书、愿意读书的态度。其次,倘若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工具。以《论语》为例,如果从理学家的思路来看,可以从朱子的《论语集注》入手。事实上,作为朱子后期的作品,《论语集注》奠基在一些早期的工作之上,比如《论语精义》《论语或问》,可以把这些书结合起来读。

此外,还可以遵循汉学家的思路,也即一种训诂的思路来阅读。比如,杨树达先生写过《论语疏证》,就是通过历史的材料进行整理,再比如西方哲学中的黑格尔、柏拉图的著作也有很多人做注解。所以经典的阅读可以利用前人的丰富研究,借助这些标杆进行研究。此外,还可以结合对语录体文献的阅读方法,对错杂分离的文献进行分类,然后再综合。从而达到更深入,更明显的体悟。

邹诗鹏:

首先,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读经典,没有问题地读原著味同嚼蜡。如果自己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读一些二手文献。我们读原著不是要完全反对二手文献的阅读,二手文献中也有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比如我手边这本洛维特的《韦伯与马克思》就是一本优秀的二手文献,它可以帮你开启一扇重新理解韦伯与马克思关系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可以获得仅仅读韦伯与马克思原著难以开放的空间。实际上,这种二手文献本身就可能变成一部“经典,初学者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时阅读原著与二手文献。至于糟糕的二手书,大家很快就能够辨识出来。

其次,读原著时要静心,心思太杂时会读不下去。复旦的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复旦周边非常热闹,各种诱惑很多。从熙熙攘攘的五角场到安静做学问的复旦大学只用五分钟,这是一种神奇的反差。学生需要克服“魔都浮躁的场景,回到大学生活的静谧。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安静的生活空间,读书就是养气,大家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养气,可以更加从容坦然地进入未来,并获得更加充盈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在读书中养成某种闲暇意识,这本身就与哲学的贵族精神相统一,不必把太多的目的性带入读书中。同时,脑子要有一部分给思想的留白,不能完全被日常事务性的任务充满,为了求知而读书和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进入经典是为了获得知识与分享智慧的方式,经典是活的存在,要通过经典学习培植一种创造精神。实际上,仅仅从经典中讨学问的人很难讲特别有创造性,经典有时是“片面的深刻,有时候还要识别出类似的片面的深刻来,因此经典学习实际上也是开放经典的过程。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陈说;但完全驯服于陈说,实际上不知不觉间步入了教条主义,如果以这样的方式面对经典,恐怕也是特别不妥的,不过,初学经典,很难进入这样的教条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破除陈说。复旦哲院重视理论史的研究,这就是为了开放经典,把经典和当今时代结合在一起。

老师寄语

Q5、对于我们的青年学子有什么建议吗?

何俊:

大家能来到复旦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进展,最初的兴奋激情会慢慢消退,产生一些倦怠。同时,随着优秀同学的增多,大家也会产生一定的落差。

所以,同学们首先要立志。立志做一个向上的,有所追求的人。在学生阶段最重要的是有知识的宽度、纵深度,然后在判识的层面上有所提高。第二是要坚持。人生充满高峰和低谷,进入复旦是一个高峰,但也会处在一个低谷。我们不能过度、持续地消沉,这是第二个建议。第三是要学会时间管理。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从而和高效地开展工作。志向告诉大家要做什么,坚持则时刻支撑着大家的精神状态。这两点自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时间管理。

在此基础上,还希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参与公共活动中去。

邹诗鹏:

别急!读原著不能着急,要充分认识到原著的重要性与难读性。但同时也要有自信,不能因为读不懂原著而沮丧。

1不要急于把自己归入某一种哲学,并排斥其他类型的哲学。即使你最终可能不认同某种哲学,但在认知层面需要知道它,这也是种职业的要求。在开放的格局中进一步巩固你认同的某一类哲学是健康的,但在无知的状态下排斥其他哲学可能会导致自我蒙蔽。先要“”,才能

2哲学需要志向。我们其实都是哲学的“剧中人,不能把自己看作哲学的看客或旁观者。要摆脱妄想的状态,反讽地看待自己从事的行业。但初次确立自己志向的哲学学习者容易产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心态,需要经典来破除我们的自大,读经典对哲学人来说是种思想驯化哲学治疗的过程。

3把哲学学习与对生活的观察、对时代的理解结合起来。在思考经典与它的时代时,我们有可能看低自己所处的时代。但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特别的时代,的确是正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揭示的那样,中国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尤其非常需要获得哲学的理解。但我们可能过多的局限于自我意识,从而忽略了对时代的思考与理解,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中国当代依然还没有产生一位一流的哲学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任重而道远,这一志业恐怕正是今天青年哲学学子的当然使命。复旦哲学学科的发展与积累,似乎也到了这样的时刻,即希望我们的学子们树立起更为远大的哲学志向与抱负,拿与这个时代精神相匹配的哲学人才及其成就说话,到那时,你会发现,今天我们所有关于如何学习哲学原著的讨论都是废话。

小彩蛋

Q6、老师,您认为有哪些经典原著是哲学学院的新生应该具备的枕边书?

邹诗鹏:

这个问题我难以回答,这需要看一年以后你的枕边放着什么书了(笑)。希望大一的同学一年以后枕边有几本经典的书,且一个寝室里应该中有多种类型及多种传统的样化的枕边书。但是有一点我需要强调,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太迷信电子书,真正的经典阅读可能还是需要通过纸质书来完成。电子书会生成一种强迫的浏览模式,它要求读者快速地翻阅。但经典有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功夫在一页纸的阅读上,逗留、体贴、琢磨,通常不是电子书式的阅读能够实现的。我们在不完全排斥电子书的同时,显然也不能完全排斥纸质书。


采访丨张易超、惠丽云、蔡思涵、张港悦

编辑丨沈周昀、张晋川

责任编辑丨张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