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7期丨“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撷英

时间:2015-12-14

编者按: 现代化进程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理性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这一进程带来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结果,使得大多数当代人认同此种社会发展方式。但同时必须看到现代化进程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心理与道德领域的现代性危机。现代性问题无疑是当代知识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于2015年11月14日举办了“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以期汇聚思想智慧,共同思考人类命运。入选论文的作者们分别从审美救赎、现代性危机、现当代学术研究方法等等角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现截取开幕讲座、部分优秀论文及教授点评,与读者共同思考。

开幕讲座:哲学与现代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汝伦教授

“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不等于现代化,那种认为批判和反思现代性就是反对现代化的观点是对现代性和现代化关系的曲解。现代化指的是现代文明的硬件比如制度、器物、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等,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态度、倾向、价值体系。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常常会连带着反思和批判现代化,但这种批判的对象不是现代化本身而是现代化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

哲学与“现代性”及其批判

从哲学的立场看,现代性是一种普遍的原则和价值立场,是一种精神取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哲学家都看到了这种现代性原则所带来的结果。

现代性的原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不在宇宙中,我的事情我做主。这种原则造成的结果是常道被颠覆,世界变得分裂,甚至人的生活也是分裂的、狭隘的。既然现代性的问题是整体性的,当然需要整体的批判,这种整体性的批判只有唯一具有整体性追求的哲学才能担待。如果哲学的危机与现代性有关,那么哲学也只能在现代性批判中重生。哲学只有重新承认常道,并以新的方式为之作出论证,进而超克或者扬弃现代性,才能找到自己存在下去的理由,这不仅是哲学的任务也是人类的任务。

《对现代性的审美拯救?—试论<启蒙辩证法>的三重辩证结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段醒宇

论文概要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曾一度被归结为“对现代性的审美拯救”,这一观点主要来自哈贝马斯、霍耐特和维尔默等后继者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式解读。文章试图说明《启蒙辩证法》如何被说成一种“审美拯救”,并通过打开“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理论发展视域,以“自身与他者的辩证法”重解《启蒙辩证法》的结构,进而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工具理性、自我保存和对自然的铭记,最后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启蒙辩证法》在何种意义上是或者不是一种“审美拯救”,以及它为何会被后人认作一种“审美拯救”。

点评 · 陈学明教授

《启蒙辩证法》的重要地位

《启蒙辩证法》在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现代西方哲学里面的地位非常高,读懂了这本书就读懂了整个启蒙辩证法,也就读懂了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立场乃至读懂了整个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真正的读懂一本书就相当于打开了整个知识的大厦。

区分对启蒙理性的两种方向的批判

对启蒙有两种方向的批判,一种是后现代主义的,其真正的要害在于看到了启蒙的过程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但是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者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启蒙理性本身暗含了它的对立面。另一种是马克思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启蒙走向反面不具有必然性,因为造成启蒙走向反面,使得追求自由、平等最终走向了极权统治的根源不在于启蒙本身,不在于科学本身,也不在于技术本身,不能把对启蒙的批判变成对理性、科学和技术的批判,启蒙走向反面是由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资本逻辑造成的。要正确地区分对启蒙理性批判的两种不同的方向。要搞清楚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批判是属于后现代主义还是属于马克思的批判。

点评 · 邹诗鹏教授

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是启蒙理性及其合法性的问题,这特别为法兰克福学派发现

关于启蒙辩证法,当霍克海默、阿多诺他们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基之时,即是启蒙理性面临困境之时,启蒙传统再次遭遇浪漫主义传统的冲击,而核心问题即如何重叙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启蒙辩证法》的背景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工业工业时代,那里面讲到了神话,并通过神话讨论启蒙的限度,这是特别有意思的。马克思主义的确有浪漫主义的因素,但1843年之后马克思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不再具有浪漫主义的情结。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基本是很明确的,比如对生产、技术、劳动、实践的立场都是很清楚的,他对现代性的肯定立场没变,但是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都抓住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和现代性的逻辑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好像现代性只是资本,但现代性和启蒙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一意义则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理论指向是十分明确的。

审美拯救的路径

要讲审美救赎这个问题除了讲马尔库塞和阿多诺,更多的还要讲马尔库塞,他对审美理性这个问题在阿多诺之后讲的。启蒙辩证法无论如何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但是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具有后现代的特征的,因为核心还将是对总体性的立场问题,如果要坚定地强调差异并把差异绝对化,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现代性危机:极权主义对自然的‘非自然化’颠倒》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喻麓丹

论文概要

阿伦特对现代性的诊断是人们正走在一条伪自然的路上,陷入了一个非循环的、脱离人类控制的不断膨胀的过程。现代自然观中人的强力和理性获得独立于“自然”的地位,而“自然”被还原为人的自然倾向并且我们能够凭借理性自己摆脱原初的自然状态,那么相对于原初的自然必然性,人的实践理性为自身立法的自由也建立起来了。阿伦特认为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传统位置的颠倒,因此得到说明的人的本质有某种扭曲的非自然形式,暴力也会成为历史的必要前提,其危险性尤其体现在了极权主义上。

点评 · 刘放桐教授

马克思怎么看现代性?

怎么去理解现代性、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极权主义与非极权主义都与现代性这个概念密切相关。马克思理解现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经济上去理解的。现代与古典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古典的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社会,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即马克思讲的市民社会。这些反应在商品的属性里面,商品中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包含折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双方形式上是平等的,不是强制的,平等也意味着自由。这样在经济上就是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政治上则是从奴役转向平等。总的来说在商品交换以来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现代性和非现代性的转折点就在这个地方,从经济影响到政治、道德等一连串的东西,马克思就是从这里开始论证的,主张现代性危机就是市民经济的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为什么自由、平等转化为极权主义这是需要研究的,商品理论隐藏着全部的社会关系。

阿伦特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了吗?

阿伦特讲极权主义,一个是纳粹的极权主义,一个就是讲共产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阿伦特实际上包括当时的所有的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的理解都错了,他们的理解不是对马克思本身的理解,而是对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种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产生很多问题。这当中有没有极权主义?有,但是性质上不一样,不能把它归于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关系能不能写清楚是能不能对阿伦特有正确的评价的关键,要说出她哪里错了,并指出对马克思的错误的理解是错在什么地方。

点评 · 张庆熊教授

如何来讲现代性问题

要讲清楚阿伦特的问题,一方面要用阿伦特的概念讲,另一方面要超脱阿伦特,要明白当阿伦特在讲极权主义的时候是在怎样的语境下来讲的。另一方面“自然”在古代来讲,是与现代不同的。按照现代的自然观来讲,自然就是一个物理世界,是按照固定的规律运作,不给人们任何道德上的东西,这是现代人对自然的看法,这个时候怎么论证人的道德的问题,康德有康德的论证,其他人有其他人的论证。站在阿伦特的立场上,要分析她是凭什么来论证人的是非判断的。

要区分古代的自然和现代的自然

古代的自然观和现代的自然观是不同的,在一定意义也可以说纳粹的极权主义就是建立在所谓的自然法则之上的,有一条是生存竞争自然法则,纳粹崇尚优等种族、生存空间,如果强调这一点,纳粹确实在讲自然法则。因此这个“自然”要说明清楚,从古代的自然观一定意义上区别于神学色彩的自然观,甚至中国化的具有某种天命色彩的自然观,到近代的纯自然的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概念的梳理和明晰

还要注意阿伦特的“劳动”概念和“劳作”概念,里面的过程论证起来也有点复杂,马克思是把这两者一起讲,阿伦特是分开讲,这个是要说明的。

阿伦特的哲学有很多洞见,研究她就要思考如何用概念性的语言把这些洞见梳理出来。比如在对极权主义的定义中,存在着不同的极权主义,除了暴力的极权主义之外,还有一种当代资本主义形态下的顺其自然的奴役的极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经学史学化中的“儒史相资”——以蒙文通的“禅让”研究为例》

北京大学皮迷迷

论文概要

在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中,经书变成历史研究的材料,经学的思想意义随之失落。蒙文通创立的“儒史相资”研究范式,既彰显了现代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又保存了经学自身固有的价值,成为解决这一弊端的独特路径。在“禅让”研究中,蒙文通通过区分史学意义与经学意义上的“禅让”,从两个不同层面呈现出历史与思想的交融互动。从“由经入史”的角度,厘清了“禅让”史说与史实,使得“禅让”真相逐渐显现出来。从“由史返经”的角度,重建了经学中的“禅让”理想价值,进而揭示出其中的平等之义。蒙文通的“禅让”研究,遵循“儒史相资”的思路,平分史学与经学层面的“禅让”史事与“禅让”理想,在辨清“禅让”真相同时,避免了价值义理的相对化,成为一种在历史研究中兼顾义理价值的理想范式。

点评 · 郭晓东教授

现代学术研究如何兼顾义理价值

本文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学术转型中史学研究的观念变化,其试图通过蒙文通“儒史相资”模式来重寻学术研究中义理价值的努力更是值得表彰。在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中,最大的事件就是新史学迫使经学瓦解。但是新的学术范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下被分解为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它作为根本大法的意义就被消解掉了。蒙文通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接受了新史学的理路,所谓“由经入史”;但是他对这一理路是有反思的,他希望进一步“由史返经”,把经学本有的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阐释出来。然而,当代的大多数学者似乎忘却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讨论蒙文通的意义便在于此。

“儒史相资”模式的评价尚需进一步探讨

论文用“儒史相资”做标题,并且点明其前提是“经学史学化中”的“儒史相资”,但是蒙文通更为强调的是“由史返经”,题目不妨直接改为“由经入史与由史返经”,然后再讨论蒙文通“儒史相资”的思想。另外,论文对“儒史相资”模式的评价略显单薄,建议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把蒙文通“儒史相资”思想的意义尽可能多地阐发出来。其次,这个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它被当代学界重点关注,还应该与当代学者进行充分的对话。

论坛概况

2015年11月14日,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第九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哲学篇”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老师,哲学学院刘放桐老师、陈学明老师、张庆熊老师、张汝伦老师、邹诗鹏老师、郭晓东老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百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出席了论坛。

本届论坛以“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旨在着眼当下中国现实、关注中国未来发展、汇通中西学术视野、开展跨界学术研究,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团学联承办,共收到来自38所院校的125篇论文。经16名专家严格评审,最终选出涵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7个专业方向、来自7所高校的15篇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