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76期丨赵声良:敦煌学何以成为“世界显学”?

时间:2018-05-28

编者按:敦,大也;煌,盛也。提及敦煌,我们总会想到大漠戈壁中的绿洲,似乎那只是一个瑰丽的梦;然而敦煌学却告诉我们,敦煌,这座由时间堆砌出的活的博物馆因其学术价值与充盈的文化养分在当代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今天的周一谈治学,让我们一起跟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教授的著书与采访,从敦煌与敦煌学的独特魅力中,体悟其作为世界显学的治学之精神。

人物简介

赵声良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开始了敦煌艺术研究。2003年获日本成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

赵声良博士曾受聘为东京艺术大学访问学者、台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氏研究中心研究员。多次赴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调查敦煌文献及艺术作品。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其中《敦煌石窟艺术简史》入选2015年度“中国好书”

1、敦煌学何以成为“世界显学”?

东西交流、开放包容、世界意义

“敦煌自汉武开疆立郡,便成为汉王朝的西锤门户,其连通东西的特殊位置,使之成为思路上的通都要邑和东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交融点。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成就了连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圣地;特殊的气候条件,抱拳了博大精深的中古文化典藏宝藏。一经开启,虽仅以边郡地域冠名,但深邃灿烂的文化基因,迅即使之成为世界闻名的象征。”

敦煌文化作为以地冠名的地域文化是指敦煌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其核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敦煌文化虽然属于地域文化,但上述载体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字(汉、藏、樊、吐火罗、回鹘、于阗、粟特、西夏等)、文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石窟(雕塑、绘画、书法)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各种典章制度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遗产,无不体现和代表了其时中华文明和异域文明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文化。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敦煌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实际具有世界文明的象征意义。”

2、敦煌学的学术价值

满壁风动百花齐放现代文明的博物馆

“石窟虽然并非敦煌独有,但敦煌石窟自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历朝历代持续开窟造像,纵贯千年。这种具有不同时代烙印、不同民族风格、不同文化(狭义)特点的连续性的遗存本身,在人类历史上确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文献-

“敦煌文献全部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其与正史不同,不受撰述者以外权力因素的干扰和左右,因而可以切实感知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真实面貌,丰富了中国7个多世纪历史的认识,填补了中国历史的许多空白。”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明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文明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壁画-

“敦煌壁画可谓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化的标志和名片;……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底蕴,致使壁画作品满壁风动、美不胜收,完整地展示了佛教壁画发展的千年一梳理成,对于考察中国中古时期绘画流派、发展演化轨迹及早期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帷幛,敦煌壁画丰富多彩的佛国世界又正是当时现实世界的真实折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从繁盛神秘的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所看到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就不再有时间的距离而可以直接对话……它们不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同时还具有现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

-音乐舞蹈-

作为佛国世界极乐净土重要象征的音乐舞蹈资料,几乎窟窟皆有音乐形象、壁壁尽是曼妙舞姿。难得的图像及相关敦煌文献,经十朝历千年,与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发展、成熟相始终,为了解古代音乐舞蹈提供了科考资料。

3、敦煌与现代艺术

敦煌现在于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已经不仅局限于绘画、雕塑。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敦煌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然体现在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不同方面。饶宗颐、关山月、张大千等艺术大家从敦煌艺术中汲取了很多灵感,他们将敦煌的艺术特质与时代和个人风格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敦煌艺术的现代化。

与此同时,敦煌元素借助现代舞蹈、音乐的载体,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相较于绘画作品,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象在舞蹈中的重现如音乐舞蹈剧《丝路花雨》,也赋予了现代舞蹈以古典的气韵,这些舞蹈在创造性的演绎的过程中使敦煌常新。此外,影视作品和文创产品也常常吸纳敦煌的元素来为作品注入文化生命力,比如飞天图案与反弹琵琶的形象,这似乎也表明:敦煌艺术对现代人而言,始终是一个浑厚隽永的古老传奇。  

4、敦煌保护与数字敦煌

“它就像一个很老的老人,不知何时会生病。”

敦煌的未来是压力与潜力并具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青年人才的不足,二是日益增大的旅游压力。

一方面,敦煌研究院早前与一些大学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在制度设计、工作待遇、国内外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赵声良强调,为了保护敦煌,那里不能发展得太厉害,所以它的生活条件和大城市确实有差距,故一定要很有理想、能吃苦的人才能做这个工作。

另一方面,巨大的游客数量致使原本空间较小的敦煌石窟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增加了空气湿度,而洞窟湿度的增加会使得壁画一点一点脱落,这一点令人担忧。对于这一点,目前研究院主要通过网上预约门票的方式来限制参观人数,并另设应急门票为不知情的部分游客提供欣赏的机会,但旅游发展与文物管理二者的平衡依然是敦煌保护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

敦煌就像一个很老的老人,不知何时会生病,因此赵声良强调了为敦煌建立数字化档案的重要性,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紧迫地开展,要尽一切努力在意外发生前做好前瞻性的准备。赵声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敦煌研究之发展潜力的肯定,并希望有更多外来专家参与到敦煌的研究中来,更好地开启敦煌这座宝库,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献一份力!

5、做美术史最好的地方是敦煌

赵声良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赵声良与敦煌的不解之缘始于1980年。刚上大学的赵声良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一本敦煌画册,他第一次萌生了去敦煌工作的想法。在大学三年级时,他看见《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有关敦煌研究青年人才不足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去敦煌工作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受到了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段文杰所长的鼓励与欢迎,于是赵声良在毕业后前往敦煌,开始了对敦煌壁画,尤其是其中山水画的研究。他远赴日本学习美术史,试图综合中日两国对于敦煌的研究成果。

他始终认为,敦煌壮阔画幅中所包含的内容难以穷尽,它充满了不同朝代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和生命体验。建筑、雕刻、壁画,音乐、舞蹈、服饰,敦煌洞窟带领后人进行着一场场时间旅行,这是一份丰富、完整、成体系性的文化遗产。赵声良表示:他目前正在进行敦煌石窟美术史的研究,由于敦煌石窟历史悠久,这份工作尚未完成,他会在今后将这份研究一直做下去。

“正是由于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断地给我们以启迪,

从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充盈的文化养分,滋养着新的创造。”

千年敦煌与世代人耕耘不断的敦煌学

让我们看只有学术与现实之间的承续和联结。

以上内容摘选自《敦煌文化探微》,敦煌研究院编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10;

《【国学名家】杨汉群:让敦煌文化产生社会作用──专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博士》,2017年9月4日发表于“中国文化院”官网“名家·名人访谈”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