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生风采首页  学生园地  学生风采

S计划丨奖学金获得者采访(第一期 本科生篇)

时间:2018-10-22

2017-2018的奖学金评定落下了帷幕

这群奖学金得主中

有改论文改到脱发的国奖得主

有冲破学科次元壁的脑裂少女

戏精潜质的阳光少男

有搏击武术&徒手健身的十年爱好者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群“S级”的哲院学生

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感

图片

1

    改论文使我脱发    


我是

图片

马雨乔

2015级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向下滑动以浏览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标签是什么?

如果从他人角度看,那肯定是“沉迷康德不能自拔”。至于自我认知,我更倾向于“改论文令人脱发”


从大二到现在,我对哲学的兴趣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康德的伦理学上,课下相对也就在康德的著作上花更多的功夫。这也就导致了我在很多有选择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写康德,比如已经写完的学年论文和准备要写的毕业论文,都是关于康德伦理学的。


但我的自我认知确实更倾向于“改论文令人脱发”。这是有切肤之痛的,活生生的经验。学哲学要写论文,然后改自己的论文是比阅读还要痛苦的一件事情,因为要不断拷问写下如此这般文字的自己,然后就不停地脱发…我在写学年论文的时候感受尤为明显,感觉头发都薄了一层。所以“改论文令人脱发”大概才是我生活最真切的写照吧…



康德最能给你精神力量的一句话?

一句话的话,第一反应大概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头顶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律”,换一句的话应该是《道德形而上学》里的“道德存在者的性格,亦即内在的自由,即人天生的尊严”


因为康德的著作确实不是那么好读的,读到一段时间我发现确实有些折磨精神,被带到了一个复杂的体系里,然后智力就会被各种论证绞碎,然后烧到只剩一缕青烟的感觉。后来我在强迫自己读《道德形而上学》(虽然应该离基本读懂都差几千公里)的时候看到那句话,我就一下被刺激到,呼应到第二批判里那句话,开始让我意识到康德伦理学的发展和坚持之深刻有其生动的一面,同样也是值得我去坚持学习的一面。也就是说,这让我找到了自己未来与康德伦理学深入对话并更远地思考我关怀的问题的可能。这是一个痛苦但也赋有非常大意义的事情。



你和阿伦特有什么“小故事”?

其实没什么小故事…我是挺喜欢阿伦特的,经常开玩笑说“阿伦特是我女朋友”哈哈哈~我记得一开始接触阿伦特的时候,老师推荐阅读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里面收录了Eichmann in Jerusalem的结语、后记的译文。那本书当时已不再出版了,所以大家都去复印来看。恰巧那几天,我在逛福州路的旧书店的时候,发现了很新的一本。对于偏爱纸质书的我而言,当然是相当高兴的。


阿伦特对我最大的影响不仅限于启迪我关于道德、责任等问题的思考,更多的是将我引向了康德。这个契机来自于大一申请到的一个曦源项目,主题关于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为从根本上回答“平庸之恶”,阿伦特大量引述了康德的观点。我对康德哲学的兴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你对自己有什么治学上的要求?

治学方面,我有幸受孙向晨老师的教诲。孙老师教给我对待读书的态度,核心要义是“严肃”、“活泼”“严肃”是指一定要踏实认真读书,不仅关注著作给出的观点,更要关注哲学家的论述逻辑和问题意识。在此意义上,便要求读书要扎实,要稳步前进,抓住结构同时把握论证细节。另一方面,“严肃”并不意味着囿于文本,也要保持“活泼”,懂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保持对哲学的活跃思考。但“活泼”的前提是“严肃”,这样才是专业的哲学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深入接触到思想的真面目。这是我一直要求自己并希望能做好的。

2

Free and Open to All


我是

图片

陆观宇

2016级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向下滑动以浏览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标签是什么?

Free and Open to All。暑假在伦敦国王学院进修,因为从住处离泰特现代美术馆只有五分钟路程,于是在一个半月间成了那里的常客。美术馆定期根据不同展览更换标语,我生活在伦敦的日子里,外立面上用黑字写就的正是这句话。我蓦地觉得这和我的生活态度很像,被标签化的“荣誉”与“成就”我其实不太在意(而且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囫囵读了几年书,到现在也只比原本的“胸无点墨”稍微好些,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啊),引我一路走来的反倒是这种对万物保持开放的心态,大抵和福柯在《性史》第二卷引言中所写的“好奇”相类罢。



引领你前行的人?

引领我前行的人很多。不谈远的,在复旦的这两年,这些人有安贝尔、沈语冰、莫伟民、赵穗康、沈奕斐、王国豫、谢晶、陈杰、高隽、陈佳、王春明、谭雅文、程毓凝、雷舒宁、朱梦成、祝斯靓、隐德来希、我的室友和我的父母等等。论地位尊卑,我需要称呼他们恩师、学长、同侪;但我有时觉得,更好的称呼或许是“朋友”。在某些与他们谈话的时刻,我能够捕捉到某种予我以启迪的灵光,而这些乍现的灵光大概就是大学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或灵魂养料罢。祝福所有看到这段文字的人在大学间能够找到与之剪烛西窗、促膝长谈,为灵魂觅些宽慰,让征途更加笃定的人。



下一步想在什么方面取得突破?

突破不敢讲,这两年就先努力把希腊语学好、把毕业论文写好罢。至于生活方面,有些闲钱就周游一遭,兜里呒铜钿就多读几本书。回想最近一年自己的生活,激情充沛,欲望匮乏。愈是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困顿,蛰伏的野心就愈是骚动不起来。等哪天顿时觉得自己劲道足了,再想有“突破”或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

始终充满好奇心


我是

图片

曾鑫坤

2017级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向下滑动以浏览全文


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我一直很认同的观点就是“哲学源于生活”,事实上也是这样。尽管有人看的书比你多,讨论起哲学问题来可以侃侃而谈,很好的掌握了哲学史,了解每一个重要人物的理论以及重要概念,还能够运用自如,当然这也很难,能做好也确实不简单!但是倘若让你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你还会想到这些所谓的理论概念吗?我想唯一能够指引你的是你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我之所以喜欢社会实践,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获得对社会更多的认识,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到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而且也学习到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知道的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前提是对社会有所了解,而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平衡活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简单的说,时间总是会有的。我参加的这些活动以及发展自己的爱好,其实还算不上令人惊叹,最多算是比较充实的吧,没有把时间荒废和虚度而已,做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爱好的事情。至于平衡好学习和活动这个问题,其实最为关键的是做好规划,自己得知道有没有时间来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事实上,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还是很多的,合理分配,做好规划,适时调整,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这个过程中,也应该懂得学会舍弃,要懂得计算“机会成本”。(事实上,我也有很多没做的,比如语言学习!!!比如脱单···)



最能代表你的标签是什么?

应该是好奇心吧。这让我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也充满探索的激情,随之而来的,我必须尽可能地以最好的状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也给我带来很多收获,始终激励自己,耕耘当下,也怀抱未来


4

大胸哥吹口琴


我是

图片

颜月皓

2017级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向下滑动以浏览全文


关于大胸哥吹口琴有什么小故事?

其实“大胸哥”和“口琴”间的确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如果我首先没有接触健身的话是不会接触口琴的。我原来是个和音乐几乎没什么关系的人,在初中阶段真的是每日沉迷健身武术之类的爱好,至少每天要投入两个小时;去道场训练也会比别人到早很多,先加练体能,因为统一训练的体能量太小。后来由于先天腰椎有隐裂加上过多的训练量以及自己练习时方法的不当,腰椎劳损牵扯到膝盖后侧神经,于是就有大概三个月不能正常练习。这三个月我渡过得相当不容易,心情极为低落,毕竟原本全身心投入的东西突然被抽离难以接受。我就想着要不要玩点别的什么作为消遣,就翻到了家里的一把24孔复音口琴,后来就一步步入坑转向半音阶口琴,因祸得福发现了一片新天地。现在基本上健身和口琴在娱乐中四六开吧~毕竟前者如果练多了消耗身体,后者练多了就磨损簧片hhh



谈谈你的寒假社会实践项目?

这个项目原本是院级项目,后来因为推优到校级才成为校A。能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配置,我和刘佳昊第一学期选修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也都事先开展过了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而且刘佳昊也在这方面很老练;黄慧可以算是我们的线人,作为“地头蛇”在当地联络教育局给我们安排采访,可以说他是这回项目能成功的核心要素;剩下的三位成员沈雪、于秀珍、谢雯琳虽然没接受过社科研究培训,但在摄影、财务、通讯稿方面都做的很出色~感觉这一回实践项目要再是原班人马还是会很高效;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期间的一次出游,爬小山、吃斋饭、下陡壁、探荒墓,还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老剧场……可以说是学到了又玩到了。



关于健身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作为健身近10年的人,在这点上我还是有自己的心得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健身很累,但我个人对健身的态度就是“佛”。健身过程中的心态和格斗实战以及演奏极为类似。实战中容易被激怒或胆怯的人多为新手,老油条始终稳如泰山,把控自己的节奏,打中了不得意被打了也不生气;演奏的时候虽说要融入感情,但不是说你演奏的时候眼泪汪汪或者肢体极为夸张,而是以平和心态处理乐句使之表现出来有情感。同样健身虽然表现出来你浑身热气、累得很,心态应该是很平和的。初步接触健身的人要想想,自己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改变身材,那如果你到了再怎么练(到一定程度后要突破必须不得不彻底改变整个生活和学习节奏)也几乎不怎么改变,而且已经对自己体型较为满意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把健身当作一件活活血、提提精神的消遣,你就能莫名其妙地变强了hhh。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用时间打磨身体比短期猛练有效的多。最后,千万注意过犹不及,不要受伤。


5

冲击学科次元壁


我是

图片

杨吟竹

2015级宝钢奖学金获得者


向下滑动以浏览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标签是什么?

观察者”无疑。这是我的第一身份。简单来说,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平息我无可救药的好奇……作为观察对象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日常生活的强大惯性也无法使我对此习以为常。但外界输入极为纷繁杂乱、观察时必然摒弃了绝大多数信息。因此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在把自己训练为一个能注意到最关键信息的模范观察者。【WARNING:我采取了非常个体化的用词,请务必不要试图把它嵌入任何一种现存理论中……】



科研项目中什么令你最印象深刻?

论实验数据指向的结论和大佬不一致是何种体验。

我的某个项目基于一个已被广泛认可、影响因子相当高、设计得极富巧思的行为实验之上,并且试图修正(我认为的)这个实验可能存在的隐蔽却致命的缺陷。我起初的想法是:揭示原实验的理论缺陷→重新设计实验→撸袖子上阵做实验→分析数据→对于原有结论,或者完善、或者推翻。


初期尽管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材料(大改方案*3)、如何构造实验材料(技术支持木有,原始手动来凑)、如何保证被试达到最佳实验状态(这位朋友您别慌啊,做完实验有好吃的!),但磕磕绊绊地也顺利进行了下去。然而,慢慢地,事情开始失控了……


为什么实验后回访的结果好不一样??为什么我的被试和他们的被试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出现极大分歧??为什么他们的被试如此乖巧迟钝??为什么我的数据一半符合他们的结论、另一半不符合??设计原始实验的大佬们,你们说为啥呀??


善良的大佬们在邮件中给我顺了毛,提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我觉得远远不止。人类心智本就是极为复杂精巧的系统,而对此的解释理论又自成一套混杂的庞大体系,即使是经过精密控制、有明确导向性的实验也涉及了过多变量。我带着一些模糊但有方向的假设,试图为某些普遍的东西画出大致的轮廓,然而实际情况比我想象得更为浓稠黏糊,如同一锅炖烂的蔬菜汤。


这种时候我的脑子里挤满了各种科哲理论,不一一列出了。简言之,真正上手干活很能磨一磨我在理论思辨中长出来的信念系统,这种改造比言辞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你对“冲击学科次元壁”的看法?

跨学科大法好!不啰嗦,直接说我做了什么:

我一直有一个非常关心的问题域,即与人类心智相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太太太难啦,人类望而却步了好久好久。身为一个萌新小白,我要怎么办呢?

1A放弃  1B看看人类都进行了哪些解决它的尝试

*怎么能啥都没干就放弃呢?!果断选1B


→发现人类有切入这个问题的各种方式,我该从哪里下嘴呢?

2A成为哲学少女吧! 2B加入经验科学的队伍

*都想选怎么破!!!but哲学更擅长处理老大难问题、哲学超好玩,选2A


→进入哲学系√然后呢?

3A 乖乖走培养方案 3B 经验科学也不能放弃啊TOT

*我关心的问题不是先验论证能覆盖的、囿于学科壁垒要不得、其它学科能提供独特的视角、复旦哲院有相当的自由度,选3B


→参照建设比较成熟的认知科学本科学位,强行捏了一套针对自己的培养计划:

√心理学:专业课≥3

√神经科学:选修+旁听≥3

√语言学:选修+旁听+读书小组

√人工智能:为了上机器学习报了二专

√科研实践:主动联系老师做项目


↑以上是一个作死型选手为了探究最关心的哲学问题而冲击学科次元壁的尝试。庆幸自己优先选择了哲学——哲学所带来的洞见大大增加了冲击过程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6

爱自由爱幻想


我是

图片

李霞

2016级光华奖学金获得者


向下滑动以浏览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标签是什么?

应该是“偶尔充溢酒神精神、耽于幻想的小猪”这个形容,换句话说,就是“喝了假酒”。


我觉得这个状态就是一种创造欲的兴奋状态,是我在沉寂一段时间后通常会爆发的一种状态。比如说之前我做曦源的时候,我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这种状态——每天11点多强迫自己睡觉,然后4点左右起来写作。有几天甚至做到了一天产出8000字,现在想起来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同时,我确实是热爱幻想,之前无意瞥见、然后就报名活动写科幻小说的经历,大概算是又一次体现。能够获得小小的奖项激励,对我来说也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从五角场回学校,然后即兴一起无厘头地创作rap。那种感觉就非常奇妙,很有趣。



对“生命关怀”的关注从何开始?

应该说对生命关怀的兴趣,最初是源自我对探索死亡的渴求。这个是我从很久以前就有的一种探寻欲望,我选择读哲学很大程度也是受到这个问题的驱动。


不过真正的契机是,杨建伟学长创办生命关怀协会。从此开始,我的大学生涯就和生命关怀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要谈起生命教育、生命关怀,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当然也最为回避的,往往是临终关怀。但是,我想说的是,生命教育也好、生命关怀也好,并不仅仅与死亡有关。作为生者,我们很容易说出“尊重生命”的话语,但是如何在复杂的生活中真正践行,却是非常困难而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对你有很大影响一位思想家?

对我来说,ta可以是庄子、康德、维特根斯坦、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思、波伏娃、巴特勒……很多人


因为昨天整理书的时候翻到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所以还是提茨威格的这本书吧。


全欧洲的灯火都熄灭了”,这是全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它并非是茨威格的原创。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炮火连天的残酷战争,看到欧洲文明倾颓之时文人学者的无力哀恸,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循环着的深重危机……


我依然记得我看这本书时的沉重心情,尽管已隔四五年之久。人文主义精神并不虚假,但是在复杂的现代生活面前,它根本无力做出解答。我不敢说,这本书将我从文学之梦中敲醒、转而投入哲学,但我开始阅读一些哲学入门的书籍,正是在这之后。



图片

感谢各位奖学金得主的真诚分享

这群S级的哲院学生让我们看到

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星辰

熠熠发光


下一期“S计划2018将采访

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

他们又将讲述怎样的故事?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