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图书推介首页  图书资料  图书推介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31辑)

时间:2024-02-14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总第31辑)

图片

1

集刊信息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31辑已于2023年9月正式出版,共收录16篇学术论文、1篇译文,并按类划分为五个主题:“西方左翼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欧陆思想”、“马克思思想再阐释”、“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意识形态理论”。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2

目录


一、西方左翼理论

“哲学考古学”“范式”与“签名理论”——论吉奥乔·阿甘本思想的方法论奠基  /郝志昌

文化主义还是文化唯物主义?——英国第一代新左派文化研究范式再审视  /李先悦

哈维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诊断的时空观向度  /王 平  赵路强

墨菲左翼批判理论透视  /段德敏 俞涵琪

何以及如何“侵蚀资本主义”——评欧林·赖特的《想象真实乌托邦》  /吕佳翼

“运动认同”:一个发展中的社会运动研究概念  /王 冠


二、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欧陆思想

布迪厄与马克思——从经济到生态  /[法]雅克·比岱 著 牛小雪 译

现象学与现代思维批判  /马迎辉

社会认识论的疑难: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辨析  /奚颖瑞

劳动与自由何以会通——兼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  /吴治苹


三、马克思思想再阐释

论马克思价值形式学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  /徐文越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贫困思想的批判性超越  /刘文彬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再认识——基于马克思和SSA学派比较视角  /王林梅 段龙龙


四、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

伊藤诚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建构逻辑研究探析  /亓为康

物·关系·物象化:广松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基于《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解读  /吕敬美


五、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扭曲语言——哈贝马斯吸收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学语境  /许秩嘉 姜延军

埃尔斯特与威廉·H·肖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分歧与共有混淆  /潘中伟



3

摘要

图片

一、 西方左翼理论


“哲学考古学”“范式”与“签名理论”——论吉奥乔·阿甘本思想的方法论奠基


郝志昌


【摘要】吉奥乔·阿甘本哲学思想的成型,得益于哲学考古学、范式与签名理论的方法论奠基。在阿甘本看来,哲学考古学是在思想之先天性中把握人类的历史,它不是建立在实证范式基础上的经验考证抑或历史考证,而是要在人类理性本质的意义上,力争揭示历史中尚未被发现的理性事实,从而能够为真实的历史敞开一种更为深刻地说明和发现;范式则是具备着从独特性到独特性的关系的类比逻辑,它通过首先揭示“本源性”的独特性,使得另外一个新的独特性所构成的群组、整体变得清晰,从而历史中具有亲缘性的东西就获得了理解的可能性;签名理论是赋予哲学概念以生命力和生产性的关键,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固化的名称,而是彰显着一种动态的权力行为和效果,后者能将事物乃至历史的内在性的力量向我们澄明。


【关键词】阿甘本;方法论;哲学考古学;范式;签名理论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文化主义还是文化唯物主义?——英国第一代新左派文化研究范式再审视


李先悦


【摘要】当前针对英国第一代新左派文化研究范式的解读,主要存在文化主义范式和文化唯物主义范式两种说法。持文化主义范式者,大多是基于霍尔的范式界定,被广泛运用于文化研究领域。而持文化唯物主义范式者,则主要是依托威廉斯的阐释,被其追随者认同。但这两种解读,都容易忽视英国第一代新左派文化研究的复杂流变过程。实际上,受历史语境和理论论争影响,英国第一代新左派的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文化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的发展变迁。他们试图接合不同理论资源,为大众文化正名,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破解结构与主体困境。因此,笼统用某种范式去界定英国第一代新左派文化研究范式,容易以偏概全,无法把握其文化研究的理论发展逻辑和方法论特色,更不利于把握其双面理论遗产,挖掘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范式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维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

诊断的时空观向度


王  平 赵路强


【摘要】面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在这众多的诠释中,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大卫·哈维的生态思想独具特色。哈维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从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历史地理变迁的背景出发,将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诊断突入到时空观向度予以深刻诊断。在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剖析上,哈维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的时空压缩本性隐含促生生态危机的基因,并从四重维度解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勾连;在生态危机恶化加速机制分析上,哈维指出,资本主义时空修复所导致的资本积累方式转变、新自由主义、新帝国主义等后果,是助推全球生态环境加速度败坏的元凶。最后,致力于未来的生态修复,哈维吸收了马克思的思想要素,提出了与以往的空间乌托邦、时间乌托邦、时空乌托邦等乌托邦形式不一样的辩证乌托邦理想。辩证乌托邦具有浓厚的生态维度,哈维认为它可以有效替代生态治理上无能的当代资本主义。


【关键词】大卫·哈维;生态危机;时空观;时空压缩;时空修复;辩证乌托邦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墨菲左翼批判理论透视


段德敏 俞涵琪


【摘要】尚塔尔·墨菲作为当代后马克思主义左翼思潮的代表人物,创造性地吸收了通常被称为右翼保守主义者的卡尔·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反驳吉登斯等人提出的“政治终结”,并提出一种抗争性的民主理论,延续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资本主义霸权结构的批判。墨菲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批判理论以及广义上的当代政治理论研究领域反应不一,但在涉及墨菲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时,多数讨论都预设墨菲是当代自由主义批判的代表,但本文即对此预设有所保留。本文通过重新梳理墨菲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对施密特的使用等,提出墨菲在批判“政治终结”论的同时,其实在很关键的地方分享了自由主义对“政治”的理解,这也正是其批判理论的困难或局限性之所在。


【关键词】墨菲;批判理论;自由主义;政治终结;后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何以及如何“侵蚀资本主义”——评欧林·赖特的《想象真实乌托邦》


吕佳翼


【摘要】欧林·赖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想象真实乌托邦》是其后期的代表作。本书不仅以“激进民主平等式的正义观”为理论前提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系统批判,而且对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之替代选项的“社会主义”提出了独到的理解,并基于实践材料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证方法和开放、多元的观点探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途径和策略,回答了为何、何以以及如何“侵蚀资本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欧林·赖特的理论探索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在理论前提上缺乏唯物史观的基础等问题。我们应当基于国外学者的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分析其理论合理性,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即使国外学者的某种理论规范成为衡量一切现实的标尺。


【关键词】欧林·赖特;《想象真实乌托邦》;“侵蚀资本主义”;“霸权式再生产”;“间隙式转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运动认同”:

一个发展中的社会运动研究概念


王  冠


【摘要】新社会运动是西方20世纪后期以来多种类型的社会运动的标签,运动认同是理解新社会运动的重要概念。运动认同不同于传统的集体认同,后者在分析、解释新社会运动之中存在诸多难题,前者则能更科学地阐释新社会运动的特征与变动。围绕着运动认同,学者们从运动认同与其它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展现了运动认同的新认同、建构性、拒斥性和创新性特征。运动认同的操作化也是新社会运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操作方式,能概括提炼出不同的运动认同类型;比较这些不同的操作方式,还能展现不同操作方式的优劣以及建构更为科学的研究操作。此种运动认同的研究状况对于新社会运动的实践而言,整体是滞后的、不足的,还有许多新的研究主题比如网络抗争、网络嘲讽等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运动认同;集体认同;社会运动;测量工具

(译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片

二、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欧陆思想


布迪厄与马克思——从经济到生态


[法]雅克·比岱 著 牛小雪 译


【摘要】正如我在《福柯与马克思》里对米歇尔·福柯所作的处理一样,本文将展现皮埃尔·布迪厄对重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指出了组成统治阶级的另一极:“权能资本”,其涉及到了结构化的再生产方式。除了与社会和政治相关,我们还可以沿着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这条线索,揭示权能资本对正在遭受着巨大破坏的生态的影响。由于受到社会学框架的局限,布迪厄尤其关注“社会关系”而非“生产力”。从理论影响来说,该研究有助于拓宽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布迪厄的相关研究立足于一般化的“行为学”领域,并不属于是历史理论。


【关键词】权能资本;再生产;生产主义;消费主义;行为学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现象学与现代思维批判


马迎辉


【摘要】以现象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了传统的主客对立、心物二元论,为现代思维确立了存在的绝对性、主体与存在的内在相关性、实体在绝对存在中的构造性等新的特征,这显然不同于海德格尔、阿多诺对现代思维的批判。从科学和社会思想史的角度看,现象学等思潮不仅从哲学上吸收了非欧几何运动的基本成就以及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揭示的新的绝对存在,而且同样对此存在进行了内在的批判,明确将主体如何在存在中存在、元素性的存在如何在存在中成为实体等问题确定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面对这一思想转折和姿态,我们的任务也就明确了,那就是再次深入现代思维内部,为其建立新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思维;胡塞尔;海德格尔;绝对存在;相关性思维;建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社会认识论的疑难: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辨析 


奚颖瑞


【摘要】索恩-雷特尔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试图以商品交换中的现实抽象来为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奠基,从而为传统认识论提供一个政治经济学批判式的解决方案,并借此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命题。本文尝试借助思想史相关资源,尤其是胡塞尔的科学论和现象学研究来详细辨析雷特尔的这一工作,并指出其中充斥着概念使用的含糊和任意、方法论的独断与迷信、各种材料的堆砌和杂烩,而社会认识论的建构仍然面临着澄清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论的任务。


【关键词】雷特尔;胡塞尔;形式;现实抽象;认识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劳动与自由何以会通——兼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


吴治苹


【摘要】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存在难以弥合的矛盾,其中最显著、最根本的矛盾是既赞扬劳动又要消除劳动,她还依据其对劳动与自由及其关系的固有意见得出共产主义与自由相悖的荒谬结论。这不仅遮蔽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真谛,而且消解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正当性。回应阿伦特的质疑,既需要从逻辑和文本上证明阿伦特的批判存在问题,还应阐明劳动与自由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内在关联。阿伦特失误的症结在于:第一,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并非单线条的,共产主义也并非阿伦特理解的那样以必然性劳动为核心内容。第二,阿伦特忧虑的自由问题已然在马克思的问题域中,共产主义学说展望的是人们依托社会性并彰显其自由个性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劳动;自由;阿伦特;马克思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片

三、马克思思想再阐释


论马克思价值形式学说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


徐文越


【摘要】价值形式学说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独特理论发现,不仅由此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而且实质性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不过这一理论学说在传统解读模式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是在实证化经济学路径中遭遇了误读,随后价值形式学派开启的纯粹哲学解读路径尽管打开了阐释视域,却又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价值形式并不能仅仅理解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其本质维度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其科学内涵在《资本论》中得以阐明。正是通过价值形式分析而祛除了经济学范畴对于真实社会关系的遮蔽,并以中介性辩证法呈现了历史性,在这种形式前提的揭示中也显示了价值形式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包含了对于实体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批判,并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真正联通起来。价值形式理论也使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落实在具体社会形态之中,侧重于形式端客观结构的解析,并进一步展现了成熟的方法论原则,在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的同时也实质推进了新形态的建构。


【关键词】价值形式;历史唯物主义;形式分析;辩证法;当代性

(作者单位:上海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院(研究员)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贫困思想的批判性超越


刘文彬


【摘要】黑格尔的贫困思想包含了与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个问题相对应的实质性内容,是我们理解其政治哲学的重要切入点。黑格尔对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采取决然不同的态度背后,隐含了他在私有财产权问题上的深刻矛盾,他一方面洞察到绝对贫困问题与私有财产权之间的纠缠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调私有财产权保护是自由精神的必然要求。黑格尔囿于此矛盾,未能真正突破近代政治哲学的思想传统,未能将批判的矛头进一步指向贫困问题的制度基础,因而在《法哲学原理》中论述该问题时草草了之。不同于黑格尔在思维和观念中与贫困现实达成和解,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在两大阶级对立的社会关系结构图式下审视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进行批判性解构,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指明了解决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总体方向在于破解资本逻辑这一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相对贫困;绝对贫困;财产权;资本逻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再认识

——基于马克思和SSA学派比较视角


王林梅 段龙龙


【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SSA学派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比较辨识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研究表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虽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有过生产过度、比例失衡和利润率下降三种不同论断,但最终将危机本质归结为相对生产过剩趋势;SSA学派虽然在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化时期后一度将危机本质归纳为“需求不足”说或“利润挤压”说,但也认同马克思相对生产过剩危机本质论的科学性。作为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SSA学派,即便在危机起因、危机过程和危机趋势分析上与传统马克思危机理论有一定分歧,但仍然延续并深化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系统性、周期性的理论观点,是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守正和创新。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SSA学派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图片

四、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


伊藤诚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建构逻辑研究探析


亓为康


【摘要】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伊藤诚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三个文本中涉及经济危机的内容,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建构逻辑进行了系统研究。伊藤诚认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含了资本过剩理论和商品过剩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理论演进路径,商品过剩理论的根本缺陷源自它主要不在生产过程,而在流通过程中去寻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种种困难。因此,伊藤诚倾向于将资本过剩理论看作是马克思成熟阶段的经济危机理论,因为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伊藤诚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建构逻辑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伊藤诚;经济危机;资本过剩理论;商品过剩理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物·关系·物象化:广松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基于《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解读


吕敬美


【摘要】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物”与“关系”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通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入阐发,广松涉在《唯物史观的原像》中提出了“物是关系的结节化表现”的深刻命题。在他看来,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以关系性思维超越了日常观念中的实体性思维,进而以事的世界观取代了物的世界观。日常观念中物的世界观以实体性思维为基础,断定实体是基始性的,关系是第二性的;事的世界观则以关系性思维为基础,断定关系是基始性的,实体无非是关系的结节。基于此,广松涉以物象化理论来自觉重构马克思唯物史观,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及其基本范畴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广松涉;物;关系;唯物史观;物象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图片

五、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扭曲语言——哈贝马斯吸收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学语境


许秩嘉 姜延军


【摘要】精神分析学开辟的“深层解释学”视野打开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方法论端口,但这一思想背景却未得到学界的应有重视。借助精神分析学的反思性理解结构、同一性交往资质、压抑性人格结构,哈贝马斯构建了带有人文社会属性的认识论模型,找到了走向交往话语的主体间性结构,建立起以交往行为合理化为致思取向的意识形态批判话语。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学空间中的全新交汇使哈贝马斯看到了“压抑→语言破裂→意识形态粉饰→交往障碍”的奴役生成链条,发觉了“意识形态反思→压抑消解→语言修复→交往合理化”的解放实践路径。精神分析学为哈贝马斯提供了对抗技术理性扩张、策略行为势强、系统殖民压抑的“交往解药”,但这一解药在某种意义上说未尝不是一种“交往毒药”。


【关键词】哈贝马斯;精神分析;解释学;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埃尔斯特与威廉·H·肖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分歧与共有混淆


潘中伟


【摘要】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埃尔斯特预设了意识形态的理论自主性与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性之间的分离;意识形态的生产者与采用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的分离;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性与意识形态接受者相信的可能性之间的分离。他由此质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它没有能够解释何以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应该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因而就微观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成问题的。威廉·H·肖对埃尔斯特的反驳没有认真考虑这些前提,因而是无力的。事实上,无论是埃尔斯特还是威廉·H·肖,他们都没有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身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因而存在着两种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由于他们把这两种不同的理解不加限定地混淆起来,在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具有阶级属性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又赋予它必然虚假的规定性,因而才会有各自并不成功的理论尝试。


【关键词】埃尔斯特;威廉·H·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混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