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党建信息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信息

同源同心共树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中学举行联合主题党日

时间:2021-04-06

2021年3月16日下午,哲学学院教工第一支部全体成员,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洁和院长助理徐波的带领下,赴复旦中学开展主题党日。

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去年5月,长宁区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复旦中学去年11月,哲学学院和复旦中学合作开设哲学特色课程,今年2月,复旦中学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建的“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正式揭牌,双方将通过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优质学科和师资资源协同共享,不断完善具有复旦特点、长宁特色、一流水平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复旦中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因此,本次党日的主题为“同源同心共树人”。

党员们首先到了复旦中学华山路东校区1905年,马相伯在吴淞提督行辕创办复旦公学,建校初即设中学科。1911年辛亥革命后,复旦公学校舍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全体师生赴无锡借李鸿章祠堂恢复教学。1912年,迁址徐家汇李鸿章祠堂,即现在华山路复旦中学所在地。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分设大学部和中学部。1922年,复旦大学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则留原址。甫一进校,红砖砌成的高大的校门、校门左边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右边九十一岁的马相伯先生“磨厉以须”的题字,以及正对大门的马相伯雕像,让人顿生亲切的家园之感。

第一支部党员们和复旦中学党总支书记夏晓娟、校长李秋明以及复旦中学各党支部书记一起,来到登辉堂参观。登辉堂前身为李鸿章祠堂,后为纪念复旦公学第三任校长李登辉,更名为“登辉堂”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大门由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欧式风格与中国古典牌坊相结合,堪称中西合璧。覆盖琉璃瓦,龙脊兽吻,气势轩昂,成为老上海一景。现在登辉堂是复旦中学校史馆,党员们在校史馆中,再次重温复旦百年立校“自强发展、育才强国”之路,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教育发展的缩影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随后,党员们来到力学堂李登辉任校长时,为了感谢邵力子对复旦中学的支持,特取邵力子、傅学文夫妇名字中间各一字,命新建的教学楼为“力学庐”,后改为“力学堂”力学堂门口即为“五四第一钟”原址。1919年5月6日,时任《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主编、复旦大学国文教授的邵力子让学生紧急敲响复旦校钟,召集全校学生报告了北京传来的学生运动消息,复旦学子积极响应,迅速联络上海各校。5月7日,上海举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五四运动”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这口复旦校钟就被赞誉为“五四上海第一钟”。 现在“五四第一钟”保存在复旦校史馆而原址上建起了一座亭子,诉说着一百年前复旦学子的爱国精神

党员们还参观了位于图书馆一楼的马相伯纪念馆,回顾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更让党员们再一次感受到马相伯先生毁家兴学、身体力行、教育救国的高尚情怀。校园内清脆的下课铃声,或走或跑的年轻学子,又让人感受到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的勃勃生机。

结束东校区之行后,党员们驱车前往西校区,与哲学教育实践基地的老师围绕如何建设中学哲学特色课程建设开展交流。徐波介绍了哲学学院复旦中学共建哲学教育实践基地的情况和已开展的哲学特色课程;复旦中学三位课程助教老师精心准备了教案,并且提出了备课和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希望与在座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第一党支部书记郑召利教授和吴猛教授、孙斌教授陈佳副教授、罗亚玲副教授叶晓璐博士等分别从学科专业自己的教学体验出发,从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心得参考书目等角度,对如何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开展哲学教育,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推进大中小一体化立德树人等问题与复旦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双方都受益匪浅。

当天下午,吴猛教授还复旦中学的教师党员和哲学特色班的学生做了《共产党宣言》解读”专题讲座今后,双方还将在党建领域开展更多形式的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