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图书推介首页  图书资料  图书推介

《现代外国哲学》总第18辑

时间:2021-11-05


【编委会主任】

江怡: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尚杰: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

【编委会委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立群  马寅卯  王   路  刘   杰  

朱志方  江   怡  杨大春  余   平

张能为  张庆熊  张再林  李国山

尚   杰  姚大志  陆杰荣  陈春文

陈嘉明  周柏乔  欧阳谦  倪梁康

郭大为  郭贵春  顾   肃  童世骏

韩   震  靳希平

【主 编】

 张庆熊  孙向晨

【编辑部编辑】

孙小玲  叶晓璐  刘剑涛  王   聚  王春明

【本辑统校】

刘剑涛

【目录】

语境主义反怀疑论与标准下降难题  /  王聚

信念与意志——访斯托耶普教授  /  马提亚斯·斯托耶普著,秦洋、郑伟平译

感觉材料理论的重构与辩护:一项初步尝试  /  周靖

个体演算及其应用  /  亨利·S.莱纳德、纳尔逊·古德曼著,毛家骥译

追寻语言的本质  /  罗曼·雅各布森著,曾誉铭译

切己的当下经验可达吗?——对布洛赫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一次比较尝试  /  张兴娟

自身意识:一门理论的批判导言  /  迪特·亨利希著,张任之译

圣俗张力之下的新政治方案——但丁《论世界帝国》述评  /  王晨

康德的“历史辩证法”  /  刘凤娟

论“一切规定都是否定”:黑格尔与斯宾诺莎  /  刘长安

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革新——以自在之物说为视角  /  吴晓平

早期海德格尔的历史哲学及其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  詹瑜松

海德格尔的“anwesen”概念及其生存论渊源  /  洪子婧

为居住而思想:海德格尔、阿伦特与实践性沉思  /  荣斯·巴克玛著,马小虎译,王宏健校

爱邻人和爱世界:阿伦特的奥古斯丁之旅  /  王寅丽

慎议民主的主旨及其副产品  /  陈常燊

从伊壁鸠鲁到功利主义:快乐论的自我辩护  /  刘科

纳斯鲍姆“能力进路”视域下的动物正义理论思考  /  叶晓璐

西田哲学与《善的研究》  /  段世磊

漫画的原则  /  恩斯特·H.贡布理希、恩斯特·克里斯著,牟春译

从中西比较的视角谈论“做人”——评张任之《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  /  李明阳

《现代外国哲学》(半年刊)征稿启事

【序言】

本辑《现代外国哲学》收录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认识论;(2)哲学史;(3)伦理学和政治哲学;(4)美学和书评。我们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编排。

有关探讨认识论的文章以分析哲学居多,但是现象学、结构主义等流派也探讨认识论问题,我们把相关文章编在一起,便于参照。认识论面临怀疑论的挑战,但怀疑论自身会陷入悖论:只有当我对我的怀疑不怀疑时,该怀疑才能成立。欧洲近代哲学自笛卡尔起就试图从怀疑一切开始确立“我思故我在”的不可怀疑的命题。但是自身意识真的是完全自明的吗?切己的当下经验真的是完全确定的吗?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探讨。当代分析哲学试图从语境原则和实践过程出发处理怀疑论的难题。认识是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的。语言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的结构,但能指并非只是再现作为已有事物的所指,而且还具有标指意义。按照皮尔斯的看法,语言符号与人的行为形成一种互动,符号的意义可以通过其效用在人的行为过程中被确证或被更正。这是皮尔斯的强调语用的符号学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不同的地方。罗曼·雅各布森在《追寻语言的本质》一文中对此有全面和深入的阐释。迪特·亨利希在《自身意识:一门理论的批判导言》中对“自身意识”这个近代哲学的关键概念作了全面梳理,是相关研讨不可多得的入门参考资料。

中国学者历来相当重视伦理问题。有不同的建构“善”“正义”的思路:康德式的先验主义的进路,现象学、存在主义的进路,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进路,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进路。近来,纳斯鲍姆的“能力进路”也颇受关注,这可视为对康德式以普遍人权为基础的伦理学思路的改进,使之贴近实际情况,扩展了其解释的效力和应用的范围,其中包括为建立有关动物保护的伦理学奠定理论基础。

读了段世磊的《西田哲学与<善的研究>》,联想到 20 世纪初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的哲学建构,发现东方哲学有一些相同的特点。西田批评康德诉诸认知范畴和道德规范的形式主义,主张以没有主客二分的“纯粹经验”为出发点,肯定人格的本性中具有善的本源。熊十力同样把“物我两忘”的纯粹经验作为可靠起点,由此体认本心与宇宙本体相通,为道德修养和伦理实践确立本体论的基础。东方哲学的这一特点或许与佛教的涅槃学说和儒家的性善论传统有关。康德强调先验的道德律令也与基督教有关人因堕落而性恶,以及上帝与人“立约”的思想传统有关。西田和熊十力都意识到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对本国的传统哲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近年来,中山大学开辟了一条把西方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儒家心性哲学相结合的新路子,借助现象学的方法更加精细地阐发人何以体察自己的心性,体知他人与万物,参悟本体,学以成人。中山大学在这方面的成果之一体现在张任之的新著《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中,本辑收录了对这一成果的书评。希望我们以后能更多地发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及各高校各种别具特色的新研究成果的书评。

张庆熊、孙向晨

202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