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人TOP首页  学人TOP

胡景锺:“九十老叟”的思与言

时间:2021-11-29

复旦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胡景锺教授2021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95岁。胡景锺先生一生忠诚于党的教育科研事业,为复旦哲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做出重要贡献。

2016年10月,在哲学学院建院(系)六十周年之际,胡景锺先生深情回忆了他与复旦、与哲学的故事。怎样治学、怎样为人、怎样培养哲院人的气概和风骨……先生之言,引人深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特重刊此文,以兹怀念。


※谈治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培养人。回顾过去几十年,大学却不时被“见物不见人”的阴影笼罩。到校园一看,多见“大楼”拔地而起,打开校刊,多见“大成果”、“大典礼”、“大会议”登满,却鲜见“大师”之名,也难见杰出新人身影。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但说得重一点以往看到的几乎是只见“才”不见“人”的培养措施。哲人云:培养人,“大写的人”,应当是“脊樑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有此品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国家栋樑,社会的中坚。否则只能是职业能人,会赚钱的工具而已。作为哲学系,文学系,也在这培养人才的大潮中接受考验,是一直坚贞奋勇向前,还是曾被俗气所薰倒?值得人们反思。


哲学和真正哲学家是什么?


哲人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顾以往若干日子,有些哲学家、文学家未能脱俗,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说些“无病呻吟”的话语。真正的哲学家、文学家应当是代表时代的良心,唱出时代的最强音,更要指出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富有批判精神,是时代的号角。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被逆流所吞没。


※谈为人

一、心要少“想”

多“想”要折寿。要“三不想”:①不痴心妄想,②不胡思乱想,③不冥思苦想。“不痴心妄想”就是要对未来、将来不要追求过多期望,以平常心待之;“不胡思乱想”,就是要对病痛,对别人,不要胡思乱想,否则要无中生有;“不冥思苦想”,就是要对困难、对工作,不要过度的冥思苦想,要停一停再想。有许多困难和工作,不是目前想一想就能解决的,因条件还不成熟,或者思路不对,要换个方向再想。

总之,“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至理名言,要牢记。


二、行要规律


行者指生活起居工作等等。要有计划、有安排,定时、定量。无计划、无安排、不定时、不定量的活动,身体就要陷入无序的运转之中,各个器官从肠胃,到心脏、脾肝、脑髓.......也就随之陷入各种混乱状态之中。后果是各个器官生出各种毛病,感冒病、或者心脏病、或肝病、或者精神衰弱病等等。总之身体如同机器一样,机器运转就要停机;人生活、起居,工作乱了,就要倒下生病。

“没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珍言。行要规律,生活行动要有计划,要有秩序,要有张有弛。勿忘了。


三、吃要有度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从“粗茶淡饭”进入“琼浆玉液的高端阶段,但是“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等等也就随之而来。究其原因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得太偏。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做到“二不”,一是不多吃,二是不偏吃。也就是说什么都要吃,什么都不要多吃。吃要有度。

“病从口入”,这是箴言。要管住嘴巴,要管住贪杯。健康第一,身体至上。有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要牢记。

※谈志向

试说“专业”与“职业”和“事业”

最近看电视,有一则有关介绍高校“专业解读”的报导。报导说:某某专业的含金量高,某某专业的含金量低,等等。看了以后很不安,这是不是当前社会“功利主义泛滥”、“一切向钱看”的一个注脚呢?

我们是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绝不是只问金钱,不向前程的国度。这是谁也动摇不了的。

高校设置的专业是与国家、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福祉的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如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医药卫生事业等建设紧密相连。“专业”绝不是简单的与“职业”等同的。把“专业”简单等同于“职业”,这就是把专业说成“学了它”,就懂得一些技能、知识,可以参与社会的分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就是把专业庸俗化,看成只是谋生的手段,变成获取报酬的一种手段。

如果突出把专业说成取得报酬和谋生手段,就必然使学人在投身专业、学科学习、研究和探索中,不可能产生对事业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不可能产生为事业奋斗终身的高贵品质更不可能出现为事业的成功,先出生命的崇高气概(如过去志士仁人为革命事业先出宝贵生命那样)。总而言之,对待专业,要有事业心,不能只有职业观。

希望我们的高校或媒体,不要再把“含金量”的帽子戴到高校专业的头上,要还“专业”本来的面目。把专业的设置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者个人发展的远大前程结合在一起。文史哲专业的介绍,要与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和继承连结在一起。

以上是我们退休老教育工作者的一点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