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研动态首页  学术研究  科研动态

复旦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务虚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1-01-18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九大将此提法写入党章,后又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019年,中央统战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批准设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简称四部委基地),2020年,国家民委批准成立30余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功获批,邹诗鹏教授任基地主任。基地批准成立以后,于2021113日在光华楼西主楼2401举行本次务虚会。

  邹诗鹏教授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的建设情况。研究意图上,邹诗鹏教授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现代中国人的基本认同,但是这一问题总是缠绕在狭义的民族或族群上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国家民族意义上的概念,其与美利坚、德意志、法兰西、不列颠等概念一样,都属于国家民族意义上的概念。近代以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中的民族nation),并不是狭义的民族或族群(ethnics),而是国家民族。但目前的理念(理论)与实践之间尚有不少距离。而且,各种现实也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尤其需要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邹诗鹏教授还简要分析了近期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概念分析、族群自觉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的研究任务,特别分析了国家层面目前对哲学学科参与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希望,以及复旦哲学学科的积极作为。

  随后,吴晓明教授、袁新书记,孙向晨院长均表达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与重视。孙向晨教授认为应当面向全球化及其变局,并深入研究和反思哈贝马斯、吉登斯等有关当代民族理论,集诸多人文社会科学,联合攻关,在民族理论方面形成更为扎实的成果,复旦大学哲学学科应当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袁新书记认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持实事求是和学科上更加开放的态度。吴晓明教授指出,民族问题尽管荆棘丛生,但哲学似乎就是要积极回应这样的复杂问题,应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转变来看待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不能因为提出民族复兴,就一定被看成是民族主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范丽珠教授认为,应特别重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有关中华民族认同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民间信仰是可供考察的文化物,范教授还强调哲学进入民族研究的必要性。汪行福教授强调当前民族研究应注重三方面在课题:认同、民族与现代性的关系、民族与民主的关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任军锋教授指出,应在社会科学的知识更新的意义上推进民族理论研究,而国家的神学性也需要得到恰当的考量。王金林教授提出应当回应当年列宁等提出的民族自决思想,且不宜将民族问题过多地与国家认同直接关联在一起。张双利教授认为马克思本人有关犹太人问题的研究及其宗教批判思想,仍然有深入研究的空间,而且这一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研究需要处理的外围问题。郑召利教授认为民族问题的谈法需找到合适的话语空间,并形成理论特色。郁喆隽副教授认为深入到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本身,处理好观察、描述与阐释的关系。吴猛、谢晶、林青、徐波、张寅、祁涛以及李嘉弘等老师就民族概念的复杂性、当代民族国家的状况与民族、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民族与宗教的交织与区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张力、民族研究方法论反思、民族研究与生命政治学、汉族中心主义话语反思等等,提出了相关意见。

 本次务虚会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了头脑风暴的效果,直接有益于推进复旦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