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图书推介首页  图书资料  图书推介

曾亦、郭晓东:《春秋公羊学史》

时间:2021-05-19

书本信息

作者:曾亦、郭晓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3月 

ISBN:9787567554818

作者简介

曾亦,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与社会理论的研究。已出版《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何氏释例 春秋公羊释例后录》(点校)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儒学院秘书长,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先秦哲学、儒家经学,代表作有《识仁与定性》《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戴氏注论语小疏》《春秋公羊学史》(合著)。

目录

序言

古人以《詩》、《書》、《禮》、《易》與《春秋》爲“五經”。五經者,本出於王官。春秋以降,王室不振,五經漸流播於民間,於是有諸子百家之學。五經誠爲吾國文明之源頭,而後世兩千餘年之學術,莫不濫觴於此。

然孔子以前,本無“經”名。唯經孔子之刪訂,《詩》、《書》、《禮》、《易》與《春秋》者,遂爲天地之常經,至於恆久至道之所凝焉。時孔子當周道疲弊之際,雖美周文之盛,猶假託殷道以損益之,此其改制之大旨,然唯《春秋》能發明之也。

《春秋》者,本魯之舊史也,或以諸國史記亦得名爲《春秋》,然俱孔子修《春秋》之所本。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此孔子所以託《春秋》而寄王法也。孔子有德而無位,危行而言遜,且以諱尊隆恩之故,雅不欲直斥當世大人,故假史事而寓褒貶焉,則“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此亦《春秋》所以託王,而孔子所以筆削舊史也。

漢興,懲秦滅學之禍,立五經博士,於是好古稽文之士,乃彬彬以進於朝矣。諸儒鑒於嬴秦二世而亡,欲爲萬世立法,乃託孔子《春秋》爲漢制法,此《春秋》所以見尊於漢世矣。然《春秋》文辭簡奥,若不通以傳,則窅不可讀,又焉能求聖人筆削之旨哉!昔古人釋經之傳,不過公、穀及鄒、夾數家而已。然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穀梁則不過稍明大義耳。其後又有《左氏》,雖自廁於傳,然其所長,不過詳於記事而已。唯公羊子所傳,真得聖人之微言大義耶!

漢人治《公羊》者,立“三科九旨”,以爲通乎《春秋》之梯航也。所謂“三科九旨”者,即通三統、張三世與異外内也。通三統者,實處理新、舊王朝之關係,蓋以新王受命改制,猶當存二王之後,以備新王取法焉。若張三世之旨,則在處理一王之自我革新問題。蓋一王之中,恩有親疏,治有詳略,王者撥亂反正,其治法亦自不同。至於異外内者,實爲古代中國之國際關系學說也。蓋《春秋》分天下爲中國、諸夏與夷狄,而以王者居中國,引諸夏爲蕃衛,欲以御外敵、來遠人也。漢人承暴秦而興,懲赢政之不奉天,不法古,而自我作祖,尤重通三統之義,乃遠推五帝、三王,而近遵玄聖之制焉。

馴至清季,既有内憂,重以外患,《公羊》之學再興,其旨則欲保守一王之統,而思有以維新也。康長素張三世之說,以明變法之義,又獨標孔子改制之旨,以爲《春秋》微言所在,蓋欲效孔子損周文益殷質之意,而折衷於中西之間也。則長素所欲變法者,不止於變有清一代祖宗之法,實欲變中國數千年之法,乃推原尼山之本懷,思欲爲萬世重開太平也。

昔周公當殷周之際,立傳子之法,而有周一代之文物典章,莫不從此出。孔子繼其道,乃發明親親大旨,而於周人尊尊之義稍損益焉,而此後兩千餘年中國道路,遂由此開闢矣。晚清以降,西方之自由、平等與民權諸觀念傳人中國,傳統之家庭、宗族遂爲崩潰,個體從中解放,成爲純粹自由之存在。現代國家乃得在此自由個體之基礎上摶聚而成,而爲“自由人之聯合體”,此實爲現代中國建構之基本目標。蓋自周、孔以來,此誠吾國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也,而中國道路亦面臨一新抉擇矣。殷周之際,個體漸自氏族中解放出來,而組成個體家庭,而家庭遂成爲社會之基本單位。今則不然,個體再度得以解放,而爲國家之公民,然家庭不過若旅宅,其解體常在一線之間而已。周以前,個體不過因血緣而搏聚成氏族,今則藉地緣而摶聚成國家矣。三千年爲一大循環,長素所爲改制之事,不過發其端而已,其後繼其志者,或有其人焉。

是爲序。

曾亦、郭曉東序於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