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院动态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承千年优秀文化,寻百年红色足迹”——哲学学院暑期教师社会实践团寻访闽赣

时间:2021-07-26

行至赣东,相会闽西,7月17日至20日,哲学学院暑期教师社会实践团踏上寻访闽赣之路,从追寻方志敏革命精神到上饶集中营的铁牢歌声,从探访大安红色足迹到“风展红旗如画”的武夷大安,从守望千年的儒风理学文化到青山披翠的燕子窠生态茶田,这是一段重走百年革命征程的红色之旅,也是一段溯本寻源的文化之旅。

追寻方志敏革命精神,感悟用一生书写“清贫”的信念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7月17日下午,哲学学院暑期教师社会实践团步入革命教育基地怀玉山方志敏清贫园,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从“两条半步枪”发展为工农武装万人之众,方志敏建立了纵横闽、浙、皖、赣4省边界,拥有近50个县、中心地区达百万人口的赣东北——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主席曾高度称赞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方志敏奉命率部继续北上抗日,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被俘那天,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坚贞不屈,以满腔热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可歌可泣的文字,描绘着他未能看到的中国光明的未来。

在方志敏纪念馆,一幅幅珍贵历史照片,一件件影印狱中手稿,展现着方志敏同志的伟大一生,书写着共产党人的坚贞信念。每到一处,实践团成员都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并不时与讲解人员探讨方志敏的革命经历故事,“今天品读方志敏的狱中绝笔,依然能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实践团成员由衷感慨,“亲眼看到方志敏烈士曾经的手迹,才能更切真感受到他爱国赤诚的心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步出馆外,铿锵的誓言、炽热的情感依旧弥漫在心头。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碧蓝长空映衬党旗鲜红,“天路”贯通,山里人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正如方志敏烈士当年所愿,他用一生戎马奋斗的地方,终有了可爱模样。

寻访上饶集中营,聆听刺破黑夜的“铁牢歌声”

翻开历史的卷轴,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历史产物,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在上饶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统称为“上饶集中营”,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以上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它爱国进步人士,共700余人。

步入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大量实物、图片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无法忘却的烈火岁月。站在曾经被称之为“狱中之狱”的茅家岭监狱中,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狭窄的囚室与折磨革命者的老虎凳、铁榔头、铁铲、火盆、烙铁等刑具,时隔80年依然触目惊心。讲解员介绍,国民党对被囚者管制极其严厉,刑具名目繁多,经常把人拉出去毒刑拷打,妄图摧毁革命者的信念。铁牢里处处弥漫着白色恐怖,但即使在这方寸之间,爱国志士依然同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实践团成员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批身陷囹圄却以歌为矛的斗士,耳边似乎又回荡起“浩气永长存,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接”的呐喊,这歌声和呐喊声中凝聚着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变成一道耀眼的光芒终于刺破了铁牢的黑夜。

离开上饶集中营旧址,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大巴车上,不知道是谁轻声朗诵起了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接着,变成了全车的齐诵:“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重走大安红色首府之路,遥望“风展红旗如画”

1931年9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从洋庄的坑口迁到大安,在大安打造了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的辉煌时期,闽北苏区成为受到毛泽东主席赞扬的方志敏式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安成为闽北苏区红色首府。在大安红军街上,一座座标志着闽北苏区辉煌历史的革命遗(旧)址、纪念地和标志物,无不诉说着革命时期,大安曾点燃火种,建立闽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历史。

在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礼堂旧址内,实践团聆听中国共产党在大安的专题介绍。丰富的革命史料、珍贵的革命文物,全面展示了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光辉革命历程,各种历史场景成为了最鲜活的教科书。“我经过人所未经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尝过人所未尝过的咸酸苦辣的味道,但这对我却是有滋有味的生活。”革命先辈黄道的朴实话语回荡在实践团成员的心中。  

在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实践团成员们还惊喜地发现了一位复旦校友的名字:“陈昭礼,1907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复旦大学党支部书记。1927年1月任中国福州地委书记。”陈昭礼校友1940年被国民党特务枪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先辈们以国家为己任,为了救国报国前仆后继,忘我牺牲。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不忘办学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复旦应有的贡献。

站在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斑驳的文字中是战火岁月的硝烟气息,习近平总书记曾慨言,“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这一片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让理想信念的种子代代相传。

民本思想绵延千年,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朱熹园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来到朱熹园,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朱熹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探寻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哲学科的实践团成员自告奋勇地担负起朱熹生平和主要学说的现场讲解任务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他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创立了朱子理学。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做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提出了“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并提出“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具体重民主张,对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引用朱子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民本思想,就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很好结合起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走访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 体悟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发展之道

最后一战,实践团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这里是福建农林大学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和生态茶园建设技术集成的主要示范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此考察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曾经的闵西山区,地少人多,如今延绵青山,翠美茶田,一片绿叶带富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已发展成为武夷山市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辉映致富路,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燕子窠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穿越历史的云烟,红色精神历久弥新;经历时代的风雨,文化传承更臻醇厚。建党百年之际,哲学学院暑期教师实践团探寻红色足迹,走访文化故地,用一个个鲜明的党史人物坐标,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一幅幅永不褪色的文化丹青画卷,绘制出中国千年文化传承的魅力,引导教师在实地走访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文字丨隋艺菲  吴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