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选秀吗???
你追星吗???
让我们来谈谈!
选秀、追星,和偶像同行这件事情我们并不陌生。尽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追星的疯狂是在韩流系选秀如偶像练习生以及日系养成系造星崛起的这几年,但是对于上一代来说,偶像一词并不陌生。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那几年涌现出一系列如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这样的古早选秀让我们的老妈小姨们疯狂发短信投票,再到2013年TFBOYS以及之后的SNH48开启了日系养成偶像时代。再后来,2017年的明日之子开始主动和公众讨论与传递何为“偶像”的概念。随后第二年的偶像练习生则开启了内地韩系选秀的疯狂打投时代。最后,时间来到了2021年。更富戏剧性和话题性的创4刚刚结束,青你3的倒奶事件为这场选秀狂欢似乎画上了休止符。
为何要倒奶?因为要奶盖上印的码来打投。为何要打投?因为要送偶像出道——“他没有出道都是我们不够努力!”
粉丝群体越来越专业化,为偶像做数据、刷榜单、点赞转发、投票等、剪视频、到处安利,往往是“为爱发电”,自愿承担控屏、“盖楼”、反黑、氪金等种种职责来增加偶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心爱的选手提升榜单上的名次。——《新闻周报》
好吧,我们不得不把追星这件事和内卷联系起来。谁的偶像能够“笑傲江湖”,胜出的人只有那几个,这本身就是一场囚徒困境。而追星人们在这场零和博弈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睡眠,还有真挚热烈的爱。我们无意站在任何立场,而我们看到粉丝的真心维护偶像背后是资本、市场(甚至还有偶像自己)的手在搅动着风云、尽力地表演。
追星、打投、生活、符号化、博弈、资本、异化...这些概念将是我们观察到的元素,我们也非常好奇在复旦的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无论是否追星,我们期待大家的话语。我们邀请了7名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也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到了来自全校各个专业101份不同却又各自精彩的看法。
本期Sophianswer,我们来谈谈追星。因为篇幅过长,本周第一弹将关于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下周第二弹,我们将和哲学学院以及新闻学院的同学们进行深入讨论(还有大量安利)。同时Sophianswer也首次与“周一谈治学”栏目进行联动,将于下周一推出“谈追星教师篇”,来一起看看郁喆隽老师以及徐志宏老师是怎么看待追星的吧~
大家起的花名的词云图
在受访的所有同学中,有喜欢的偶像情况的比例占到了76.24%,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家喜欢的偶像有周杰伦、苏打绿、五月天等这些老牌歌手乐团,也有周深、霍尊、时代少年团等年轻歌手;有周迅、朱一龙、胡歌等演员,也有很多日韩明星如ARASHI、山田凉介、中岛裕翔等;还有更多多元化的偶像选择:费德勒、德云社、李娜、曹德旺等等...
有趣的是,单恋一枝花(57.14%)和热衷爬墙头(42.86%)的小伙伴数量差不多,你是属于哪一种?
同学们都喜欢什么偶像?结果可能是意料之中但又保持了多元的特点。当然,偶像最开始指的本就是明星(包括演员、歌手),只是现在社会讨论正在将这一概念进行“宽泛化的建设”。
当涉及到为何喜欢这个偶像的时候,同学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颜值、实力还有性格人品我都要!有一些同学为我们提供了选项之外的补充:气质、CP、人生经历、事业履历、性格变化...一位同学这么写道:“其实喜欢一个公众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的优点,然后把他作为完美的榜样,也有可能是在于他的丰富性(甚至缺陷)唤出的吸引力。”
当问到每天花多少时间追星时,有人短暂地了解偶像的动态,有人把追星融入进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也看到,在样本中有因为选秀刚刚入坑的朋友,也有长长久久的老粉。
大家追星的时候好像也都很理智)
在我们的样本中,一半是单干的散粉,一半则是加入过粉丝组织。
当看到别人对自己偶像的恶意言论时,没有人选择激烈争吵,这正是我们要避免的。我们在舆论场中看到了太多的互相谩骂、诋毁,仿佛娱乐圈的热度和戾气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同时,有好多同学见过偶像本人,当然也有很多遗憾未见过的同学。同时,也祝这28.57%在梦里见过偶像的朋友们早日愿望成真!
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偶像的支持,在心底默默喜欢也算是一种。
关于追星和学习的关系,没有同学选择可以为追星活动推迟或取消学习计划,有44.16%的同学选择了因人、因事而异,如果是特别喜欢的明星并且特别难得的机会也许会把学习先放一边;有37.66%的同学选择了先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原则是不耽误学习。以及,18.18%的同学选择了一般不花时间追星!
安利是常见的支持偶像、表达喜爱的方式。但我们也看到过许多安利方式不妥当造成关系破裂的事例。有94.03%的同学选择即使安利也要春风化雨,剩下的同学选择信息轰炸的方式。总之,要文明安利~
在复旦,追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35.06%的同学们认为周围人对自己的追星事业理解并支持,62.34%的同学认为周围人持有“开心就好”的态度看待这件事情。
在复旦,有85.71%的人真情实感追星,剩下的人秉持有颜就追。没有人认为自己是盲目跟风。
那么,追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83.12%的人认为这是生活和学业压力下的片刻放松;66.23%的人认为有榜样的力量,追星会让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人;35.06%的人觉得偶像的存在可以符合自己对一个完美的“人”的存在幻想的投射;而6.49%的人认为没有任何意义。(本题选项不互斥)
来到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邀请大家写下自己认为的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有说是消费者与商品,就有人倒过来说是偶像贩卖情感给粉丝;有说当代造神运动,也有人认为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说各取所需,相互成就;有说保持距离,理性克制;有说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有说互相支持,互相温暖,就有人说只是单方面的喜欢;有人认为偶像是在远方的好朋友,就有人认为是星星和追逐星星的人之间的关系;有人提及了饭圈文化的秩序性管理对于个人技能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挺有用;也有人悲观地认为没有关系。
在复旦,同学们对身边人追星也有各自的看法。所有人的身边都有追星的朋友,但有时,会对一些特定的行为难以忍受。@野菜生活说:“通过想象构建偶像的人格,或者说没有看清偶像本质的能力,以至于被营销所蒙蔽”让她难以忍受。
随着粉丝支持偶像的方式和以前相比有所改变,比如会成立“后援会”、“数据组”、“反黑组”等组织粉丝线下应援、线上做数据、举报“黑粉”等等,对于这种“饭圈文化”,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是发展的必然,而剩下的同学则认为是价值观的扭曲。
另外,似乎大部分同学认为当今社会话语里例如“阿中哥哥”等词汇所反映的饭圈文化的泛化是一种对价值的模糊化和侵蚀,这一点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地讨论。
关于人设???
很多偶像会给自己立许多“人设”,如学霸人设、富二代人设等等以展示自己的不同,今年在“创造营2021”中出圈的利路修也是因为与众不同的性格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与之相对的就是当偶像做出了与人设不符的举动、产生一些负面新闻时我们会称之为“塌房”,如翟天临不知知网等等。
@大莱莱认为偶像就是拜神,人设很重要。@蓝巨星则认为这和人们社会演化形成的一套心理机制密不可分。@睡不醒说立好人设是爱豆的必要工作,毕竟大家就爱看这个;如@cyclecycle等同学指出,人设一方面是为了传播的目的,为了实现“出圈”,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偶像本人并不值得让人喜欢或没有实力,就必须靠演、靠立人设来解决问题。还有很多同学提到偶像作为一个市场推出来的商品,人设就是他的标签、他的卖点。
另一方面,@霹歪歪认为其实有些人设不是偶像自己立的,是粉丝和环境“赋予”的。如果该人设确实是偶像性格的一部分,那这部分性格能吸引人,放大宣传无可厚非。如果该人设并非偶像自身性格,而是经纪公司为了吸粉创造的,那这个偶像就不是一个人,是一件商品,这样的人设没有必要。人都是多面的,为了一个人设去喜欢一个偶像,迟早会塌房。有六十多位同学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不要人设要真实的想法,确实,我们能够看到在一次又一次的塌方之中,大家被人设吸引,随着偶像狂欢,塌房后又被深深伤害,饭圈苦人设久矣!
通过这份问卷,我们见证了大家对于追星的理智态度。我们也见证了数不清的对追星者们的不解和批评,没有意义?丧失自我?其实也不然,熬夜打投、做数据、追行程、剪视频...对于真情实感的追星人来说,追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榜样的追寻,是一种对偶像的真实的、热爱的、柔软的爱。只是有的时候爱的太过热烈,把自我投射到了接近消失的地步。
不过,我们还注意到,年轻人口中的偶像慢慢地多元化和反思化了——从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元年起始打造的“偶像”概念,到十年前哈韩哈日的追星疯狂,到这几年却逐渐变成了科学、美食、知识、生活、游戏类等等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偶像生态”。这一代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地追问偶像的意义,反思生活的姿态,找寻更好、更理性的追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