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4期丨对话国奖获得者彭鹏、李健

时间:2015-11-23

编者按:在国奖问答两期我们共同聆听了奖学金获得者们的声音后,不少同学表示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在治学之路上的体悟与建议。故本期将对话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国哲学博士生彭鹏同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李健同学,了解他们在治学之路的抉择与体验。

彭鹏——学哲学是三观不断重塑的过程

1、从事哲学研究的原因与研究方向的选择因素

兴趣与求知

原因——与哲学结缘是十分巧合的,可追溯至高考调剂志愿。在学习中,渐渐发现哲学尤其中国哲学的研究与原本钟爱的中国传统文化竟密切相关机缘巧合之下决心从事哲学研究。

选择——研究方向定在《周易》上是出于两点的考虑,一是一直存疑,对《周易》有很多不懂之处;二是认为《周易》被儒、道皆尊为经典,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关于儒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与价值的见解

情怀与知行合一

对于当今兴起的“国学热”,我们应从“究竟是儒学的复兴还是商业的炒作”方面加以审慎思考。真正做儒学之人,应是富有情怀的,是将儒学融入生命之中的,是要知行合一的。现在有很多人知行分离,未必真的达到了”知“的境界。有些人”知“是出于迎合部分人群而筛选的,而并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发展。这种消费国学的状况令人堪忧。

3、学习哲学对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

“三观”重塑

学些哲学,”三观“不断颠覆、重塑、再颠覆、再重塑的过程。这曾带来极大的困惑,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圣开太平“的使命感的感召下,努力寻找生命的支柱,寻找安身立命的道路。后来转而发觉对价值观的选择与践行不能强使别人也如此这般地抉择人生的支点就是当下,故要用我的生命来践行我的生活价值。

4、分享哲学学习与研究中的经验与体会

心境

在中哲的学习与阅读中,更多凭借的不是逻辑,而是心境。我相信心境是必要的,如最近在《孔子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山东乡试录>非出自王阳明之手辩》,《山东乡试录》王阳明义子、弟子都传是王阳明所做,历代学术界也都沿袭了这种说法,但我就觉得不是王阳明写的,故而去考证,经证实我是对的。在学术研究中某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可以是推动一项研究得以开展的原因。

5、在学术成长上给出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入门要正,读书要正”“入门正”就是思考的方向和关注的问题要正,而鉴别“正与不正”的能力则须从阅读原典这一基础上来“读书正”就是精读原典和名家著作,原典甚至要背记,对于中国哲学专业尤其重要。学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精读、泛读、精读、泛读循环的过程。

李健——在哲学中自我认识、不断成长

1、如何培养学术兴趣、确立研究目标

培养兴趣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培养兴趣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最终达到了两个目标,一是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二是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人生方向。总的来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我之前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专业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正统,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重。这个阶段就是在打基础,只是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思想抱有很大的憧憬和幻想。第二阶段是广泛涉猎期。这个时期的我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或老师传授的知识了,而是渴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会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搜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声音,不同看法。此时的我就像柴静所说的有一种孩子找到心爱玩具时的那种窃喜和惊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如同磁铁般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不知是在哪一刻顿悟了,我知道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东西了。而这个阶段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埋头搞学术了。当你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后,你会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看书写作的时候就会顺手顺心多了。所以兴趣形成的过程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是在积累过程中慢慢发现的

2、怎样的人可以作为学习楷模

气场与内功

Important

我们都会追星,学术楷模就像明星一样,他们虽然没有外在的耀眼光芒,但仅仅凭借那深邃的思想和幽默的谈吐就足以令我们心生爱慕。那我心目中的楷模应具备什么品质呢?我觉得要具备两点。一是气场相符。简言之,你会被他的学术思想吸引的主要原因是你跟他的想法有很高的契合度。二是他有很强的内功。这也就是说,他写出来的东西总会让你有种读不透的感觉。你会被他的这种思想深深吸引,因为在他那里,他很多思想的表达是不可言说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能达到的境界是目前的你所不能企及的。就象灯塔一样,就象无法被超越的高峰一样,你的目标就是无限的接近他。我所说的这两点就仅代表个人观点了。

3、一篇论文改十遍,也要有技巧和信心

防止论文修改中的怪圈

Value

一般来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一篇好文章从写提纲到最终的定稿是需要接受时间考验的。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在这里谈论这个话题有点牵强。但我就简单谈下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对于写出来的论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都是有所期待的。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就是论文要反复修改,至少改十遍。在改论文的断断续续的过程中,也意味着我已经陷入了无法超越,不断否认自我的境遇。在这个时候,自我感到无能为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停下来思考下自己的思路,也就是回到起点即一开始的论文构思。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做下微调。如果你直接否定了之前的所有思路,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之前是做了大量知识和材料收集的,所以我不建议打破之前的思路在重新构思,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很难出成果,而是陷入了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怪圈。我们可以把这次的问题带到下次论文的构思过程中,争取实现一个良性循环。长此以往,你的论文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思路也会日臻完善。

4、分享哲学学习与研究中的经验与体会

哲学树

Structure

我们总是在接触几本书的过程中慢慢走进哲学。具体要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树,还是要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为主。鉴于专业性质的不同,我就推荐我所熟悉的领域。就像我的专业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的入门书肯定就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和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这些书都是我知识树的主干,此外西方哲学史和马哲史也是要精通的。当然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沉淀。等到树木枝繁叶茂的时候,我们也就建构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树。

5、学术道路上需要领路人

想放弃或偷懒时,总会想到陈学明导师

advice

在学习的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教授就是我现在的导师,也是我人生的指路人——陈学明老师。无论是他的治学精神还是为人为师,都让我心生敬佩之情。至今很多场景都一一浮现,但每次又是那么相似。陈老师有一个特点就是讲课很有感染力,不管在讲台上还是在会议作报告中,他总能慷慨激昂的为我们讲解和传授他所理解的马克思。我知道这是他终生的信仰。正因为信仰的支撑,陈老师能站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三个小时,可以在报告中义正言辞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所以每当我想偷懒,想放弃的时候,我总会想到陈老师。毫无疑问,他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