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至7月20日,第二届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30多名优秀中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届哲学课堂以“科学与哲学”为主题,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多位教授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和人类命运等多角度进行主题讲座,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学,反思当代社会,号召大家“守护思想,引领时代”。
7月15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和先验之维刘学良博士分别致辞,以直播的形式开启了一场特别的开幕式,对疫情之下各位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鼓励大家在将哲学学习与科学、人类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与人类现实息息相关的问题。
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志林教授带来第一场主题讲座“科学哲学是是什么”。张老师通过热情洋溢、生动有趣的讲述,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密切复杂的渊源清晰而系统化地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对科学哲学这门重要的哲学分支有了深度的了解,为中学生重新认识科学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视角。
7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人工智能研究为何需要哲学参与”的专业讲座,深度分析了当下最热的AI话题。徐老师通过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从图灵测试、语言翻译、神经网络等问题进行精彩的讲解,展现了哲学对于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
7月17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聚老师为正式学员们提供了专业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强调哲学写作是对特定论题的理性探讨,需要论点、论据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联结。王老师指出了常见的写作误区,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实用的技巧,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并进行理性批判性的阐释。
7月18日的“认知科学与哲学”主题讲座是由复旦大学副教授王球老师带来的。王老师从认知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结合视域出发,对生活中常见的认知现象提供了多角度的专业阐释:围绕着常识心理学的本质、具身认知与延展认知、心智的预测加工模型为学生理解感知、认识自我提供了有益的引导。
7月19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郁喆隽副教授为中学生们带来了关于“科技与人类未来”的专业讲座,从人类的“自然选择”与“自由选择”的发展历程,到近年来的“基因编辑”话题,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与时代困境之间的关系中引入了哲学伦理问题的反思。
7月20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教授引导中学生们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的伦理思考”。王老师对当前热议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围绕技术与伦理的关系,现代技术的伦理挑战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辩证看待技术发展,理性思考人类未来。
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教授对哲学学习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对学员们这段时间的积极学习表示肯定,同时指出哲学框架和思维能力的对于把握其他理论知识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将哲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多样化的学科中探索自己兴趣。
最后,同学们纷纷开启摄像头进行了“云合照”,在这个受疫情影响的特殊的2020年留下了特别的记忆,本次暑期哲学课堂也以一个特别的形式完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