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研动态首页  学术研究  科研动态

现代视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认知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0-08-10

有关“家”这一概念的思考与讨论,是当代中国正在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论题。“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主题,也是面临中西文化交融的现代中国人,在世存在之所以可能的根本。2019年底,孙向晨教授《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的出版,将“家”这一话题推至学术前沿,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重视。为了重新审视“家”在当今世界的哲学意义,2020年8月9日,“现代视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认知”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与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学者参与了会议。

在会议的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指出,谈论中国文化,不能回避“家”的问题,“家”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一种范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家”的理解,不只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结构,彰显的更是一种本体论。在今天,我们讲“回-家”并不是简单地回复或重现一种人类历史上的家庭组织,而是要在现代社会寻找安身立命的路径,重新确立自己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和立场。在西方哲学中,我们其实很难找到“家”的概念;因此,重新面对“家”的问题,看似是对一个古老问题的回忆,其实意味着对于西方哲学主导的思想框架的重大突破。有了这种框架性突破,才会有一些根本性概念的重新呈现。孙向晨教授进一步提出,重视“个体”自由、权利与尊严的现代思想是从西方近现代哲学中发展出来的,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哲学。现代文明在尊重人的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人类共享的价值。然而,这种主体性哲学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孤独、冷漠、荒谬、虚无、道德相对主义等等,这是“个体”消极面的呈现,这是现代性之病。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文化可以对现代个体的消极后果有所补救,对于“个体”的“缺失”有所补救。“亲亲”之家,除了在一种有限的范围内为“个体”的成长遮风挡雨之外,由“亲亲”而“孝悌”,由“孝悌而仁爱”,“家”在其中起到一个居间的作用,成为我们最初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成为我们道德伦理的诞生地,而且这样的一种理解就不会把世界看作一个荒凉的、匿名的、无情的世界,而是建立起一种温暖的群体感,建立起一种互助如春的世界,培养与世界的亲切感。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在现代“家”的文化中植入现代性内容,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方式来建构公正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的制度,以此来制衡“亲亲”所带来的某种狭隘性,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为陌生人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公义的环境。

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何俊教授、杨泽波教授、徐洪兴教授、郭晓东教授、白彤东教授、才清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陈赟教授、刘梁剑教授、陈乔见教授、贡华南教授、方旭东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郭美华教授、朱璐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的曾亦教授、陈畅教授;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李志春老师等,围绕“家’概念之再认知”这一主题发表了见解,并从多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最后,孙向晨教授做了总结,家是我们去感受世界的温暖,去感受世界的可靠,去信任世界的最根本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依然要发挥这种“亲亲”的力量,这种“家”的力量,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也才能够有一个“健全个体”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传统依然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贡献于现代世界。同时,“亲亲”能够发展出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文化,一种温暖世界的文化。中国文化传统讲天地是父母,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这样一种文化的发展对于现代人类依然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