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9期丨郑召利: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哲学

时间:2015-12-28

编者按:2015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哲学”一文,该文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郑召利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整理而成。今天的周一谈治学栏目,小编在原文基础上提炼了十二个哲学概念之内

,帮助大家通过这篇演讲稿,从基本处理解哲学,反思哲学。

郑召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主编著作、教材3部,近年来,致力于面向社会的国学教育和推广工作。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2012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哲学的珍贵在于不断发问

有人说,哲学家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有点嘲讽的意思,你寻找的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你干什么还要寻找呢?可是人类的思想最珍贵的,就在于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这个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但是也有很多黑暗的东西;这是前进的时代,但是它也有很多逆流。我们对这个时代、对这个社会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最关键的。你心中有光明,这个世界就是光明的;你心中一片黑暗,这个世界就没有前途。

哲学:自知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哲学是什么?其他学科通常没有必要纠缠于这个学科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但哲学不同,给哲学下定义尤其困难。不同的人、不同的哲学家、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哲学的看法都不一样,不可能得出一个人人都赞同的定义。可是我们谈论这个话题又不能不给哲学概念一个诠释或者定义,否则,我们无法对同一问题展开讨论。

字面上来讲,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我们把这个翻译过来就是哲学。哲学不是我们固有的概念,是一个叫西周的日本学者,把它翻译成哲学。哲之为学,就是使聪明的学问。当人知道自己不聪明的时候,当人知道自己无知的时候,这就是聪明的开始。自知自己无知是接近智慧的表现。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里有句非常著名的神谕,就是“认识你自己”。哲学最难的问题之一就是认识自己,这可能要比回答客观外界是什么难得多。

哲学:理性之诉诸

通常说到哲学,都会和所谓的“三观”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是我们对于生活、对于世界、对于很多问题的最基本的态度、最基本的看法。可是,当你说哲学是世界观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宗教是不是一种世界观?神话是不是一种世界观?它们当然也是世界观。哲学的世界观和神话的世界观不一样,它诉诸于人的理性、诉诸于人的观察、诉诸于人的经验。所以,最早的哲学世界观和科学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考都带有科学的性质,所以西方哲学一开始走的就是一种知识论的路向,它是最早的理性主义,代表的就是科学的精神,因为它要诉诸于人的观察、诉诸于人的经验、诉诸于人的判断而且要经过验证。

哲学:关注世界与人生

钱穆先生说哲学关注两个问题:一、什么是世界?二、什么是人生?讲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是讲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它的本原是什么,它有没有统一的基础,我们用什么东西来解释这个宇宙、自然的生成过程。人总是好奇的,总爱问一些表面看起来没有实际用途的问题,所以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功利性。

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生问题,人生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这些问题中最为切要的是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要的最幸福的生活?怎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我们如何去过好的生活?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审视什么呢?就是用人的理性做出判断,哪些生活是好的,哪些生活是不好的。现实的生活不可能使人满足,于是人们还有理想的生活。理想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应该成为什么样。哲学的思考就是一方面关照我们现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总有一个指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成为我们希望改变的样子,就是说生活要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变得更加美好。于是我们就有未来生活的图景了,就会有一种希望,生活在希望之中,我们的生活也就有意义了,这就是哲学要思考的问题。

哲学思考的问题,用康德的话说,就是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希望什么?“我能知道什么”是讲知识论或认识论的,“我该做什么”是讲伦理学,“我希望什么”讲的是宗教,把这几个问题合在一起就是——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了古往今来所有哲学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哲学:世界观与人生观

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时候,是说它是经过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我们平时说我的哲学是什么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人生观,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每个人都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或准则,有一些我们可以希望的东西。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有哲学,哲学是经过一定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总结提炼出来的,是具有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科学与文学的评价

爱因斯坦说,哲学是所有科学之母,是对知识不懈地追求。这是科学家的回答。那么文学家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什么是家园?这里的家园就是人的心灵。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有首诗,其中有:“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里说的就是精神家园。乡愁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浓浓的压抑在心底的思乡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哲学就是精神还乡。若是把科学家和文学家对哲学的认识综合在一起,那么,哲学就是既有理性的又有非理性的东西,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哲学:生活态度和生命实践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反思。什么叫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思想思想的思想”。它思考的是我们已有的观念,因为我们是通过我们的观念来看世界,反思就是审视那些我们已经获得的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观念。所以哲学永远是反思性的。

如果我们这么理解哲学的话,就可以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了:哲学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哲学,它就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学问,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命实践。

哲学之教一:学会思考

哲学的思考,就是从不疑处有疑,这是科学的精神。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我们平时看到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都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了,于是形成我们的知识系统,但是我们很少去反思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哲学的思维就是要有批判性,要有质疑性。从怀疑开始,就是不能简单地、现成地接受某种观念或知识。当我们说出一个判断的时候,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论证它?如何给出让人能够确信的根据?就是说我们的判断要经得起质疑。质疑往往是开启新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哲学的思考和其他的思考不一样,它总是在质疑。哲学的思考就是从根基处寻求观念的合理性。

哲学之教二:热爱智慧

知识和智慧不能等同。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但是我们很难把知识跟智慧简单地等同在一起,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说“博学未必智慧”,非常有道理。学习知识是把自己变成在一些专门领域有着专门的技巧和技能的人,这种专门的人才,常被叫做专家。智慧就要超越感性经验的有限性和狭隘性,让我们感性的经验,经过我们思维的提升之后,变成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台湾学者傅佩荣教授认为,智慧有两个特征,一是完整,二是根本。有了这两点就能表明你是否是智慧的。

先说完整性。比如,如何看待生命?我以为,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的过程,就是说,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我们每天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积蓄着整个生命。因为生命是完整性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生命当中的某一个片断当成我们整个的人生。取得成就的某个时刻或者人生辉煌的时候,它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能代表你整个人生;当我们遇到困难,有问题了、有险阻了,它也是生活过程的一个片断,也不能代表你整个人生。所以,既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被它迷惑,也不要被眼前的一些困难和阻碍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当取得成绩的时候,当辉煌的时候,你要当心,你要清醒,也许黑暗在等待着你,深渊在等待着你;当深陷绝境的时候,也许在远处就有一丝的光明,问题是你能不能坚持渡过这个难关。不论处于怎样的黑暗,总有一个前途,总有一个光明的东西在召唤着你,所以要心存希望。人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然后,要看到问题的根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面对许多问题。但是哪些问题是根本问题呢?人生当中,有很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当中都有自己的根本问题,在整个人生,有整个人生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生死问题,是生命的根本。哲学要训练如何看待死亡,要看到我们生命的有限性,而且要看到,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如何让生命有价值,这就是根本性问题。当我们健康的时候,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会过多思考死亡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死亡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它不会因为你年龄大、年龄小、钱多、钱少、官职高、官职低而有所偏向,死亡对人来讲,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过这一关。所以佛教里面说,随时可死,到处求生。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思考。在死亡面前,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生命就是因为有大限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过有意义的生活。思考死亡,其实就是为了思考活着的意义。

哲学之教三:发现真理

哲学是发现真理。真理在英语中是发现,把遮蔽它的东西去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事物的真相。为什么要发现事物的真相?因为有太多的假相、太多的遮蔽包裹着我们。哲学的探寻就是不断地去蔽,让事物的真相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让生命的实相呈现出来。

哲学之教四:体验生命

体验生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书本知识重要,但人对生命的体验更重要。别人的经验再好也不能取代你自己的生命体验。黑格尔说,一句人生的格言,从年轻人口中说出和从老年人口中说出含义不一样。中国古代文学家辛弃疾有首词就道出如此的人生感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欲说不能,一言难尽,这里面有太多的生活体验。所以,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体验。不能因为花最终要凋谢,你就不让它开,花最美的是它的过程。人生同样如此,我们要经历这个过程,最终的目的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要感受生命。那些抽象的道理对我们生命来讲可能过于枯燥,我们能够体验出来的才是至深的、丰富的、生动的,也才是最重要的。

哲学:治学要思考时代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腾飞了,生活改变了很多,用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是,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和各种矛盾。尤其是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我们会面临许多问题,遇到许多困惑,有时我们会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时代依然是资本和技术统治的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功利的时代,它要受到资本原则、工具理性的驱使。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经受的。问题是,有没有相应的力量和它抗衡呢?就像邓小平所说,物质文明要抓、精神文明也要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由于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当中,物质利益的诱惑太大,我们硬的只是一手,于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理想、信仰缺失,等等。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中国人的精神在哪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还有人民的幸福,如何去实现?我想,就从我们自己如何去解决我们面对的时代的问题着手。哲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切的思考。我们要看到我们社会生活有光明的一面,同时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哲学会给我们力量,会给我们指引,可以发现问题,可以鼓舞我们的勇气,从而想方设法把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

有些人说这个问题太大了,怎么去解决呢?上个世纪80年代有过这样的话,我非常认同,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欲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这个环境是由我们构成的,你、我、他,大家都有责任。你怎样,国家便怎样,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念和认知。

上述整理所诉原文自“上海观察”公众号推送“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郑召利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