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寒假的序幕也已经悄悄拉开。对于我们而言,怎样利用好这段难得的只属于自己的完整时光,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幸福问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张汝伦、莫伟民、丁耘、邹诗鹏四位教授亲自推荐的寒假书单,并附上2015复旦年度阅读达人、哲学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方向研究生黄子洵同学的采访,希望大家可以在书香的陪伴中开启2016年的征程,寒假过后更成为一个面目可爱的人。
PART1 教授荐书
《社会现实与考察》邹诗鹏教授荐
《物理学》亚里士多德推荐sachs的英文版丁耘教授荐
《西方哲学史》[美]梯利著莫伟民教授荐
《老问题:西方哲学的经典议题》泰特斯等著莫伟民教授荐
《哲学是什么》[英]霍奈尔著莫伟民教授荐
《诗经》张汝伦教授荐
《启蒙时代》[美]彼得·盖伊,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张汝伦教授荐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卷本张汝伦教授荐
( 部分“上榜 ” 图书)
《最美的哲学史》[法] 吕克•费希,[法]克劳德•卡佩里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张汝伦教授荐
《哲学与人生》张汝伦,中西书局,2015张汝伦教授荐
《毛泽东传 (2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张汝伦教授荐
《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张汝伦教授荐
(转自张教授:不要误为商务出的《黑格尔传》,我推荐的这本是法国著名黑格尔专家雅克·董特写的。)
《康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张汝伦教授荐
《史记》张汝伦教授荐
《生活与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张汝伦教授荐
PART 2达人采访
(以下内容整理自2014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黄子洵同学的供稿,其文字流畅感情真挚,因此小编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稿内容,望大家能一同品味分享)
Q:你在这次被复旦图书馆推为2015年度“阅读达人”,你觉得图书馆在自己的治学时光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A:在我看来,真正赋予图书馆意义的并不是建筑物的宏伟,亦非馆藏的书籍,而是真正懂书、愿意与书对话的人。我现在远远谈不上懂书。但不可否认,与书相伴的时光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从本科起,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文科图书馆四楼的教师阅览室自习。那儿安静的氛围让我暂时摆脱周边的喧嚣,整顿心绪,思索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徜徉于书架前,我会了解到很多闻所未闻的书籍名目,不知不觉中增进对书的熟识度。
相较于全国其他高校的图书馆,我校的书籍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大型套书,都整齐陈列于教师研究生阅览室内,方便学生查找及阅读。图书馆新开设的望道溯源数据库网罗了详实的论文资料,省下了我们多次检索论文的时间。图书馆还会精心设置一些展览,如书画展、邮票展等,不失为一道美丽的人文点缀。另外,理科图书馆外国教材中心及文科图书馆外文阅览室收录的西方人文典籍较为齐全,使我能够亲触外文原典。
Q:除了图书馆的借阅,是否也会阅读电子书籍呢?现在电子资源比纸质书传播范围更广,越来越多的同学都会选择“下载”而非“触摸”书籍。你对这个趋势怎么看,有没有什么个人建议?
A:我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籍。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真正有意义的,并不一定经得起历史及时间的考验。因而我不会因所谓的时代潮流而改变自己的阅读取向。也许浩荡大势无法由我一人微薄之力逆转,但我至少能选择有意义的生存方式,选择接受什么,拒斥什么。我偏爱于纸质书籍的原因可归于以下几点:
电子资源市场将书籍商品化的现象更为严重,极易将含英咀华的从容涵玩转变为快餐式的消费。不少人认为,电子书籍更方便快捷地展现纸质书籍的内容,而我认为,不单是阅读的内容,我们应把阅读的过程、阅读这一行动整体纳入到考量范围中。因而,书籍的载体不可忽视。相较于电子书籍,纸质书籍更具人文性及厚重感。当我第一次看到端放于书架上的四库全书时,那一瞬的感觉真是难以名状。每一卷书的字迹各有千秋,或遒劲刚健,或清丽俊秀,可以从不同的字迹去猜测抄书人的性格。这不单单是一册书,而是一个民族赤诚的心,从中能感受到潜藏的温度及人文性的持存。媒介并非价值中立的信息载体。它无形中对于认知及思维的重塑作用远超我们想象,甚至会影响我们关于“阅读”、“学习”等观念的意义。
再次,电子资源(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文章、微信平台推送文章等)中图像的比重远多于纸质书籍(当然,娱乐性畅销书除外),其中潜藏的巨大危机却不容忽视,即麻痹思维,加剧惰性。长此以往,人们会丧失对语言的敏感,对长句、复杂修辞和其中的语言艺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会大大削弱,更青睐以省心省力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与表达观点,而不再愿意主动运思。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
Q:你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就读于复旦,而复旦的假期一般都很长,请问你一般如何安排假期的阅读计划?你认为假期读书的重点应是什么?
A: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但我的阅读并非局限于中哲。在我看来,人文是一个整体。因此,就个人阅读习惯而言,我不会刻意回避专业以外的书籍,相反,古今中外人文经典我都经常借阅。
依以往经验,我会在假期里读一些大部头的原典。相较于研究性著作,原典往往更为艰深,需要集中高于平日数倍的注意力,而阅读进度则更慢。唯有将闲杂思绪一一沉淀之后才能真正读有所入。因此需要极大的耐性。假期时间相对而言更集中,不会被课业、学生工作等事务切割得七零八落。倘若好好安排,不失为一个读原典的良机。
除了对原典的精读之外,适当的朗诵及背诵也是极为必要的。由于少年时期未受启蒙,我一直缺乏记诵辞章的童子功。现在只能惜时发奋,努力弥补。假期里我尽量保持着与学期中相同的作息,晨起朗诵。传统典籍为我每日清晨所必定诵读。每次读毕,我总会想起吾国文明经历千载绵延至今,纵使几次三番天灾人祸都未能扼断其命根。薪尽火传,护持道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令人唏嘘不已。
在我看来,以专题为线索进行读书是个好方法,如诸子论“仁”的异同,如《老子》“知”与“欲”的关系。带着问题读书比泛泛而读更有收获。这样往往会保持一种警醒,即“常惺惺”,提醒着自己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另外,以专题为线索往往有助于举一隅以三隅反,从看似无关联的文本处寻求通贯。
Q: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你有没有什么读书建议或好书推荐可以哲院的同学们?
A: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我每日都反躬自省、黾勉敦促的为学心得,即单单是读远远不够,还要思,要及时将所思整理成文。
现在,我越发觉得写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维度之一。将心中所想,读书所思付诸纸面时,我心常涌动一种创造之乐:自己不再是单纯受进食、排泄等本能冲动摆布的生物体,而是能尝试着去思维、去创造(当然,我现在所写所想十分肤浅,离真正的“创造”、“运思”岂可以道里计?)对我而言,每一次为文,每一次调整思路无异于充满挑战的未知之旅。言难尽意的撕扯感让我既痛苦又畅快。导师中肯的批评一次次将我自认为足底已坚实的大地击得粉碎,使我不得不在虚空中重觅立足点,在困顿中重整旗鼓。
若要谈及推荐的好书,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浩若烟海,岂是只言片语所能道尽?当下不乏经典,而是缺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爱真理甚于生命的热情以及把冷板凳坐穿的定力。在我看来,这三者如同劈山之刃。正如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所说,“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用”。
出于这个原因,我想推荐张汝伦老师的《坚持理想》一书。这是张老师早年撰写之文汇编而成的一本小书。出书年代已久远。图书馆收藏单册极少。若要论及张老师的代表作,论资排辈,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这本小书。但它对我的意义却非比寻常。这部小书向我展示了一颗赤子之心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步步摸索,把对世界及人生的追问化作前进的动力,造次颠沛必于是。这部小书启示我,思并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不应该只满足于浑浑噩噩地活着,而是应努力增进对自身生命、人类之大我的意义及真理的体察。人应有勇气向常识说“不”,质疑一切“伪”的道理。这才是自由所在。唯有大多数中国人不把思考看作分外之事,乐于思考,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
最后祝愿大家在书籍的陪伴下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