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17期丨兴趣+实际+不跟风=好的二专——你在纠结要不要报二专?

时间:2016-05-30

编者按:二专的选择折射的是个人的学业、职业、乃至人生规划的方向。对于哲学学院的同学来说,二专学习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近来15级同学正在进行学校的二专学习报名,而在针对本学院15级本科生的调查中,一半的同学对二专问题表示迷茫和困惑。

今天,“周一谈治学”栏目就为你带来哲学学院教授郝兆宽老师在“二专”这一问题上的几点看法,郝老师作为15级数理逻辑课程任教老师、14级导师,平日和同学们就有诸多交流,也希望这篇专访,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一个方向~





提问(Q▎王炜悦(哲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

受访(A▎郝兆宽老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理逻辑、集合论和数学哲学)

1专业训练的益处:“中智”的你我,成功之关键是专注

Q在您看来,哲学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什么?

A这个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上写过,哲学学院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通用人才。

我们都是“中智”之人,

决定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后天的努力,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专注精神。而专注是要通过系统的比较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得到的,拥有专注的品质对将来从事任何工作都会大有帮助。

2大学的第二个目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思辨能力

Q在此定位之下,您认为修读二专对哲院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否有帮助呢?

A我觉得帮助是有的。因为尽管我们有这样的目标,但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哲院学生都必须立志从事哲学研究。这就涉及到大学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那些并不是那么想将来从事哲学研究,或者想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学生,修读二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他们要学有余力。

3兴趣+实际+不跟风=好的二专

Q您前面提到学有余力,就哲学学院来讲,修读二专对学生本身是否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修读二专?

A学院对修读二专的学生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我个人的建议是:首先对这个专业要有很浓厚的兴趣,另外就是所选的学科要适合自己。这是主要的两点。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但光有兴趣和热情还是不够的。自己的知识背景、思维模式等等,都决定着你是否适合学习某个学科。另外一点就是学生会有实际需求,从就业的角度考虑选择二转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的建议是:不跟风。现在很多同学都涌向一些热门专业,却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有兴趣或者是不是适合自已。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关键的问题不是你的专业够不够热门,而是你在这个专业中够不够出色。

另外对于有志于从事哲学研究的学生,也可以考虑修读二专,他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向,把哲学学习和二专结合起来。因为哲学作为理论学科的基础,它有这样一种内在的需求,就是和某一具体的学科相结合,把抽象的哲学落实到更具体的科学实践中。所以对这些学生,可以选择修读能和自己研究方向配合起来的二专。我们现在也在计划推出一些项目,把哲学和别的学科结合起来,作为共同的培养目标。

4应对基础学科发展的困境:一要坚守,二要开放

Q修读二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院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未雨绸缪。您认为这与基础学科的发展困境有关吗?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困境?

A其实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的定位是有张力、有矛盾、有冲突的。一方面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汇聚之所。但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都期待能通过大学的学习为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社会也期待大学能提供更为“实用”的人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基础学科确实面临着困难。全世界的哲学系主任都在担心,我的学生都转走了怎么办?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也并非那么紧迫。因为归根到底,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哲学研究,但的确需要真正热爱又适合哲学研究的人。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最应该得到的是素质的培养,以便将来从事具体工作。对他们来说,修读二专或者转专业是一件好事。

其实基础学科发展的这种困境在全世界都有。我们曾调研过各地的大学,包括台湾大学、哈佛大学,情况都是类似的。现代社会有一套逻辑,就是大学的经费(不管来自于政府或私人)作为资本投入,它必然要求相应的产出,而且是可以量化的产出,这就是投资回报。但所有人文学科,也包括多数基础学科,是不可能适应资本的这种逻辑的。另一方面,人文学科培养的是自由而独立的人文精神,这又是资本这一套逻辑难以理解的。

人文学科对这个困境的应对可以有两点:一是坚守。事实上人文精神在这样追求回报的大潮中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管社会多么功利,人类对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的追求不可能停止,要相信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学生宣传这样的理念。二是开放。你要理解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他们的一些选择应该尊重,甚至鼓励。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体系,能给有志于哲学研究的学生系统的专业训练,也能让其他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向。当然这个体系还在探索当中。

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在复旦太过强调选择自由和非专业属性。转专业和分流就像二次高考,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而有很多重要的基础专业受到严重冲击。自由是要建立在对每个学科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是中学并没有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修读二专和转入有兴趣的专业,一方面我们在大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专业学习的训练,让他们在后面做决定时不至于那么盲目。

5慎思后的坚持,专业和通识的结合

Q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同学无法平衡本专业和二专,就导致要么读的不认真,要么直接放弃。您对于修读二专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权衡哲学本专业的学习与第二专业的学习?

A正如前面提到的,学生在选择修读二专前一定要经过仔细的思考,要咨询相关专业的老师、同学等,对专业有基本的了解(培养目标、学分及分配情况、课程要求等),同时要反复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自己是否适合。在选择修读时一定要慎重。

下一步就是要坚持,因为修读二专就意味着要比其他同学多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将来就业情况其实和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是一门一门学科考核,而更看重学生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也许更为重要。

最后,不应该吧专业训练和通识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完可以在专业教育中体现通识,把通识看做一种方法和视角,它是可以通过专业训练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