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阅读,向来被视为读书人的生命和思想源泉。而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今天的《周一谈治学》为大家带来人气爆棚的“哲学王子”王德峰老师的讲话《读书与哲学思考》,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希望促进大家对“读书”一事的思考与反思。
过去的两个月暑假,你读了多少思想之书?现在开始,犹未晚矣!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带来的话题是《读书与哲学思考》。我们大多数人都读书,读书是大多数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读书的话题很大。像我这种人,本就是以读书讲书为职业的,所以最没有资格讲读书。我现在仍然讲,因为读书对我来说不仅是职业,虽然是职业的必要部分,更是一种精神生活。
我们需要有时间冥想,沉思、冥想,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睡觉,我们可曾有一段时间留给了冥想,我想从这一点开始,当然我们冥想有几种方式,我大多数采用的方式是听音乐,我在晚饭之后一个多小时之后就把酒瓶打开了,同时把音响打开,就对酒当乐,音乐把我带入了冥想,这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必要部分,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的时候人得了病,到病房了,网络的喧嚣远离了,除了吃饭、上厕所就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冥想,我有过这种经历,所以我知道冥想有多么重要。
天下之书,尽分三类
读书是带我进入冥想的途径。天下的书分三类,一种是作为工具的书。这是大概念,不是狭义的工具书,我这个工具书的概念大,包括科学教科书,包括学术专著,都是工具书。推进学术的事业需要工具,我们日常生活需要工具,比如说买了冰箱就要打开冰箱使用说明书,也是书,可能厚可能薄,你要学金融学就有教材。这种书的阅读不是我今天讨论的。
第二种是娱乐的书。阅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消遣,比如说你上洗手间,拿一本书,还有旅途当中排解寂寞。哪些书可以归为娱乐的范围,因人而异,有的人甚至把黑格尔的书作为娱乐的书,我觉得很有意思。还有如果你失眠的话,还有一本书对你有帮助的,如果你失眠比较严重,又不想吃安眠药,我推荐一本书黑格尔的《逻辑学》基本第一页还没有翻过去睡着了,天下竟然有如此枯燥、乏味的书。我儿子当时识字了,一度睡不着,给他看一本《逻辑学》我发现他很快就睡着了。娱乐书这个概念很大,因人而异,你把这些书阅读的时候,兴趣在消遣,就属于娱乐书。
第三类书,我叫它做思想的书。第三类是什么书呢?称得上思想书的其实都是人文经典。我们一定要区分科学与思想,在科学中不等于在思想中。比如说奥古斯丁有一本书叫《忏悔录》思想书。黑格尔有《精神现象学》,中国有王阳明的《传习录》思想书,有一部《红楼梦》思想的书。在我看来一切文学系都是反文学的,伟大的文学经典不是我们理论讨论的对象,我们讨论《红楼梦》的创作技巧、写作技巧、文学成就,可以讨论,但是《红楼梦》是一部思想作品,深刻的反思民族的命运,并且找不到错误。倘若我们把《红楼梦》作为思想的书看待,要达到这个层面才行。如果我们把《红楼梦》必须列入思想书的范围,我们对它要做的讨论绝对不是红学的讨论。
这些都是历史表明我说的第三类书,第三类书当中我们进入了真正的思想,下面就要讨论何谓思想。我们平时也思考,做判断、推理这不等于思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叫趋利避害,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经验和逻辑,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推论帮我们趋利避害,这些都对,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意思?思想就是超出知识和经验的层面,想到去反思人生和文明的根基,倘若我们突然有了这种要求,我们已经要跨入思想的大门了。
痛苦是产生思考的本原
我们人人都有思想,不是说人人都能思考,但不自觉,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没有拿出来思想过。比方说我们在人世间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有一些思想,比如说你会发现人间万世万物都像一枚铜板一样有正面和反面,你会想到这一层,这就是你的思想,凡事有利必有弊,但是你没有知觉。也许你还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世事无常。按照中国的思想,一切都是循环,按照西方的思想,一切变化都要指向进步,是进步思想还是有循环的思想有道理,你没有去想过。怎么会到要去想一想?痛苦,人类始终以痛苦为代价学习真理。什么情况下你会被推动,想要进入思想,而不是掌握知识和经验。生活到处有烦恼和不容易,但它不叫痛苦。倘若你恋爱了,爱的如此的深切,结果失恋了,失恋可是痛苦来了,这种失恋的痛苦你最想跟谁说,跟你所爱的人说,这个所爱的人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你想对这个痛苦的根源谈自己的痛苦。这就叫四个字,孤苦无告!
在孤苦无告当中,你向来相信科学,于是你要到图书馆寻找一本关于爱情的科学指南,你越过好几个书架,终于到了那个书架,心理学,你找到一本书叫爱情心理学,然后你打开一看,才明白因为这本书描写了一个人在恋爱过程当中的心理特征,心理规律,然后你想我早一点得到这本书该多好。得到这本书就知道如何骗取芳心了,当你掌握了爱情心理学的知识,你就再也没有爱的能力了,这时候学生方才醒悟过来,方才知道要来听课。
进入思想,建立自性
我下面谈谈人与思想书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我刚才说真正的痛苦逼我们追问人生的根基、文明的根基的时候,我们被推入了思想之门。痛苦是前提,没有痛苦也能进去的人是少数。这种人叫什么天然神明,那叫慧根很深,不需要阅历人生红尘的折腾。《红楼梦》里面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人叫惜春,一辈子没爱过,也不喜欢诗词歌赋,唯独喜欢谈禅,下下围棋之类的,惜春这样的人叫宿慧,宿就是上辈子前世,这种人是少数人,我们就不去讨论了。我们大多数人按照佛家的说法叫小根之人,根很浅,遇到大痛苦才会寻求思想。
我想起《禅宗公案》某一个和尚,当时没有悟,听说了马祖道一是一个禅宗祖师,马祖道一是从怀让禅师那里传承下来,他名声已经大了,于是这个和尚就到马祖道一的寺庙里面寻找。马祖道一问他第一句话,你来这是干什么,和尚说我来求佛法,马祖道一说,我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没东西给你,你本有宝藏,你却把它扔掉了,到处寻寻觅觅,抛家散走干吗?那个和尚非常惊讶。他说什么是我自家宝藏。马祖道一回答一句话,你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自家宝藏。因为这一句话那个和尚大悟。
为什么马祖道一这一句话就可以让那个和尚悟了,想一想这个公案,道理在哪里。我们问这个和尚到马祖道一那里求什么,不是求钱财,也不是求权力,也不是求名声,他求的是佛法,他本人倘若没有佛性他会求佛法吗?我们求钱财是肯定,因为私有制的时代没过去,我们得活下来,没钱就活不下来,也是出于我们的本性;我们有一个自我想要被人家知道,那叫名声,我们也求,也是我们本性的一种方面。现在这个和尚来求佛法,倘若他没有佛性会想到求佛法吗,所以他这句回答是那么妙。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求过这个求过那个,现在终于发现本有的东西了,唯有我们都有佛性才能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当下的社会,当下的政治文明。在一点上我们要建立我们的自性,慧能的禅宗主要的就是自性。
于是我就想我们有各种读书会,读书会里面肯定也会读一点经济学、金融学、人工智能,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不死,没完没了的活下去,哲学就结束了。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哲学首先让我直面虚无。这样我们就做了思想的书,思想的书不仅是哲学,也包括宗教典籍,比方说《圣经》,比如说《金刚经》。思想的书不仅仅是哲学的典籍,还包括伟大的史学作品,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还有伟大的文学作品,比如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
思想之书助我们去蔽
我们谈这一类思想的书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思想的书并不是从外部把思想灌输给我们,只是启发我们本有的东西,我们本有的东西按照国家的语言叫佛性,或者叫做自性,按照儒家的语言叫明德。我们知道《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第一条纲领就叫明明德,为什么有两个名字,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后面明德是名词。我们本有明德,但被遮蔽了,把遮蔽的再度呈现叫“明”,明明德。如果明明德,当然要冥想,《大学》指给我们的一条路——亲民,体察人民生活,不是说你将来要做官、做政治家才需要体察人民生活,每一个人都应当体察人民生活,我们的年轻一代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要早早的把他们领入到这一境界中去,叫亲民,亲民是明明德的途径,目标是至善。止于至善是最高境界。
王阳明讲的最好,什么叫至善,此心纯乎天理之间,我们的心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只有天理为标准。天理又不是理论,中国人讲的天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心全部都是生命情感的真相,然后你以此去行为、去生活、去实践。思想的书不把知识从外部灌输到头脑里面,是启发我们本有的东西,就是去蔽。我们跟思想书的关系第一层是去蔽,你有遮蔽才需要思想的书,帮助我们去蔽。
禅宗的第一条概念就是破文字执,打破对文字概念的执着,但是很有意思,一个主张破文字执的禅宗,却留下的文字最多,看来自相矛盾了。慧能的回答是,佛经本无过错,但是你读佛经的人被佛经转了,你是被经转,而不是去转经,那你错了。比如说有一个和尚叫法达他来请教慧能了,第一件事情要拜,拜的时候法达头没有碰地板,慧能一言看到此人心中有所负,有点什么本事,所以不愿意把头碰到地板,慧能直截了当,你平时做什么功课,居然让你拜的时候头不碰地,你干脆别拜。法达回答说颂《法华经》三千遍,本事蛮大的,慧能就问了,读三前遍、读一万遍如果懂道理,跟读一遍是一样的,佛理都不懂。法达说佛理是佛家的境界,我们这种凡人如何可能懂。后来慧能很明确的说,你是被法华转了,你应该去转法华,经文为我们所用,真正的佛也不需要经文,佛说的道理是讲给我们还没有见性的人,还没有自见本性的人,帮助我们的,而你读了许多《法华经》不想自见本性你干吗读它,你被《法华经》的文字转起来了。
这一层意思就是什么呢,我们读思想的书就是去蔽,让我们本有的东西呈现出来,本有的东西经常会遮蔽,我举一个例子,刚刚过去2015年发生很大的事情叫股灾,从1992年中国搞股票到现在我股票知识一点都不知道,但是这两天我了解了,周围的人一直跟我讲股票。他们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是最后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你要抓住他,我说我没钱,总归有一点积蓄吧,20万。他说拿过来我帮你炒,我跟他说你别以为这是你的责任,我这个钱进去是亏掉、还是发财了,全在我八字,跟你无关。这话要说在前面,人家是我好朋友,不能让人家担起我的责任。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他非常兴奋的告诉我,我的股票市值涨到近100万,我说马上拿出来,我要还房贷,差不多够了。他说你怎么好把母鸡杀掉,后面还有机会,我让它再大一点,他说现在银行可以贷款给你了,我开始知道一点金融学基本概念了,我说什么叫杠杆,在我看来无外乎是四个字:“借钱赌博”,于是他跟我讲迂腐啊。后来因为他好意我就不拿出来了,最终后面的结果大家一定知道是什么,后来再看看八字本该如此。
当他带着沮丧的面容跟我见面的时候,他想跟我说抱歉,我说没有,只不过我当时讲的理念你不接受,借钱赌博。今天金融学教我们所有知识、手段都是心外之理,我们读过一点《传习》了,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别跟着今天这种文明走,这种文明包括金融文明。多少知识手段,你可以用,但前提是什么,以心中之理来用,心即理,心外没有理。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我们本都具备各位,偏偏忘了,为什么?这个时代最容易让我们忘。我说借钱赌博各位同意吗?要付代价吧。
在读书中放入生命感受
读思想的书没有什么奇怪的,把遮蔽的东西重新呈现出来,我们本有的。思想的书是启发我们,帮我们去蔽,前提是我们要有人生阅历,我在复旦大学跟学生讲哲学和跟有社会阅历的人讲哲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阅历人世,所以不自觉当中积累其自己的生命感受了,但是我们还从来没机会读自己的生命感受,当我们阅读伟大的人文经典的时候我们获得阅读我们自己生命感受的机会。
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思想思想,我们本有思想,但是对这个思想做思想,叫“思想思想”,前面的思想是动词,后面的思想是名词。所以有了人生的阅历做底子,我们积累起生命的感受,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放到经典的文字当中去,放得进去就是懂。无论是佛教经典的经文还是老庄孔孟的经文,如果始终没有办法把生命感受放进去,你始终是不懂的,没有把生命感受放进去讨论一定是逻辑的讨论,真正的讲解是要把生命感受放进去,再领出来,一旦领出来,我们原有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境界。
中国的人文典籍,文学的先不提它,主要是儒道佛三家的典籍,我们读三家经典都是要把生命感受放进去,然后再领出来,儒家把生命感受提升为道德境界,道家把生命感受提升为天地境界,佛家把生命感受提升为解脱的境界,解脱生死之苦恼,共同形成了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中国人在自己的儒道佛的经典阅读当中都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进入了思想,这个思想跟西方哲学的思想不一样,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在心。
我近60岁了,跟我年纪相仿的很多朋友同学都在学佛,我发现他们精进的很,我自愧不如。我经常问他们你们都做什么功课,他们说除了参加仪式之外还要守一些戒,还要读经。然后我问他们,你们读经的时候可曾流泪,他们大多数人说没有流泪,我说你没有流过泪你就从未懂过。为什么要流泪,我说读经不是头脑的思考活动,读经是心灵的活动,要读出法喜来,在法喜最强烈的时候,叫悲喜交集,不免落泪。如果你没曾达到过这样的状态,难道你能跟我讲你是读懂这个经了吗?读佛经的事情和学物理学是两回事情的,你学计算机学到流泪不可能的,它是头脑的活动。你读佛经不流泪,那你把佛经看成头脑的活动了,你不要希望自己都理解它们,不必,只要一个条件,当你规定我这两个就读《金刚经》读,只有一个条件,把家里的电话拔了,把手机关掉,把门关好就可以了,静下心来,不求理解,读吧,读到某一个段落,突然引起你深切的感动,这种感动无以名状,只有流泪。
什么叫悟,悟不是头脑的活动,头脑的活动是认知活动。悟是我们的心灵与虚无默契,这一刻在叫悟,悟英语无法翻译,说明欧洲缺少这一块。悟是心灵的事情,灵魂的事情,不是头脑的事情。知识是可以积累的,悟是心灵和虚无契合,所以叫顿悟。什么叫悟,用毛泽东时代另外一句话完全正确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还有慧能的一个弟子神会,他怎么讲悟,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抓住你的妄念,看透了妄念根源,一看透了,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文革当中还有一句话,叫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从慧能那句话里套出来的,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打破文字的遮蔽看那些话说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读思想的书不是头脑的工作,是心灵的收获。
人文经典改变人的生态
上海电视台有一个专栏叫《头脑风暴》,我想头脑怎么会有风暴呢,你说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新观念,拥挤而来这叫风暴吗?这叫idea,没什么用的,知识不可能改变命运的,你读到博士后改变命运了吗?别相信这样的话。商界领袖、商界经营在《头脑风暴》的栏目里面,介绍他们成功的体会,全是谎言,他们的成功不是靠他用了别人没有的new idea“新观念”,不是的,经历的事情他们不能说,那叫命运。你在命运中,感悟了命运,领会了命运是什么。通过帮助你领会命运的思想的书,然后我们的心灵才有力量,头脑只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趋利避害而已。我们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抉择的时候,依靠的绝不是头脑的判断,知识和经验帮不了你。这时候考验的绝不是头脑的知识,而是心灵的力量。
阅读伟大的人文经典是改变人的生态的,你不去读伟大的人文经典,你的人生态度不会改变,你这个态度来自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压力。你在其中不以为这个有问题,然后你其实有问题,或焦虑或忧虑,只有人文经典才能根本上解决我们人生的态度,要读《老子》、《孟子》、《大学》、《中庸》。读思想的书就是跟历史上伟大的心灵对话,我们都有心灵,但是伟大的心灵罕见。人类因为发明了文字于是有了文明史,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由于文字的发明,历史上伟大的心灵曾经有的思想,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被放在文字里了。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就在跟伟大的心灵对话,这叫精神恋爱,我们跟伟大的心灵对话的时候我们在恋爱。经过多次的“移情别恋”你自己成了思想家,事情就是这样,但是一定要“恋爱”,因为爱的时候你才专注。度过了这个阶段,移情别恋,爱上别人,比如说马克思,马克思也值得我们爱,直到今天我仍然读《资本论》。
读思想的数要做札记的,这叫“写情书”,你既然爱了情不自禁要写一写,写下来不好意思拿给人家看,你自己藏着,等到你觉得可以公开的时候,就有很多思想在里面里。札记有很多想法,就在书上写,边上有评语、批注、问题。
中西思想书之差异
我再讲最后一个问题,读中国思想的书和西方思想的书区别在哪里,换句话说这就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在哪里。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西方的哲学是知识的哲学,西方哲学不是不讨论人生问题,把人生问题的解决放在知识问题解释之后。西方哲学认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是解决知识问题,人在这个世界上,如何获得客观可靠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前提和方法基础是什么,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好顺带解决人生的问题,因为人生该怎么过,他的价值要用理性论证,那叫知识,最高的知识。
比方说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就迎头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老子告诉我们,道不可言说。我读本科就在想,既然道不可言说,《道德经》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发现老子没有自相矛盾,道虽然不可以言说,无法正面的言说,你无法正面的说它是什么,但是你可以说道不是什么。老子不可能正面说道,就教我们什么不是道,我们每每把珍贵的真实当道看待了,要去除这一点,把你所有对道的误解拿掉之后,道自然被你领会到。
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千万不要跟老外讲,他们听了吓一跳,什么意思。你的意思难道是说你什么事情都不做,等于做了所有的事情,这算什么话。然后我们跟他们解释了,我们说的“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的做事,他们更听不懂,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吗?又如何不人为,没有办法跟他们再说下去了。说到这里我们中国人全明白了,什么叫不人为,人为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一个汉字,“伪”。
道家的出发点跟儒家的出发点一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共同的特征天人合一,欧洲哲学绝不会讲天人合一,而讲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怎么天人合一呢,中国人就主张天人合一,但是又区分了儒家和道家,差别怎么会来的呢,重点的不同。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麻烦、苦恼都来自人自己,所以该怎么生活,做减法,减去来自人自己这方面的因素,要减的非常彻底,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人为的东西,要损之又损,拿的非常干净、彻底。天道没有写在天空上让我们看见,什么时候让我们领会到了,当你把来自人为因素统统拿掉了之后,你自然领会了天道,你的行为做法自然顺应了天道,于是叫什么无不为了。
老子这种思想哪里来,绝不是推理得来,叫静观。俯仰天地,静观天人之际,这是静观不叫思考,不叫理性推论。比方说变化是世界的真相,道家认为一切均变,一切都变,这点和赫拉克利特一样,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变才是世界的真相,不过西方人没把这个真相坚持下去,赫拉克利特的变的原则被拿掉了,中国人始终坚持了,中国人最早的一部充满思想的著作是《周易》,一个“易”字就是讲变化,什么是不变的呢,一切的变化说遵守的法则不变,这个法则你怎么了解到它呢,静观。
老子静观到一个根本法则,什么法则,一切变化最根本的法则是什么,反者道之动。这句话什么意思,用我们今天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事物都走向自己的反面。别忘了这一条,这一条不是推理出来的,静观而得。我们想一想这个道理,我们当然知道逻辑推理很重要,但是每一个推理都有前提,比如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天下所有的人都要死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一定会死的,一个三段论。推理都有前提,这个前提哪里来,这个前提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推理的结论,充当了这个推理的前提,那个推理也有自己的前提,有,它前提来自哪里,来自再前面一个推理的结论,往前追溯,我们终于追溯到这样一个推理,它的前提不是任何推理的结果,它是直接的被领会到的,可见一切逻辑推理最重要取决于什么,一个并非推理而得的真理,它是被静观到的,有了它才有后面的推理。
什么叫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典籍里面包含的全是可以充当推理的前提的非推理的结果,直觉到的,直观到的,伟大的静观所洞察到的,直接告诉你的。别向老子追问为什么反者道之动,这怎么好问,他回答你说我看到的,信不信由你,回来你发现是对的,这就是中国哲学,一个伟大的宝库,里面全是静观所得,没有一条是推理出来的。后面的推理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那它做前提我们推。西方哲学著作也是所有推理的前提,但这个前提不是静观而得是思辨,中国哲学静观存在,西方哲学思辨存在,然后发现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推演的关系,从这个范畴当中推出另外一个范畴,最后完成一个体系,这叫西方哲学著作。
进入哲学之书的意义
中国通过静观,西方通过思辨,都给出了其它一切知识的推理,所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我们进入哲学的书对我们的意义。我们想要反思人生,我们想要反思文明的根基,这些人生和文明的根基都是一系列对存在的静观,或西方人对存在的思辨,差别在哪里呢,学西方哲学著作锻炼思考,锻炼理性的思考,把我们的理性思考训练的十分彻底和周密,其效果跟学数学差不多,中国哲学是滋养心灵,这就是区别所在。头脑和心有区别,某人恋爱了,后来又失恋了,我刚才讲失恋是很大的痛苦,无法排解,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跟自己的知心朋友谈失恋的痛苦,唯一的办法就这条了。知心朋友听了他的倾诉之后,非常同情他,想劝他把这件事情放下,想想看该怎么劝,无法劝,后来知心朋友很聪明想出一句话来你要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完全符合理性。他的潜台词就是你如此钟爱的这个女子现在离你而去了,你很难过,我能理解,但你要知道她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女子。失恋者想通了,因为它符合理性,头脑做出一个决定把这件事放下,他刚刚做好这个决定,心里又一阵的难受起来。李清照那首诗写的好,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下了眉头叫头脑想通了,却上心头,心里又来了,这就是头脑和心的区分。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头脑和心哪一个更根本。在头脑里活动的是概念、判断、推理,在心里活动的是生命、体验。请问我们是否能用头脑的概念判断推理,把心中的生命体验消解掉,绝不可能,于是我们这个心,才需要滋养,在滋养中获得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读中国哲学的书,中国思想的书,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史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我们心。于是达到这样的境界,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本文选自公众号哲学课堂的文章,内容为王德峰教授2016年1月30日“复旦大学哲学课堂”精品哲学大型系列沙龙《读书与哲学思考》现场实录,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