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术创新要脱离“学徒状态”,通过把握中国情况,完成自我主张的转向。本次“周一谈治学”精选了吴晓明教授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论坛(第一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评价”论坛上的讲话,谈一谈学术创新的任务与路径。
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
中国学术的“学徒状态”
各位朋友,我今天发言题目是学术创新的任务与路径。中国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在最近发展过程当中,我认为出现了重要的转向契机。习近平最近讲话当中提出,这是需要理论,并且一定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并且一定产生思想的时代。我想我们当今很多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创新,首先是需要奠定,今天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态势。自近代以来中国学术整体进入到一个“学徒状态”当中,直到今天这个态势依然没变,这使得我们在学术方面也在历史性实践方面,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整个学术大体上来讲是进入到学徒状态当中。学徒状态对于一个学术来讲,从学术发展一般规律来讲,几乎是必要的。比如历史科学就曾长期处在自然科学学徒状态当中,直到19世纪末,历史理性平台才开始使自己的学术获得了它的自我授权的一种状态。
首先我们认为学徒状态对一种学术的成长和发育来讲是必要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来讲,恐怕尤其必要。我们在这样一种学术状态当中,有了巨大的收获,对于这样一种学徒状态当中的收获,无论怎么样估计都不会过高。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学徒状态有一个偏向,这个偏向就是外部反思。哲学上讲的外部反思,是作为一种顾此失彼的推理能力,从来不深入多事物的实体性内容当中,但知道一般原则,而且知道把这个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以前的马克思主义那里曾经看到,今天中国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当中,我想可以更加普遍观察到。在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发展特定阶段,需要有一个转向,而任何一种真正成熟的学术,总是以它获得自律性、自我授权、自我主张作为标志。
比如经济学,以往货币主义或者是重商主义被看作经济学前史,因为没有自身的问题,也没有自身的方法,并且也没有自身方法获得授权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有作为经济学科学这样的学术产生出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学术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从学徒状态开始获得自我主张。
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
我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和这个转向是联系在一起的。简单讲,如果没有自我主张的学术,它根本谈不上创新;只有它在学术上开始能够有所创新的时候,我们才谈得上自我主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想我们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恐怕是和我们的学术,逐渐的摆脱它的学徒状态,逐渐的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密切相关。
关于我们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获得自我主张以及创新,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考虑和尺度,但是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术开始研究中国社会,开始探讨中国问题。说得更加简单,讲汉语的中国学术,如果不去研究中国问题,不去把握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我想是谈不上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因此这个意义上,我把这样的转向突出强调为,转向中国社会科学,转向中国问题。同时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够抓住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现实是很重要的要求,所谓现实在黑格尔看来是展开过程当中的必然性。所以现在有时候谈论现实,恐怕谈论太多浮浅和表面。只有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能够开始研究中国问题,并且能够牵动社会现实,才能够谈上人文社会科学真正创新。
从“对话学习”到“文化结合”
在这样的讨论过程当中,我觉得可能依然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对话学习和自我主张关系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术,依然处在黑格尔所说的“文化间隔”当中,在这个问题上牵涉到古今中外的争论,这个争论表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处于文化结合断裂当中。黑格尔曾经讲过,古代希腊有自己的传统,同时又面向更加强势的东方文化,正是由于经历了磨合和冲突,希腊人才获得他们应有的活力,开创出他们的繁盛时代。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古希腊文明的伟大成果,实际上是经历了文化的结合、凝练。尼采说,希腊人似乎一度要被外来东方文化压垮,当时东方文化既发达又强势,所以他说希腊宗教几乎是各种东方宗教的一场混战,有来自埃及的、巴比伦的、利比亚的和印度的,但是希腊人牢记德尔斐神庙的格言,认识自己,整理好外来杂物,没有长久地做东方的追随者。尼采认为希腊文化在当时处境当中,面对着更加强势的东方文明,正是由于他们弄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整理好对外来的杂物,他们才没有追随东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获得某种启示。
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需要依靠学术的逐渐改革,从学徒状态走向自我主张,但是这样自我主张获得,并不是一种纯粹拒绝或者是排斥外来文化,恰恰需要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经过这个锻炼,我们人文社会科学,获得自我主张的同时,才能够有所创新,这种创新最根本的方面,在于他能够牵动中国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