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30期丨关于论文你需要知道的“方法论”

时间:2016-11-28

11月23日晚,哲学学院党总支以“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邀请学院青年教师谢晶老师,就论文的写作与方法和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整场讲座覆盖了导论写作、论证方法、结论等多层次问题,内容丰富。今天的周一谈治学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场讲座,希望可以给大家即将到来的期末季带来满满技能!

以下内容根据11月23日当天录音记录整理,有删减。

导论写作丨问题意识很重要

写作是一个技术活,并不是说听一场讲座,马上就能写出一篇很优秀的学术论文来。在座可能有非西方的其他思想领域的同学,别的领域的写作方式可能和我今天说的并不相同。所以今天仅仅从我自己的研究,或者是说从以前学习的经验里面,提供一些要素。

问题意识:让文章“放电”

想象一个人,他要怎样在图书馆中挑选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这个时候一篇文章的导论要做的就是把他吸引住,要靠“问题意识”让你的导论“放电”。

怎样呈现问题意识

建立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围绕同一个question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二步是找到同一问题的正题和反题。以文明是否使人进步为例,有一些人认为文明使人进步,也有一些人认为文明使人落后,当你充分地给予这两个观点以理由,就相当于你将正极的能量加足,负极的能量也加足,这个时候导论产生的“电场”就会变大。

所以处理一个哲学问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亮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建立一个对话的意识和对话的可能性。这个对话的可能性在于写作者能在众多的common opinions中找到一些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观点。

以“文明使人进步”为例,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通常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文明过渡到文明的过程,文明这个词语一般被赋予褒义。当我们在说“现代”的时候不仅仅在做一个事实判断,也在做一个价值判断。如果这样理解文明、看待人类历史、理解现代性的话,肯定会得出文明使人进步的观点;另一方面,如果从文明不仅不使人进步,还使人落后的角度论证,亦可以援引卢梭,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第一部分中指出:人本身很好地处在自然状态,然后文明带来了问题,比如说疾病、贫富差距等;或者从身边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很深刻的问题:诈骗等高科技犯罪是否表明你对科学的认识越高,你越有可能去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此时如果将文明(物质文明)定义为科学技术,那么文明使人进步这个命题就不成立,相反文明使人堕落。这样就找到了正反两个命题。

总结来说,导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别人——“放电”。怎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放电?找一个彼此对立度很大的观点,然后最大程度上为这两个观点充能量,使他们都看上去站得住脚。

如何寻找论文题目

论文不是命题作文,许多学术论文题目需要自己找,怎样才能真的找到自己的题目也很重要。

学术兴趣:为什么要写学术论文

写学术论文,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学术研究,最后学术研究的结果值得为人所知,在这个导向下,值得考察的问题背后往往是有一些不同观点的。所谓写文章和读书都是在尝试与别人对话,所以对话的核心问题很重要,它决定了对话处于什么层面上。

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个“问题”是写作者切身关心,希望理解的问题。功利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想要打动其他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就像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先感动创作者本人,比如达芬奇终身随身携带蒙娜丽莎,拒绝出售,问题之于写作者应该像蒙娜丽莎之于达芬奇;从不功利的角度来说,对问题有兴趣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所以请找到自己想解决的,又具有哲学性的问题。

学术导向: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来源是哲学的学术传统。哪些问题是哲学问题?最简单的途径是找学术传统里留下来的但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个经典题目:卢梭是极权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开创者?这是一个当代政治哲学的经典问题。施特劳斯站在前一个立场上,认为卢梭有集权主义的倾向;和这个意见相对立的是政治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尔斯,他认为社会契约论的建立的正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维护每一个人的自由,这就变成了自由主义的观点。文本读得多了,一定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里是既有common opinion,也有paradox的。

生活导向:可以回应什么问题

题目的第二个来源是实际生活。哲学的问题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从人的生活抽象而来。

以“现代社会是否可能”命题为例,这是当代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里经常被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正面来说,我们就生活在现代社会里面,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它是一个可追求的东西;然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以“个体主义”为特征,即每一个人觉得自己行为的原则应该是自己的理性,但是当这个社会里面所有的成员都是一些自律的人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凝聚力在什么地方?团结性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社会里面没有凝聚力,没有团结性,不管是有机的还是机械的,这样的社会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这个时候是在针对现代社会是否可能提出一个逻辑上的问题,这样的社会还是不是符合我们对于社会的定义?如果它不符合任何对社会的定义的话,它就不是一个社会,所以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

更进一步从现实生活看,既然现代社会的可能性都成问题,为什么要现代化?这是现在很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发现这个现实问题的背后有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而且这些questions是可以变成problems的。

对于问题意识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最高境界是关于问题意识的问题意识——指出别人的问题意识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在哲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因为这是真正产生思想史革命的人。

论文的大与小

一篇论文的问题意识应是可大可小,亦大亦小的,它不能只大不小,也不能只小不大。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它一定和一个非常抽象、根本、普遍的现象挂钩,写作者要把背后的根本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展开的那个问题意识亮出来。

怎样将大问题变小

大的问题都是“终身婚姻制”,研究者在这些问题上投入了一辈子的的情感、经历、心智。然而哪怕是“安乐死是否要被合法化”的研究,也涉及到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关系、伦理和法律、科学技术和法律、集体和个人、责任的归属等等问题,所以论文问题不能只大不小。把问题小化就是把问题细化到不能再细化的点上。

对一部作品的论证,细化可以体现在写作者找“章”,找“节”甚至找一句话,一个概念作为落脚点。还有一些可以细化的方式,比如说找角度。维特根斯坦的《蓝皮书》,其他人都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证,我是不是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其他人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我是不是可以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等等等等。

细化之后,要以小见大。通过解读“小”的东西的不同方式带出许多其他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论证:不破不立

论证过程中最大的禁忌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论证的过程十分重要。

论证结构:循序渐进

论证结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破”,一个是“立”。换言之,论证过程有循序渐进的意味,从最站不住脚的观点开始,一点一点,直到你自己的观点。首先明确讨论什么问题,问题下面有什么子问题、小问题,一直到原子级别的问题,然后一点一点过渡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和认为最站得住脚的观点,最后才是亮出自己观点的时候。所以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结构很重要

论据:逻辑演绎

论证最小单位是论据。类比、对立或者哲学上最常用的归谬法,都是逻辑上的工具。一个逻辑上站不住脚的结论,说明其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这是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以来一直沿用的方法。

论据:概念定义

没有任何好的哲学论证是不对概念进行澄清的。不定义概念是哲学写作中的一个通病,比如像主体这样的概念,大家觉得哲学专业的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其实定义概念是论证的一个重要环节,看到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才会看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

论据:观点引用

引用别人的观点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把这个观点说成可以理解的样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解释为什么这个引用站得住脚,在这里可以成为论据。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亮出来的自己的观点要具备三个特征:一、紧扣问题。很多人离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题目在哪里;二、没有刚才批评过的观点的弊病:逻辑问题、与事实相反等;三、论证充分

结论写作:敞开式

论文的结论不是总结,而是在说明观点、证明正确性后,说明它有什么价值,什么意义,它对回答问题有什么适当性,它能带出什么其他的问题意识,它是敞开式的。

还是那两句话,如果你们找到了让自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问题,那么方法论上的难题很容易解决;不要把学术变成一个一格的抽屉,读书、写作、上课其实是一回事情,学术和其他的工作有共通性,当然哲学也有其特殊性。

现场一瞥

Q:我们如何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A:创新和问题都是在对话之间产生的,你能不能和这个经典进行对话,他那里有一个问题,你觉得他这个问题正当不正当、他那里有一个观点,你觉得他那个观点正当不正当。

其实我们现在都基本上没有一个对话的爱好,没有对于对话的热爱。你们去看那些留学生和我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很爱聊,他们娱乐生活里面有一部分就是在闲谈,聊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垒的过程。而且你们再看,我们聊天的话题和他们的也很不一样的,他们提出的、讨论的问题都不是事实性的,所以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亮出来。如果说你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试试,因为我们是从事哲学学习、研究的人,所以这个对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再我们生活中也非常重要的部分。

Q:如果研究的思想家对于概念的定义和平时和传统上定义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写作中就会需要出现很多的注脚,需要在这里注脚解释这个,那边又注脚解释另一个吗?

A:概念就是概念,不是词语,学术论文中不会涉及到很多的概念。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些词语是当然要定义的,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文章里有很多的概念都存在需要反复定义的情况,那说明你这篇文章太大,以至于你面对这个问题就没办法深入,你觉得要深入的话好像每个地方都要深入,这就说明你这篇学术论文里面有十篇论文可以写。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检的方法。

论文是一个技术活

希望大家能在不断地学习中

找到自己的问题意识

锻炼自己的写作技能

打造自己的学术文章

特别鸣谢:施佳颖(哲学学院16级研究生)、邓阳秀灵(哲学学院15级本科生)、濮扬(哲学学院15级本科生)、阳春白雪(哲学学院15级本科生)、包妍佳(哲学学院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