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1月,复旦大学第十届博士生论坛·哲学篇拉开序幕,本次论坛从今年七月份开始征稿,三个多月的时间,一共收到38所学校投来的120余篇论文,在报告环节中,论坛增加了论文评议人的环节,报告人和评议人就论文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思想交锋。经14位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老师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的严格审稿,最终选出了12篇优秀论文。
今天的周一谈治学,就为大家带来其中6位优秀论文作者的采访,让我们一起在他们作为先行者的叙述中,重新思考我们自己的哲学路。
他们是比我们早若干年抬头仰望浩瀚学海的前辈们
What's philosophy?
Q:请问哲学学习与其他科目学习有些什么不同?
哲学总是站在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我们对自我、他人和整个世界作出整体性的反思和批判。它面对的不是具体的对象,而是广阔而丰富的生活世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想哲学学习就不仅仅是理论的把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它更重要的特质在于培养我们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的生活态度,引导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在生活和外在世界,过更值得追求的生活。哲学学习不仅是一种理论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确立,只有这样,哲学才具有真正的实践力量。
朱毅复旦大学
《论康德反思判断力的“认识意图”》
获西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因为自己有文史哲的读书经历,感觉在经学的框架之内,文史哲各有侧重。而哲学对于本体的反思,对形而上的思考,以及在制度合理化建构、心性涵养确立等方面,都有深入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是唯一能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科,但这仅就学科体系而言,它最接近经学、最接近道,但事实上,打破学科的桎梏,才是追求道本身的最终归宿。
高瑞杰清华大学
从“母以子贵”之礼意略窥《公羊》文质观
获中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哲学的学习跟其它学科的学习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哲学要求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批判是哲学的生命力。批判这个词有很多种含义,我所说的是它最基本的含义:批判就是不认同任何一种包括权威的或已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提供关于问题的有根据的立场。这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哲学而否定,为了真理而否定。
所以,我的体会是,在学习哲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二字,必须把这两个字放在哲学思考的最深处。当然,越是有价值的批判,就越是注意到对别人的观点和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的继承和吸收。在学习必要的哲学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同时,必须注重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知识积累,哲学是建立在对人类知识的总体掌握基础之上的学科,而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个狭窄的领域的研究。
对于学习哲学来说,我认为还有一点是根本性的,那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存、对世界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哲学应当是一种态度,而不只是一种专业;必须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能只是纯粹的学科。我们可以去培养对哲学的这种情怀,试图让自己爱上哲学,让哲学成为我们的生存态度,而不只是专业技术,以此,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好奇和求知之心。这是研究哲学的一个持久动力。
陈广思中国人民大学
《词与物二律相生的存在论——“启蒙辩证法”的微观建构》
获马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What's important?
Q:请问各位前辈,在哲学治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学习与治学还是有不小差别的。当高中生从繁重的学业解放出来,进入大学时,对新知识、新环境、新朋友的普遍新鲜感是显而易见的。生活换了一种方式,学习也变的丰满充实了。
但是治学大抵还是不同的。治学意味着开始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学科划分中的“专家”道路。当对哲学知识的热诚遭遇不断重复的文献搜集,当哲学书籍从兴趣爱好变为必读书目,当随笔小文变成有待发表的学术论文时,一般性的兴趣会在专业治学中遭遇诸多冷遇与挑战。
治学研究也许需要对初心的坚守。
韩蒙北京大学
《法哲学批判的社会主义语境——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起点》
获马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哲学学习中,努力、眼光或者说天分等,都很重要,若说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信心。有信心的人,有当仁不让的底气,有斗志,有奋发向上的气概。因而,信心才能激活努力、眼光、天分等等。
就人的身体而言,中国古人重视后背,后背与四肢相比,功用不算大,但它的功用却在于连接四肢、支撑内脏。后背是不动的,四肢、五脏是动的,以不动贯穿诸动,类似于太极不动而寓于天地大化流行。
信心就像是一种精神性的“后背”,它看似对于哲学学习没什么用,但作为一个人而言,有信心,才会让自我激活,没有信心,遇到挫折就自我否定,不利于自身潜能的激活与理想的实现。
代玉民南京大学
《正负方法与心学重构——论冯友兰新理学中的阳明学》
获中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No pain no gain
Q:各位前辈曾在治学中觉得最痛苦的是什么呢?是怎么解决的?
个人的体会是,在哲学治学中最令人痛苦的是自己难以形成一种具有生命力和价值的哲学观点。进入哲学的大门,我们会发现历代贤哲的各种哲学观点铺天盖地而来,自己无法保持哪怕最微小的“原创”观点。即使在某个时刻有某些感悟,只要翻开书,就会很可能发现早已有一些成熟而完整的论述在静候着我们的出现,如狂风扑面而至,以至于自己完全无力还手。
与之相关的另一种痛苦是,当我们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试图把内心里关于生存或存在的某些想法以哲学的方式表述出来时,却又很有可能处于与“专业”哲学相脱节的处境里。哲学思考过于私人化以至于无法融入哲学领域的语境,从而难以被别人接受,这同样也是一种痛苦。
我时刻提醒自己:发展出新的哲学观点是从事哲学研究的任务,但当我们提出某些观点时,必须注意这些观点是否已经被别人讨论过,是否属于一些已经被放弃了的观点,如果这些观点真的具有一些价值,那么对它们的论述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观点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之上,必须为读者提供理解这些观点的渠道,不能自说自话。
就连黑格尔都曾经为他的著作作广告。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从纯粹的个人哲学思考到专业的哲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在这种对比和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否定自己的观点虽然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因为这样至少能让我们发现自己多了一点无知与无能。
陈广思中国人民大学
《词与物二律相生的存在论——“启蒙辩证法”的微观建构》
获马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治学研究中一个普遍困难就是缺少学术“共同体”,最痛苦的也莫过于交流的匮乏。
哲学生于对话,死于独白。而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与同学的交流碰撞,与老师的请教学习,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介入与抽离。尽管后者异常困难。
对于每个治学的人而言,最现实的就是有一个“朋友圈”,一个志同道合、一同研究讨论的学术团体。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独白式研究的自我放逐现象。
韩蒙北京大学
《法哲学批判的社会主义语境——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起点》
获马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最痛苦的事情和快乐的并行的,听到某精妙绝伦的阐发或发挥,就会“痛苦”的想,这是怎么思考的?除了修行不够,是不是有几重境界的差距和智识上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其实这反过来也是无比快乐的,这么精妙的阐发被我听到了!让我知道表层问题后有着无限探索的空间,这就如探险家初入新天地般兴奋。
复旦大学苏杭
《论亚里士多德“动物的分类”的意义——对<动物志>和<论动物的部分>的讨论》
获西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What should we do?
Q:请问各位研究生有什么建议可以给本科生吗?
本科阶段可以说是“梦想的天堂”。无论是图书馆的学霸、体育场的篮球队队长、社团活动的负责人,抑或是实习达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而且都是具有多重可能性前景的梦想蓝图。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韩蒙北京大学
《法哲学批判的社会主义语境——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起点》
获马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我认为哲学学习有如下三点很重要:
(1)哲学学习的定位很重要
冯友兰曾说过,哲学系培养三种人:哲学工作者(毕业后从事哲学编辑、会议组织等事务的人)、哲学教授(能够清晰讲授别的哲学家思想的人,自己却没有想法)、哲学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建构自己哲学的人)。
我觉得,现在的哲学系,还应加上一条:哲学无关者,大概是本身不喜欢哲学,毕业后也不从事哲学的人。这四种人并无高低之分,我们并不应抬高哲学家,而贬低哲学无关者,哲学无关者很可能在其他领域有很高成就。哲学系的学生想成为哪种人,根据性之所近、兴趣而决定。但是,事先给自己明确一个定位很重要,这是哲学学习的一个动力源。
(2)哲学需要努力与天分
大体上,哲学学习有两方面:一是了解哲学史上诸哲学家的哲学及其流变,这是知识层面的了解,也是我们用以反思、说出自己的话、解决我们面临的哲学问题的材料、资源;二是有问题意识与先见之明。哲学家的哲学像是一份试卷的答案,光掌握哲学家的哲学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能照抄别人的答案来回答自己试卷上的问题。
找出我们的时代考官出了什么样的试卷问题,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这是问题意识。若没有找到问题,就无从提出哲学,只能秃秃地研究别人的答案,给别人擦皮鞋。
而先见之明,是在发现问题后,能够预见大势走向,看到时代问题背后的需求,这是提出哲学解决问题的关键。若没有先见之明,找到了问题,似乎也难以解决问题。
粗略的说,第一方面,可归为努力,第二方面,可归为天分。那么,天分可不可以培养呢?你不充分地努力,不断地尝试与练习,怎么知道自己没天分呢?
(3)哲学学习要眼界开阔、要深入现代生活
哲学注重思想的深度,但若仅仅盯着本学科内的一些形上学问题,进行思考,可能也难以打开思路,因为人类的思维器官差不多。面对共同的问题,凭借着共同的思维器官,提出的答案也差不多就这些大的类型,而那些历史上的哲学家、学界前辈们已经提出的差不多了。我们今天的哲学本科生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觉得思维的出路在当下与未来。哲学注重透过现象看,进行反思与批判,指明未来的方向。以往的哲学问题,在遇到现代的实际,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哲学需求,呼唤着哲学的变革,以适应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若要如此,首先需要认清我们生活的时代,这需要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解,才有机会掌握这时代的大体情况,进而发现时代需求,这样我们学习以往的哲学才可以发挥效力,并面向未来,有所发展。
想想自己多久没读报纸了?多久没看电视新闻了?多久没接触外专业的人了?
学哲学的人不应仅以炫耀读书之多,满篇别的哲学家的思想为傲。在某种程度上,这反而体现了自己思想的苍白。哲学不仅是一种玄而又玄的空谈,也是一把尖刀,划开这个时代的表面,又是一个灯塔,指引前进的路。
代玉民南京大学
《正负方法与心学重构——论冯友兰新理学中的阳明学》
获中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我在高一时因为对美学感兴趣,所以对哲学也深感兴趣。高中三年一直都希望能够在读大学时以哲学为专业。但在本科这个想法没有实现,虽然我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史。
但后来接触到一些本科以哲学为专业的学生,感觉自己以前的学习方式有诸多不足,特别是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哲学前沿的学习方面不够合理。而唯一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读研时因为无心关注学术“圈内”的事情,所以不计时间成本地逐字逐句地埋头专啃《纯粹理性批判》和《存在与时间》,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虽然这些读书笔记只纯粹是个人思考,但没想到却至今仍然让我受益甚多。
所以,对于那些希望将来从事哲学研究的哲学专业本科生,我的建议是,在坚持自己的思考兴趣的同时,注意有选择的阅读一些经典的和前沿的哲学著作,特别要注意培养哲学的思考方式。
在这里,我仍然推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当然也可以包括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或《小逻辑》)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这两本书最好采取精读的方式。这不仅是为了学习书中的内容,而且也是为了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哲学思维,锻炼学术表达能力。在哲学领域,一种成功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思考方式,它对于形成和传达一种哲学观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点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在康德的著作中,他那种严谨而思辨的思考方式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它是我们进行哲学思考和表述的基本功。而海德格尔或现象学代表的是对问题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理解方式不同的理解方式,这种新颖而又充满了哲学灵气的理解方式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是有效而深刻的,它够让我们更好地进入到现当代的一些哲学语境之中,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掌握。
陈广思中国人民大学
《词与物二律相生的存在论——“启蒙辩证法”的微观建构》
获马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建议有二:一是虽然学生中最后献身哲学的人极少,但是读几本大书的确是好的。因为毕业后真不一定知道下次再拿起哲学书是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二是学哲学的道路千万条,不是只有聪明人能做学问,智识一般的如果在其合适的路上走,一样能学有所成。
苏杭复旦大学
《论亚里士多德“动物的分类”的意义——对<动物志>和<论动物的部分>的讨论》
获西哲分论坛二类论文
我一直认为,时光易逝,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光做最美好的事情。当初选择继续求学,我就希望把这宝贵的光阴献给自己认为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因为生命是一场历程,回过头来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可能重要的不再是当初每个目标的具体实现,而是更多地会思考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足够地把握住易逝的时光,做好最有价值的事情。
现在就业压力大,很多同学过早地就确立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读书的时光不免马虎地度过了,十分可惜。所以我真心希望本科同学,更为纯粹地去对待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无论是学习和工作,都有持有一种“工匠精神”,尽力做好自己此刻阶段应该做好的事情。
朱毅复旦大学
《论康德反思判断力的“认识意图”》
获西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我一直反对以成败论英雄,良好的计划与执行力是我们可控的,但结果却是不可控的。千万不要把别人的经验不加抉择地全部拿来,而且即使是最完美的计划,也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的成败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别人的“建议”所蛊惑,大家仍然要走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跌倒,也很值得。
高瑞杰清华大学
从“母以子贵”之礼意略窥《公羊》文质观
获中哲分论坛一类论文
学长们的“长者心得”固然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但勇敢地继续探索自己的路才会有我们前进的方向
埋头在课程作业的同时
亦要跑出钢筋水泥去望望天空,感受时代的脉搏
每一个敢于独立思考这个时代的人都应充满信心
因为你永远会成为世界中一份独特的声音
祝各位哲院学生期末加油!
特别鸣谢:朱毅(复旦大学)、苏杭(复旦大学)、韩蒙(北京大学)、高瑞杰(清华大学)、陈广思(中国人民大学)、代玉民(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