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34期 | 孙向晨:哲学反思与现时代的价值形态

时间:2017-03-13

编者按:新学期伊始,哲院同学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息,新学期第一期周一谈治学,让我们一起跟着孙向晨老师探讨学习哲学的意义。“四枢德”、“三圣德”、“四端”、“五常”……这些哲学指称对哲院er来说都耳熟能详。但同学们是否考虑过,学习哲学的意义何在?当然,求真、爱智、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这些都是本身有意义之事,而孙向晨老师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确立一种现代的价值形态已经成为哲学思考的首要任务。

郁郁乎文哉,吾从中华!

|本文节选自孙向晨:《哲学反思与现时代的价值形态》,《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院长。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确立一种现代的价值形态已经成为哲学思考的首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经济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之后,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为迫切的诉求。

1、社会的价值形态对我们何以如此重要

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价值形态,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恰如我们所呼吸的空气,虽无踪无影,对于生存却是至关重要。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主流的价值形态往往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但当一个社会缺失健康的价值形态时,生活的外罩依旧鲜亮,规范却已失序,人心离散,乱象层出不穷。价值形态的建立并不只是提出几种口号,或者给出几条原则标准即可;没有对时代问题的清晰反思,没有扎根生活的脉络,没有社会主流的认可,没有长期的培育机制,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随风而逝。

价值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不同,人类不仅仅生活在一个受制于因果关系的自然世界中,更跃迁到一个人文世界的“意义系统”中。价值形态正是这个“意义系统”的骨架,支撑起整个“意义系统”的各种脉络,承载传统的智慧,分享现代的文明,指向超越的未来。就一个人而言,必定得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人们思考、交往与行为的指导性原则,也是个体生活的意义所在;就一个社会而言,必定得有某种主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依据社会传统在现实土壤中自然生长起来的、得到共同体主流认可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这个社会的价值秩序和行为准则,决定了我们在世界中的自我定位和认同,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本信念、方向和动力。它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指向未来的发展。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完成凝聚人心的使命,建立长治久安的秩序,推动和谐平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社会的价值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的“本体”。

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哲学的反思不断提炼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形态。在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四枢德”的概念: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之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大的转折,进入基督教时代,这时它提出了“三圣德”:信、望、爱。在现代,西方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则是“自由、平等、博爱”

就中国传统社会来说,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孔子提出的“仁、义、礼”的思想是儒家的基础,孟子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四端”,将价值形态的基础深入人心,而董仲舒则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通过仁爱之心,处事得义,行为有礼,明智是非,言而有信,形成中国人行为最基本的规范。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原则,中国社会真正开启了现代转型之路。民主与科学依然是现代社会的价值指引,但这一价值指引对于文化传统的包涵能力,对于社会广泛价值谱系的统摄能力,则有所偏狭。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拒斥,可能就是这种偏狭性的后果。在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这一点到了需要纠正的时候了。

对一个处于现代转型中的国家来说,也许还存在着不止一个价值“本体”。通常来讲,我们习惯以“传统”与“现代”,或者以“东方”与“西方”来表达这样一种紧张关系,这也是现在“古今中西”这种说法大为流行的原因所在。但这两组概念本身常常会有一种价值指向:或偏于传统文化本位,或偏于现代主义;或偏向自身本位,或偏向西方本位。笔者更愿意以“双重本体”来表达,以此表明,对于一个非西方的现代社会来说,在逻辑上有“双重系统”,它们作为价值资源或许同等的重要。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这里的传统,是指在一个文化中代代相续所传承下来的价值规范,具有持续性的特征,但却是在变迁的;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一种文化传统会显现某种整体性特征,这种特征需要在现代得到合理化的阐释,从而自觉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本体”。就现代性而言,它脱胎于西方文化传统,通过一种理性化的转化,形成了一套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其根本乃是对于每一个人自由、权利与尊严的尊重,这成为现代社会价值形态的重要“本体”。

2、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面对现代社会的很多基本的张力,一种健康的价值形态,应该很好地因应这种基本张力,表现在中国社会就是要处置好“双重本体”的关系。现代社会是如此复杂,一个特定社会要建立起适应自身传统的现代价值体系,首先要弄清楚现代价值形态的基本结构与诉求,以及它与文化传统的复杂关系。这里不可能全面勾勒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只是着眼于不同渊源的价值本体,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相衔接、相制衡、相融洽,以及由此引发出的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个体与整体、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按传统讲法这是一系列“矛盾”的体现,但笔者更愿意用“张力”,这不只是用语上的差别,更是哲学上的差别。在黑格尔语言中,矛盾最终有着“合”的环节。但“张力”意味着,双方各有其渊源和诉求,各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它们之间是不能够自洽的,“张力”寻求的不是“合”,而是在具体处境中相对的“平衡”。

首先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一对张力。在传统社会中,“整体”首先显示其优先地位,无论这个整体表现为家族、城邦还是国家,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单位,“个体”为了整体必须做出牺牲,在价值形态上则表现为“义务”的优先性。现代文明则确立了“个体本位”的基本原则,在价值形态上首先要求尊重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尊严,表现为“权利”的优先性,在“个体-整体”张力中的“个体”一极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得到最终凸显。但是,强调个体会使社会自身要求的整体秩序和团结成为问题,于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与整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关系。若像传统社会一样继续强调“整体”,“个体”就会被湮没,现代文明的成果“个体自由”得不到伸张。而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乃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个体本位”的诉求如何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充分发展,又与社会整体相融合,特别是与现代国家的建构相协调,这是所有现代社会都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次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身传统,面对现代性,传统价值形态都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诉求形成强烈紧张关系,乃至冲突。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基本张力。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性有一个共生的过程,因此其转型表现为与现代世界之间的应和。对于非西方社会来说,所谓的“转型”就是现代性体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磨合,直至其咬合得非常贴切。一般而言,源自传统的价值形态都会偏向维护社会的“整体”,如果其能够在现代社会找准位置,顺利完成转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形态,那么传统价值的“本体”就能成为因应现代社会“个体本位”挑战的有力因素,成为协调“个体-整体”这一现代社会基本张力的杠杆。“传统”带着历史沉淀下来的合理性和习俗惯性,通过“教化”使现代“个体”表现出更能适应“整体”的一面。这对于协调现代社会中个体与整体的基本张力有着十分显见的作用。但“传统”自身的合理性必须得到现代理性的表达,“传统”自身也需要经历现代文明的洗礼,才能完成自身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于“转型”的理解并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空泛议论,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起飞,反思只有在经历了事情之后才能发生。

最后是现代与超越的关系。面对现代性的困境与挑战,寻找因应之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价值形态的基本旨趣。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处境的悖谬在于,在我们艰难地企图进入现代社会的同时,现代性已经暴露出巨大的困境和危机。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任务将更加繁重,我们有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适应现代社会,应对其固有的挑战,以完成现代性这个历史环节;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思想空间,来审视和反思现代性局限,为超越现代性寻求和积累更多的思想资源,对未来依然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说,现代性的基本张力是人类社会中“个体-整体”的关系,那么超越现代性的基本维度则不仅仅拘泥于人类社会,而是指向了“天(自然)-人(人类)”关系。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丰富的思想传统。因此,在让传统文化资源取得现代的“合理性形式”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其超越性的价值,开拓现代性的边界,积累进一步的文化能量,从而为未来开放更多的可能性。

在梳理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张力之后,目标会变得更加明确。那就是能够面对价值形态的“双重本体”,从而使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既能承载过去,包容传统规范和历史认同,同时又能肯定现代文明的启蒙成果,最大限度地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从而把不同的要素整合为一种现代社会充分的价值形态。这样一种现代价值形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它使社会生活具备了伟大的历史感和方向感,并能够因应现代性结构多重层次所提出的价值诉求。

3、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合理形式”

在这里,我们对于现时代价值形态的讨论主要是一种理念性的论述,探究价值形态的内在逻辑,各种价值理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理念中诸要素在现代社会中所发生的转换。换言之,我们努力寻求中国文化价值传统的“现代合理形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代性观念系统完整。在现时代,一方面,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形态依然活泼泼,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会遵循很多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常常以某种潜在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核心价值观念始终没有得到系统而明确的申述,没有获得“现代的合理形式”,在我们公共生活和教育体系中,深深影响我们价值判断的这些观念并没有得到理论上的清晰表述和培育。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性社会进程已经一百多年了,很多现代性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却没能坚定地在社会各个层面落实下来。因此,我们需要“双重本体”的相互参照,尤其是对于没有得到理性表述的传统价值观念,我们可以以现代观念为参照,通过“反向格义”,让那些源于传统的观念清晰地呈现出现代形态来。

“双重本体”是我们考察现时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本主张。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胡适的“全盘西化”,李泽厚的“西体中用”,各有所长,笔者主张“双体共用”,现代中国有着现代性理念与中国文化传统这“双重本体”的共同作用。“双重本体”有其生存论上的起源,借助海德格尔式的生存论分析,对比“向死存在”与“生生不息”的生存论结构,笔者曾提出“中国文化传统下的生存论结构”的概念,探寻中国文化传统背后的生存论基础及其合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超越单纯先进-落后的理解模式,在生存论深处理解中国传统价值形态的内在理据,从而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深具信心。在此生存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传统价值形态在现代性社会中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要在现代文明的框架中重新融入传统的价值结构,使“双重本体”相得益彰,使传统的智慧和价值能在现代社会得以释放。

4、在“双重本体”的前提下,安放好“三大道统”

在“双重本体”的相互“观照”下,我们需要分析各自的核心观念在个体、家庭、国家和天下四个层次上依然极具生命力的价值形态,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上重新确立起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双重本体”会在现代中国释放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并形成三种深厚的“传统”。

第一是中国文化的“道统”。“传统”首先是一种文化价值形态的积淀,是一种依然发挥着现实作用的历史机制。今天中国的成就有其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深厚资源的缘由。一定要克服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妄自菲薄的心态,在历史上,通过人为的方式幻想脱胎换骨已经被证明是幼稚的,是不能取得成功的。这一教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的现代历程尤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我们真正到了正视自己的时代了,这是时代的主旋律,不容我们错失。

第二是现代性的“道统”,这是我们当今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忽视此一历史处境,是难以在现代世界立足的,也是难以面向未来的。我们必须看到,现代性文明虽然主要是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但其价值理念有其普遍性的一面,其对于每一个人的尊重形成了现代文明的门槛。尽管其在西方社会有种种问题和危机,但它依然可以靠西方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救赎宗教——基督教来加以补救。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性之“统”是可以相通的。但现代性的问题在非西方社会则显示出更深的危害,在近代历史中所有非西方社会在现代性的进逼下都会呈现出某种失范的状态。现代性之优,现代性之弊,是我们在反思现时代的价值形态时,所必须面对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给出自己的回应。

第三是社会主义的“道统”。社会主义敏于现代性之弊,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社会主义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依然是今天世界公正的旗帜,是人性化社会的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肯定。中国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凌辱,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五四”以后,中国知识分子迅速转向社会主义思潮,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这是一笔宝贵财富,其对人民的尊重,对平等的渴望,对公正的追求,依然是今日社会价值追求的目标。

在谈及现时代的价值形态时,我们必须紧扣这三大“道统”:我们自身的传统,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也是我们回馈世界的思想精神资源;现代性的价值,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由、平等、正义、人权、尊严、理性、法治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是现代文明的基石;社会主义价值,以对现代性世界的批判赢得了自身的现实存在,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显示了其存在的价值,它必将在现时代的价值形态中得到认可与尊重。

我们要承继三大“道统”,必须说,这是现代中国人的负担,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亦是中国人较之西方人的财富所在。西方人只要懂得自己的传统就可以与现代性相处,就可以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社会主义传统也算是在这种应对中产生的新事物。中国人则不仅要懂得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而且还接纳了社会主义的传统,以此深明现代性的弱点,同时这一切还必须融入自身的传统之中。通过深入理解自身的传统,运用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下的挑战——一种不仅是针对中国人的挑战,亦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艰难的同时意味着更加的丰富,现时代的价值形态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现代社会的“通三统”就是在价值形态的总体框架中,按自己文化传统的脉络努力去安放好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批判思想,文化传统监于左右思潮,郁郁乎文哉,吾从中华。

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也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面貌。

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所属时代的印记,

哲学的反思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希望同学们在做好哲学的同时,

也要时刻反思,

在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潮中,

哲学该承担怎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