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43期 | 张双利:如何阅读经典

时间:2017-05-22

编者按:哲学经典概念庞杂、逻辑繁复,但阅读经典在哲学学习中又极为重要。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我们应该如何阅读经典?

让我们听听张双利老师建议。

张双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1、回归文本的必要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为什么要回到这些经典的文本本身?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我们通过阅读二手文献或者听老师讲课当然可以对《宣言》知道一二,比如我们可以知道“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之类的结论,这些结论本身不错,但是它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不懂得思想的具体内涵,思想就不会真正属于我们,对于我们就是nothing

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二手文献对经典文本的概括式的结论,而必须回到文本本身,去看结论背后的东西,还抽象的思想以具体的内涵。我们要带着问题去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从而读出书中思想的一个又一个的层次。哲学不是“抽象的深刻”,而是“具体的深刻”,要理解抽象之中的复杂性。

2、阅读文本的困难

经典并不都是好读的,尤其是哲学经典由于体量巨大、概念庞杂、逻辑繁复,甚至大多是很难读的。总结下来,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以下四大问题:

1.完全无法进入文本,觉得文本的语言是完全陌生的,不知从哪里入手去读。例如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同学们往往感到迷茫无措。

2.无法真正进入文本,还可能由于另一种原因:由于头脑被自己的成见和预判罩住,走不出来,因而无法读出文本丰富的内涵,只能在字句间看到自己阅读前就已形成的对文本的看法。如阅读《共产党宣言》时感到语言通俗、简单易读,但可能由于自己头脑中早有对于它主旨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读不出概括简单的语言下的丰富内涵。

3.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进入文本了,却无法独立地梳理出文本的线索和层次,没有能力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即不能将文本化为自己的语言。

4.感觉自己完全被文本牵带着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无法将文本的思想与自己真正关注的当下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

3、把握文本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通过阅读高质量的二手文献,来把文本必要的背景一层一层地梳理出来。还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它和谁论战?为什么要论战?论战的过程是怎样的?这样梳理下来,文本的背景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如何过渡到以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第二,马恩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马恩的思想历程;第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写作背景及其成书意图。对文本背景的掌握有助于我们迅速进入文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二手文献的问题。对于背景的梳理必须靠大量好的二手文献来支撑。事实上,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寻找高质量的二手文献高质量的二手文献,可以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前人的成果,有助于我们对于文本的阅读。对于高质量二手文献的寻找是一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从一篇二手文献的参考资料中去进一步寻找,逐渐地掌握高质量的二手文献。二手文献要具有目的性,它必须紧紧围绕着核心文本。二手文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核心文本所依托的材料如上文中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另一种是对于核心文本本身的解读。对于后者的阅读,不是要我们轻信它关于文本的观点,而是让我们在它的帮助下带着问题意识进入文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二手文献的观点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反复比量,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翻来覆去的过程。找寻二手文献的工作不能让老师替代,它是在读书过程中逐渐进行的,也是做学问的基本功。

对于第二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反思精神,把自己的既有立场讲出来乃至写出来(假想是写给完全不了解文本的人看),并给出必要的论证,将自己的前理解转化为关于这一前理解究竟是什么的清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就能发现自己对于文本的认识的不清晰之处,这样就与文本发生了碰撞,从而拥有了冲破既有立场的机遇。与上一点一样,这一点同样也是永恒地伴随着读书的过程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总是会形成一定的立场,我们必须不断地重复上述的过程,这样才能一层层地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去和文本“搏斗”,去真正地和文本发生内在的关系,其途径就是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报告。做读书笔记(报告)要做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盲人摸象般地摸索,paragraph by paragraph地去读、去做笔记,从而一段一段地拿下文本意旨;第二个层次是拼命去想这些paragraphs间的层次和结构把它梳理出来,从而对文章有总体的把握。当然以上做两个层次的工作都包含着前面说过的二手文献、反思等问题。一般人在完成这两个层次之后已经会很满足了(在这两个层次上和文本搏斗往往已经是艰难而痛苦的了),但是这还不够,如果停留于此,那么文本还不属于我们,过几天还是会遗忘的,因此还需要第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将文本的结构具体化,掌握文本的各个层次是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开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文本才真正属于我们,我们才真正对文本具体的内涵有所把握。这种搏斗式的阅读非常耗费时间,也很痛苦,但它能真正把文本化为我们自己的,并且能训练我们阅读的能力、掌握材料的能力(做学问的基本功)。因此,一个人在大学中是不可能真正读很多书的,“一个学期读一本就不错了”,不在量多,贵在真正理解文本的意思。

第四个问题,联系现实的问题,是很艰难的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例。是否可以将《导言》中宗教批判的思想直接应用于对中国宗教问题的分析呢?这两者之间还隔着很多层次,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了解普鲁士条件下的宗教处境(文本中宗教批判思想的现实根源),了解北美的宗教处境(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如何对待宗教),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如何对待宗教(现在中国对于宗教问题的理解同俄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了解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宗教问题的全貌,等等。如果将文本中的某个论断直接粗暴地用于中国,则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文化上都是不合法的。因此要将这些理论用于中国的现实,必须将这诸多的层次和中介穿透,反之如果强行担当,则只能成为nothing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学界之无奈与无力的根源所在。

看完张双利老师的建议,同学们是否找到了阅读经典的方法?希望大家在经典阅读中有所思,有所获。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初学者小组对张双利老师讲座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