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风起雨声入耳,又是一年夏时。过完愉快的暑假,哲院各位小伙伴们就要“荣升”年级了。而我们成功申报交流的宝宝们就要开启海外学习生活的“奇幻之旅”了。为此,哲学学院学生党总支举办海外交流行前教育会,特邀王炜老师与博士生郑端为即将启程的哲院学生们进行了一些海外交流的经验分享与注意事项。以下是小编根据现场内容进行的要点整理。有交流意向的宝宝也可以提前取取经哦~
安全要点
1.通过各种途径详细了解交流地区的状况,包括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规则、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自觉远离危险地带;
2.尽量选择校内居住或离学校较近的安全区域;
3.树立安全意识,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尽量避免单独出行,定期保持和家人、辅导员、朋友的联系;
4.遇事冷静克制,有困难及时求助。
学业与生活
王纬:哲学学院青年教师,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同学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学术和生活上也要放飞自我。一是扩大学术视野,看到正规的学术前沿进展;二是扩大生活视野,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
1.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我们会觉得想好之后发言会比较好,但完全想好后我们已经错失了机会。你听美国同学的发言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可能还不如你清楚。
2.要积极联系老师。老师不太可能有时间主动和你交流,所以要加深老师对你的了解,只能靠自己主动联系。老师对你了解多了,他才可以帮到你更多,比如写一份更有内容的推荐信。
3.要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信心,和外国人交流是要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
4.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比如搜集资料。在国内,Sci-hub这样的网站要么上不去,要么很慢,所以你们要抓住机会多下一些,尽管这些网站在外边也是侵犯知识版权的。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的机构,可以多向他们寻求帮助。
5.要有选择性的阅读,尽量多上几门课。美国的课业量很大,一门课可能会开出十几本阅读书目,就算是美国学生也不可能把这些都读完,所以大家要有选择性地阅读。
6.在生活上,大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问题,吃饭和住宿。吃饭尽量在学校解决,因为自己做饭会很累,买菜、收拾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他们会帮助你解决租房住宿问题。
7.初次到国外,可能会有教会的人帮你接机。作为回报,可以礼貌性地去参加一下他们的活动,但大家并不必碍于面子一直去做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8.要积极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我自己加入了当地的足球队,我认识一位同学加入当地的消防队。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安全。尽量多跟当地人交流,这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获取经验。
郑端:哲学学院2014级博士生,曾于耶鲁大学交流一学年
1.要入乡随俗,试着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我们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了解当地的习俗和文化。这可以让我们较快地了解到周围都有什么活动,从而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出去交流的时间是很短的,所以要提前做好规划,设定好目标。
2.海外的资源很多,要学会充分利用资源。资源要自己主动找,那里有很多免费资源以及有用信息。此外,大家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不要只局限在学校,可以多接触当地人。
3.建议大家找房子的时候可以和外国朋友一起找。当然你也可以和中国人合住,但是如此你出国交流的体验就会大打折扣。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注意要互相尊重。我们知道,有些外媒新闻报道中国时会戴着有色眼镜,但这并不是歧视,有时可能是出于误解。所以大家之间要坦诚交流,互相尊重。
4.针对研究生和对学术感兴趣的人,我建议要准备一份30秒和3分钟的简介,介绍自己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以及自己有什么看法。如果没有提前的准备,你们和对方交谈时可能会有一个15秒的尴尬。当地的新闻或重要事件都是一个small talk的很好的开启点。
5.再有就是旅游问题。我曾经有过一次自驾游。旅游可以让你很好的体验和理解当地的文化。经过这次自驾,看过沿途的风景人物,我才理解公路电影为什么会成为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分类。
总的来说,就是要积极拥抱学校和当地的新环境,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