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周一谈治学新系列推送“教研室巡览”正式与大家见面了!“教研室巡览”旨在通过采访现各个教研室主任,帮助大家获取哲学学习更专业、更具体的治学方法与信息,带大家一同走进教研室背后的故事和理念。
本期嘉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王金林老师。
“我们必须将对马哲的教条化解读和不懂装懂完全‘悬置’起来,怀着初次相见的谨慎和敬畏去阅读马克思的文本,看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寻找到怎样的方法,其思想可靠性以及理论效果如何等等,从而确立起真正恰当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
治学
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分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西方哲学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处在西方哲学传统当中的。从政治立场考察,马克思显然有别于黑格尔等人;但就思想渊源而言,马克思一再强调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人。马克思所讨论的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来自于现实,其二来自于他所承继的哲学史。所以如果脱离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必定无法理解马哲。因此,读懂马克思必须以优良的西方哲学素养为基础。
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在西方哲学中的特殊地位。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第十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理论层面(theoretical level)。就理论解释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所承继的西方哲学区别不大,皆是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世界、理解世界的尝试。
第二是批判层面(critical level)。以《资本论》为例,马克思力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对抗性、资本生产的内在的界限,他认为资本生产必定不会一直持续,更不可能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强调揭示研究对象的对抗性,马克思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对事物做出肯定理解的同时对事物做出否定的理解。其他哲学同样可能具有一定批判性,如黑格尔哲学。他主张在所谓现实的东西中发现其合理性,正所谓“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存在即合理”,黑格尔的法哲学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保守主义,他在其中讨论的内容对普鲁士王国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构成了一定的批判。然而,这种批判显然不会像《资本论》那样展示内在不可克服的对抗性。
第三是政治层面(political level),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是一个政治纲领、政治计划,它并不仅仅满足于揭示资本主义体系的矛盾,还企图诉诸于政治行动。如《共产党宣言》讨论了无产阶级如何组成政党、如何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之后采取何种政策措施等等。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传统的西方哲学还在讲求思辨,马克思却已考虑诉诸于实践。这个层面上,它和传统的西方哲学的精神相去甚远,具有本质的区别。
本人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
我本人原来读的是外国哲学史,是复旦外国哲学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90年硕士毕业后,曾因种种风云际会到深圳下海经商,在商海里呆了六七年,97年又回到复旦读博。经商的经历使我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毕竟商场与校园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在那里更容易接触到社会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有助于讨论社会问题、理解社会现实。这是我之后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的一个重要契机。
我自己目前主要研究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底层的形而上学、西方存在论的问题。十几年来,我一直为研究生开设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我认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最难的是存在论(ontology),这是最为抽象的部分,可以揭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想有何种区别。
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激进哲学,除了马克思还有当代西方哲学家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三部分是中国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对形而下,和我们的当下存在直接相关。我试图从理论上理解中国人究竟是怎么走到现在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概况
复旦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哲学系一经成立即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迄今为止教学成果丰富,文章著作难以一一罗列。我们可以欣慰地说,复旦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享有高度声誉,在全国名列前茅,这正是一代代马哲教师和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研室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上具有如下几点特色:
第一,我们更注重原著的研读,力图通过对经典的研读来使同学们终生受益。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但很多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了解,使得它很容易被简单化、公式化、教条化。不少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远离了经典文本,全凭主观臆想妄下断言。这是我们力图避免的情况。因此必须把原典的阅读放在第一位。
第二,我们强调西方的思想脉络。我们教研室的马哲教师具有深厚的西方哲学修养,能够立足传统而对马克思哲学加以分析。我们应当把马克思哲学放在西方哲学的完整脉络中,在西方思想史上加以考察,从而把握其来龙去脉。若不然,马哲的学习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从20世纪整个的革命运动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无疑参与规定了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研究、找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经验之间的关联,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第四,我们关注当代人类的存在经验,结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验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这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时意义非凡。要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仅仅把它与中国现实联系起来是不够的,还应在全球视野中把它与当下人类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去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中的误区
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重点,似乎难以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解答。一门学科学习的重点也与学习主体的兴趣所在和学习动力密切相关。事实上,当今学界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的群体,时常声称自己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懂”这种哲学,而他们实际上也许并没有对这种理论进行过系统的学术的研究。人们普遍低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程度和学习难度,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我在一门核心课程的教授中也确实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学习讨论《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内容时,我问学生什么是“人类解放”,大多数都知道这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但当我追问“人类解放”的具体内涵时,大家便显得有些为难。接着,我拿出《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诠释“人类解放”概念的一段话,大家都懵了,想不到马克思的讨论如此深刻,“人类解放”理解起来是如此之难。
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相当于是一种历史的误会。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化,很多艰深的道理被化约或被忽视了,逐渐形成了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其结果是,大众对这种深邃、复杂的思想也渐渐失去了敬意。如果对“人类解放”这一概念都一头雾水,又怎么谈得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了解呢?
有些声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的同学,出于对社会负面现象如“异化”现象等社会问题的批判态度,从而感觉到与马克思的“亲近”。这本身挺好。但这一类同学往往忽视了马哲理论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将马克思的思想浪漫化,从而实际上与马克思理论倾向背道而驰。我们必须注意到,马克思试图在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生产形式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探索新的生产形式产生的可能条件。这种理论的工作难度,我们从马克思花了二十多年才让《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即可见一斑。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和难度是难以阐明的。我们要做的,一是破除一种化约印象,二是破除浪漫的臆想,要将马克思当成一个思想家、一个理论家。马克思的理论同黑格尔的哲学密切相关,其中又有辩证法,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单单以“生产”这一概念为例,马克思试图探讨的远比我们常识的生产概念要艰深得多。马克思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其实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划分了六部:(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但马克思只写了第一部分,甚至连第一部分也尚未完成。这完整的六部其实都是生产概念的分析,而作为终点的世界市场,是马克思设想的一种现代生产世界,(世界市场的概念也超乎我们的日常理解,它整合了前面的全部内容)。从最简单的商品的概念开始,一路发展到世界市场,生产概念才能说是有了完整的,清晰的逻辑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学其他哲学专业更难,因为一方面有教条化解读在前;另一方面有不懂装懂在后,总觉得研究之前仿佛已经懂了。可我们设想一下,我们学习胡塞尔、海德格尔难道也持有这种态度吗?这种极其荒谬的感觉,其实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必须将对马哲的教条化解读和不懂装懂完全“悬置”起来,怀着初次相见的谨慎和敬畏去阅读马克思的文本,看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寻找到怎样的方法,其思想可靠性以及理论效果如何等等,从而确立起真正恰当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
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的展望
我们希望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和积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研越来越规范化、学术化、思想化。其中,规范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学术性是第二层次的要求,思想性则是最高的追求。
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往往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范性和学术性。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若试图发挥其思想作用,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面,将思想性建立在规范性与学术性之上。而我们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希望看到一种真正“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