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周一谈治学”邀请到了哲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陆观宇分享“小语种”的学习经验。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分享与建议。
陆观宇同学学习法语7年,持有法语DALF C2文凭(达到法国名校博士生入学法语资格要求),在2017年央视法语大赛中获得全球季军,是2016-2017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壹
Q:我们了解到你已经坚持学习法语七年之久,并取得了法语DALF C2文凭,达到了法国名校博士生入学法语资格要求。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七年前是怎么接触到法语的吗?当初学习法语的初心与动力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从“兴趣”开始的七年法语之缘
A:实际上法语不算是我的“二外”,算是我的“一外”。我中学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是一所语言见长的学校。六年级填报第一外语的志愿时,我就把法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的,高考外语科目考的也是法语。
选择法语的动机是我当时英语水平还不错,想去接触一些其他的语言和文化,而我对于法国文化尤为感兴趣。对我来说,学习法语就打开了这样一个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渠道。这种对法国文化和法语的兴趣为我提供了长久的动力。七年之间,兴趣一直伴随着我的法语学习。有兴致,有动力在,做一些事情就特别有底气。另外,法语和我其他一些兴趣是密切相关的,我在初中刚学习法语时,就可以去买一些法国的书,电影碟片之类的,我还喜欢听法语歌,这些都是我学习法语的动力。
贰
Q:在这一马拉松式的法语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要想学有所成最为关键和必要的品质是什么?
关键词:兴趣+兴趣,坚持+毅力
A:我一直强调的是兴趣这一点。其实不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特别希望我能把兴趣和自己的特长或者以后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有了一个原动力。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真正感兴趣的话,我觉得这个兴趣带来的动力是很难消退的。
另一点,就是坚持和毅力,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讲都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非常简单或者浅显的,你一旦钻进去就会发现它有挖不完的知识宝藏在等着你,所以说你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去支撑你的整个学习。
最后,给自己找事情做也是挺必要的,也就是说,在学习二外的时候,把对这种语言的兴趣和自己的其他兴趣、特长结合到一起。现在不少语言学习者经常做字幕组或者翻译小文章,这些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练习都是挺有帮助的。我在法语学习中,就很喜欢看法语书、法国电影,听法语音乐,本身我从小就对书籍、电影和音乐颇为喜欢,如果将语言的学习和其他兴趣结合在一起的话,对于语言的学习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叁
Q:小语种学习者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学法语的,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十分贴切地形容了法语入门难这一现象。你当时是如何解决“入门难”这一问题的?同时最为一种外语初学的普遍现象,你有什么建议分享给入门者吗?
关键词:清晰规划、扎实稳健
A:一位德语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用函数图像表示外语学习难度和时间的话,那么英语学习的难度先是随着时间缓慢增长,再是陡然上升;德语的难度则相反,入门很难,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容易很多;而法语,一开始学,难度的指数就直线飙升。
当然这只是玩笑,“入门难”的问题对于每个新学习的语言应该都有。我觉得入门难分两个方面,一是成年人对于语言学习的接受程度的问题。在《语言学导论》的课上曾经学到乔姆斯基的LAD理论,即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语言习得机制)。就是说,人在12岁之前有一个发展良好的语言习得系统,学习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之后,像我们进入大学后,由于生理原因、思维习惯或者其他原因,这套系统的作用就会衰退,进入一门新的语言就会更加困难。像德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入门可能还简单一点,法语、拉丁语或者希腊语等属其他语族的语言本身就有一个鸿沟。我的建议就是认真学,扎扎实实地学,希望同学们能放弃短时间内取得非常大成效的急功近利的念头,以一种扎实稳健的态度从基础学起,一旦破掉入门这块冰,接下来的进步会非常快。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在学习二外的时候需要预设一个明确的目的。中学时的语言学习中,这个目的是较为容易达成的,也是分阶段设置的,比如老师侧重的是日常对话、表达交流这方面的知识。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以哲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对于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在短时间内习得阅读原著的能力,这个预设本身就是非常高的。而任何一门语言的入门时的基础训练都差不多,都是从日常对话开始。如果跳过或者不重视、不认真学这些基础内容,想要直接扎到很精深的学问当中去,就或许会一直遇到基础知识上面的困难。面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要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对选什么样的教材,学什么样的内容可以预先有一个了解。然后基于这些规划,就清楚在什么时候可以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在什么时候可以达成预读原著的能力。
肆
Q: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量和密度,你觉得初学者如何安排时间可以保证这个基础的量,以及多长时间可以对一门语言有一个基础的把握?
关键词:每周3课时9小时,假期密集训练
A:首先我们需要一定的课程密度,初学者至少每周有3-6个课时。法语系的法语学习每周6课时,分为3天,每天2课时;我正在学习的古希腊语每周是3个课时,像这样的课时设置是比较恰当的。其次光有课时还不够,你需要在课下花时间去复习、背单词、背课文、完成作业……按照教授古希腊语老师的建议,3个课时对应课下9-12个小时的消化,如果学习6个学时,那么课下复习的时间可能就会更长。我建议大家每天都要安排语言学习的时间,至少每天20-30分钟,再在周末投入两个半天或者一个整天进行集中学习。对非专业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假期时间十分宝贵。可以报密集班或者自己安排更高密度的学习。
在学期和假期都不放松的情况下,我觉得一学期结束,达到A1或A2的程度是可以的,两个学期达到B2应该也足够了。如果从大二开始以这样一个密度学习,一直到大三去交流的时候,语言水平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伍
Q:语言学习中的瓶颈期是很多人苦恼的问题,甚至不少人在此前功尽弃。能和我们分享一些突破瓶颈的建议吗?
关键词:保持节奏,突破瓶颈!
A:由于我的法语初学在中学阶段完成。这七年遵循着学校的整体安排和架构,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时间充裕的过程。所以我没有遇到特别明显的瓶颈期,可能有感觉自己学习中上升困难、感觉吃力的这样一个时期,慢慢就过来了。
而在大学中开始一门语言的学习,由于时间分配无法像中学那样充裕,可以慢慢克服瓶颈期,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遇到瓶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放弃原有的学习步骤和节奏。如果一遇到瓶颈就心态崩溃、放缓节奏,这反而会对克服瓶颈期带来阻碍。一方面要调整心态,另一方面就是反观之前的学习过程,看看有没有什么纰漏。不能说这样做了就能彻底解决瓶颈,但是对你更快速摆脱瓶颈期会很有帮助。
陆
Q:现在学习小语种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网课、自学、大班教学、一对一辅导等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关键词:整合资源,组队学习
A:适合的方式更多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比较建议当面授课的方式。
虽然网课规划好了整个课程的进度,但网课的一个弊端是它没法实实在在地监督你、跟进你的进度。当然微信群里面聊天交流、互相提醒和督促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这点倒是有助于你的学习的。
一对一授课,如果在时间、精力安排和经济方面有这个能力,也是挺好的选择。
至于自学,我觉得语言自学的效果可能不如其他学科。听说读写四项中,读和写上的自学可能会有一些不错的掌握,但是听说方面就非常难提高了。听说需要有对语音语调的模仿,很需要老师的指导。
我的建议就是在大班课的基础上,如果有兴趣和能力,自己可以往更深处探索一点。我也推荐大家组队学习,比如组队约课,互相督促。
最后,学习语言时还可以主动寻求帮助,积极找人交流,比如你可以去外语学院“晃一晃”,参加一些学校的外语类社团,比如凿空社(法语社团)、世界语言社等等,学生会和书院会有一些语伴结对的机会,在里面都能获得一些资源和训练。
柒
Q:在语言学习上,还有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享给我们吗?
关键词:错题本、背单词、多旅行、敢开口、打通文史哲
A:我个人十分推崇的语言学习方法是错题本,因为高中语言学习会有很多习题练习,产生练习。大学可能题目不多,但积累以往错题对以后的错题都是有帮助的。如果授课老师要求积累错题,一定要坚持。
关于背单词,我建议大家关注单词的词源和衍生,单词书上一般都会写关于词源的东西,有些是词根词缀,有些是单词比较,记忆词源是很重要的,就语言的演变来说的话,词源对于语义的构建是很重要的,了解了单词的词源,对它的识记就很有效率了。单词书对一个单词的解释比较简短,我背单词时,会先不管单词书上的释义,自己先将单词查一遍,把用法、搭配和例句抄写在单词书上,这样对这个单词的各种意思、使用语境、和其他单词的联系等就有了大致的认识。这个步骤比较花费时间,更适用于长期、普遍的积累。
我还建议大家多旅行,在一个地方待上一阵,扎实地生活上一段时间。我觉得在国内学习外语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没有totally immersive,缺少完全浸入的一个空间,而当你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当你必须浑身解数去表达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迫切地要使用它,这时学习语言的“任督二脉”就被打开了。在那种情况下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效率的。再加上你身处与这门语言共生的文化当中,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接受关于这门语言的熏陶。
对我们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文史哲三方面的知识都很重要。比如说学法语,你自然会多接触一些法国文化和法国史的知识、欧洲史的知识。就这点来讲,外语学习可以打通文史哲的学习。
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有speak out的意识,敢于开口说,自信地说出来,这对掌握一门语言很重要,去英语角、做讲演都可以提升“说”的能力。
捌
Q:学习外语时如何处理不同语言的混淆问题?
关键词:专注一门语言,深入语言思维
A:在我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包括口音、用词,都是有一些挑战,兼顾法语和英语相对来讲还好一些,它们属于不同语系,在发音有很大区别。我觉得要避免混淆,可能应该花更多一些精力和时间在正在学的这门语言上面,或许可以先暂时性地“搁置”另一门语言,当你学到一定程度,再去“捡回”被“搁置”的的那门语言。如此一来,有效避免学习时的混淆和干扰,是不会很难的。因为毕竟是两门外语,如果左右开弓,同时学习,混淆的问题在所难免。
另外一方面,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时时刻刻有一个意识,即我知道我在学这门语言而不是那门语言。拿英语和德语来举例,刻意地提醒自己,我在学德语而不是英语,有了这个意识,可以督促自己不要混淆,也可以帮助自己用德语的思维去思考一些概念或者串联一些知识。如果你用一门语言的思维去深入对这门语言的学习的话,对于解决混淆问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像我现在在学古希腊语,老师也会给我一些法语和英语的材料,这两个材料处理起来的话会方便很多,即使我是用两门语言同时在学另外一门语言,因为法语和英语的思维已经有一些培养了,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玖
Q:小语种对哲学学习和学术研究有什么益处?
关键词:贴近作者原义,亲近加深理解
A:学习一门语言,对于这些学习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可以看原文文本。上谢晶老师的哲学导论时《社会契约论》是核心文本之一,谢老师推荐大家去看英文译本,我就直接读了法语原文,对我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当然,现在学术界最通用的语言还是英语,有大量的英语资料。如果英文不错的话,很多研究已经够用。对于一些更加专业化、门类化的课程和学术研究,小语种的优势就很明显。
翻译会削弱原作的精确度和敏锐度。很多时候原作者的遣词造句都是很有讲究的,但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全还原作者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一个特定的术语,它在原文当中有一个语义群,就是一些相关的概念,这个词一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就知道它是在这个语境下面说的,但是换一种语言,所表达的语境就不一定恰当,在翻字典的时候也会发现,某一个词有很多意象,如果你选择某个意象再译回去的话,就会有很多对应的词,这样就很难保证表述的准确性。
举个例子,笛卡尔《谈谈方法》里面,他讲到sens这个词时要解释一个“好的sens”是什么,英语中也译作good sense。然而sens在法语当中,它一方面有感觉的意思,还带有方向感的意思,但是在这个语境下面,笛卡尔提出的一个“好的sens”是指一个人的“智慧”、“理解力”或者说“分辨对错的能力”。当然英语中sense也有“理智”的意思,比如我们说的common sense,而good sense在这里也讲得通,但是我认为英语中的sense或许更加侧重感官,例如杜威在《艺术即经验》第二章中就用了很多sense衍生的词语来表达他对于艺术的基于感官的理解。那么基于这一点,可能参照英文译本的同学会先入为主地把“good sense”理解成“准确的感觉官能”之类的吧。当然,好的译本在遇到这一些词的时候会在底下加注释,但这也很难完全传达意义,并且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态度。
另外,语言还会有助于你对某一门类的哲学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你可以和掌握这门语言的老师、同学有更多的交流,这对以后学术方向的定位也很有帮助。
拾
Q:那如何避免被语言局限了学术兴趣的情况?
关键词:不拘泥,不放弃
A:我认为这还是取决于心态问题。本科阶段的哲学学习就是要打通很多哲学流派,你不能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东西,包括我们当前的课程设置也是这样子,本科生阶段无论是立志于哪一方向的,西哲、中哲、宗教学、逻辑学与科学哲学等方向的课程你都会接触到,如果你有这个意识和觉悟在,就不会被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所限制。语言的特长,你是要利用它去更做进一步的研究,而不是作为放弃对其他哲学流派的了解和学习的理由。
拾壹
Q:法语和哲学对你生活有哪些影响?
关键词:思维、文化、艺术
A:法语和哲学对我的生活影响太大了。任何一门学科,你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你的生活都会很有影响。你会发现,哲学系的同学和其他系的同学对于某一些事情的理解就会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因为受到哲学训练而体现出来鲜明的特点,比方说抓问题的本质、说话讲逻辑、有全局观等等。
法语的影响也一样深刻。其实语言学习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语言本身,还包含着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还是蛮深的,虽然我并不会去刻意区分自己的某些思维是中式还是法式,不会扣上中式或是法式的帽子,但心里还是很清楚的,如果我没有接触到法语的话,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肯定与现在大不相同。另外,就是法语对于兴趣的影响。法国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是非常高的,在法语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去接受法国文化艺术的熏陶。
拾贰
Q:能否向我们描述一下“法式思维”是什么样的?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关键词:放慢节奏,全心投入,认真生活
A:我个人的一个印象是,法国人很喜欢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思辨精神在法国人身上还是蛮有体现的。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们也会对你说自己这么做的道理。另外一点或许和这个有关,那就是他们很喜欢分析、讨论政治话题,在法语中有这样一个用来自嘲的话语,说法国人喜欢“在饭桌上把世界重新整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如果和法国人吃饭,他们的聊天话题八九不离十都和政治有关。
法式文化对于我影响最大的特点就是慢节奏,法国人生活节奏比较慢。虽然我必须承认在法国的大城市,例如巴黎的节奏和上海一样都很快,但是一到周末,他们就会慢下来,安心享受生活。巴黎很多咖啡店,经常人满为患,很多人都喜欢咖啡厅那种可以慢下来放松自己的氛围。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赶时间的人,包括我之前讲到对于旅行的理解,我觉得生活就是应该慢一点,不要太赶。对于学生而言,课上课后当然都要学习,但是我会觉得要在做事情时完全投入,而一旦做完某件事,就要放下它,该休息时休息,不要再想着去碰它了。也因此,我在忙碌的复旦学习生活中依然努力去保持自己的节奏。
首先我是个做事情非常投入的人,如果我想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能够放松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间的话,我会在该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不会懒散,下意识地提醒自己要高效率。当然,这个投入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而且是全身心的,我会很想把手头的这件事做好,然后会积极寻找方法去做好。
我在大一上的时候选修了文博系开设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课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参观博物馆,然后选择一件文物来写文章。做期中作业时我去上海博物馆花了半天的时间看一件展品;为了期末作业,我在期末季买了车票去南京博物馆,花了半天的时间专门看一件展品,为期末考试当堂写的作文做准备。因为是期末季,除了这门课之外,还有别的课程,例如《古希腊哲学》。因此,我当天下午便去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继续写这门课的论文。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大费周章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个人比较看重对待一件事情的使命感和投入程度,并且你也需要预先衡量做什么事情需要投入多少。在这之后,你要为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能让自己真正投入学习或者所做的事情当中。
当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事情有多少,而是要想着做完一件事,就少一件事,我一直都保持相信自己可以做完的心态。所以即便有成堆的事情压过来,我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做好规划,全心投入,也会有休息的时间。这里建议大家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最好不要刷手机,电脑上的微信也关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