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64期∣哲院学生如何理解复旦治学生活的初心、使命与实践

时间:2017-12-25

20171220日上午,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中国道路大讲堂第一讲:双一流建设与道路自信——复旦人的初心、使命与实践。

本期周一谈治学,二十余位哲院研究生针对许校长在这堂思政课上提出的思考题以及相关要点畅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有何学术理想?如何坚守学术底线?怎样投身双一流建设?一起来听听复旦哲院研究生们的初心、使命与实践。

以下配图来源于哲学学院16级硕士支部

哲学人眼中的校风学风

Q:如何理解并踏实践行《复旦大学校风学风建设倡议书》中的五为四守九不要

关键词:学术热情、学术理想、学术操守

五为即是让我们明确学习目的,知道了为什么来学习,明白当初为什么要出发,亦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不忘初心,在浮躁的风气中坚守学术情操。古人言,学是“为己之学,亦言学而优则仕。诚然,做学问首先是为了完善自身,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也能够改善生活,改变命运,但此中为己却不是脱离他者为己为己必然要通过他者才能实现,学术必然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的才能称为有价值。中国哲学亦告诉我们成己成物的智慧,成己要通过成物成己成己的完成也是成物的实现。正如校风学风建设倡议书所说,民族的复兴,真理的探索,人类的福祉是成物,认识自己,热爱生活是成己,自我的实现需要在益于民族,益于社会中去落实。如此,便能在学术活动中坚守学术操守,不急功近利,不唯利是图,做符合复旦精神的大学问。

——哲学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双珠

校风学风倡议书将那些存在于我心中的读书人的原则凝结成了简明扼要的话语,将那些我们有所察觉体悟的标杆和学习的真正动机标识出来。其中,对我触动尤其深的就是“五为宏观上,为了真理、人类、民族,这是追求普遍的原则和普世的情怀;微观上,为了自我认识、生活、以及幸福和自由,也是每个个体对于生命意义的实现。求知进程本身与求知目标的辩证交织也正是哲学人所追求的。正如罗素所言,一方面,求解一切是否可知;另一方面,创造更为幸福的世界。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吴一鸣

学习不光是求得真知,更是培养自己品德的过程。求得真知意味着,尽管有绩点等客观评价,但更重要的是自我心中的尺度,时刻省思自己有没有真正将问题研究透彻,对于别人的观点有没有真正理解,还是“拿来主义,套用别人观点的字面意思,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曲解别人的观点等等。此外,也应关注自身的品德修养,尤其是学术道德。学术研究有其底线和红线,只有完全依靠自身能力获得的,才是对我们学术能力的最佳认可,无论何时都不应使用违背道德原则的手段,这也正是先贤教导我们君子喻于义的道理。

——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升

做学术首先一定要有学术热情和学术理想。术业有专攻,学术本就是少数人的工作。正如黄侃说:“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学术热情是做好学术的前提要求,学术理想则是学术进步的推进力量。其次,做学问是非常艰苦的,一定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熊十力先生讲“做学问,要像战场上拼杀一样,要义无反顾

——哲学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唐青州

思考题1:你规划好未20-30年了吗?对实现强国梦你有什么担当?

关键词:增长本领、把握机遇、立足时代

双一流建设不是一句口号,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有着其历史积淀和时代机遇,为复旦大学和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名复旦学子,作为一名哲学学科研究生,可以充分融入这一新环境,把我们的哲学研究与我国的“强国梦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有认识、有批判,更要对当今世界、国家、社会的问题有所体悟,对当今世界和中国问题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既要踏踏实实地充分理解历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汲取过去精神的精华;又要看清中国未来的方向,研究学术前沿问题,紧跟中国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坚定理想。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向晨烨

我认为,作为一名立志从事科研和理论研究的宗教学专业研究生,若想为实现强国梦则应当在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深造及职业规划中,将哲学、宗教学学科领域中的问题与我国改革发展的动态相结合来进行思考和研究。要勇于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从中汲取对于现实的真正反思。在与人的互动、与社会的互动,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理解、批判以及构建理论。既要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超越学科的局限性,把学习和科研立足于国家的建设,立足于人民的需求,立足于时代的要求。直面国家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要踏实、要热情,更要心诚,方能为民族共同体之福祉有所为。

——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杨文怡

作为近期在朋友圈中走红的“第一批90,在庆幸自己得益于时代大发展的同时,愈加感觉肩上担子之沉重。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义不容辞,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本领,以充实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要践行好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通过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国家、社会的建设中去。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钟源

思考题2: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理解?愿意为其构建奉献什么?

关键词:同呼吸共命运、提升自我、贡献力量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现实基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实现了信息互通、数据共用、资源共享。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脚踩同一片大地,头顶同一片蓝天,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校长在思政课上讲到,复旦人要做掌握未来的人。而这掌握未来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升自我。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本职就是学习;而作为一名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我们更要将理论用于实践,用思想引领时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更要拥有世界历史的眼界,关注民族命运,关心国内外大事,把自我价值和国家命运和国际形势联系在一起,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甚至是全世界的稳步发展贡献我们复旦人的力量。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邹萌

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最高站位和最终关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之下,每一个人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原子式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每个人的行为对于其他人或整个集体的责任被彰显出来。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重要的是要保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增强责任与使命感;同时认清自己的能力极限,先从慎独修身做起,逐步做到齐家,甚至为治国平天下贡献力量。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藏着对人类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渴望和平、美好、可持续的执着向往,这既是中国人自古有之、不失不忘的天下理想,又是与我们当今时代状况紧密结合的历史课题。

——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陈禹名

思考题3:您对双一流建设,尤其是复旦的双一流建设有何好的建议?

关键词:立志成为一流人才、用多元构筑一流学科

许校长在思政课上讲到,“复旦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将重点围绕一流人才、一流师资、一流成果、一流贡献四个内涵,而这四个内涵,个个关系于作为复旦学子的我们。在许校长的勉励下,我们应主动把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内化为使命和要求,外化为实践和行动,要把个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与复旦的双一流建设紧密关联起来。双一流建设并不只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它需要每一名复旦学子挑起担子,勤奋刻苦,让自己成为世界一流的学子,才能使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至名归。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张程程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世界一流学科研究。复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视。在某些重点理工学科要重视成果的转化,如建立知识产权转化办公室,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者的科研积极性,也能真正让学者感受到自身价值,进入良性循环。在人文学科领域,要注重学术的自发性与多元性。如果无法实现多元,人文领域的研究将背离历史发展潮流;也只有真正实现了话语的多元化,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的盛景。

——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杨潇潇

思考题4:您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做些什么,才不辱复旦人的使命?

关键词:点滴积累、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在校风学风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首先要明白在复旦人的使命是什么,其次是在自己身上把这个使命现实化。就前者而言,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应该是我们要把自己更加自觉地放入到时代和社会的大潮中,更加自觉地听取时代呼声、把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对于复旦人这可能是尤为需要改进的,我们不能只有“自由而无用的小我,更要重新举起团结、服务、牺牲的大旗。对于如何完成这个使命,我们眼下要做的事情太多,如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改掉熬夜陋习……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从小处着眼的习惯与要求长久坚持下去。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赵骁

我认为复旦人的使命在于实现作为个体的“小我与作为群体的大我之间的统一,而达致这一使命的有效之道便是从当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因此,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一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二是努力锻造本领,做一个能立足社会的人;三是恪守复旦精神,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之人。复旦人的使命致力于国家、社会,而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现在、个人。

——哲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赵北星

在复旦“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作为一名哲学学科学生在感到荣幸和憧憬的同时更应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一方面,我们应扎实学术学习,点滴积累,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思想水平,充分展现与我们的身份相当的哲学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深入现实,有哲学人的使命感与担当。哲学人的思想应当以现实社会为基底,积极把握学校和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实践机会,促进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转化能力,以亲身经历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变化,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双一流人才。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高垚

吴晓明老师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曾说,复旦学子生逢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把我们进入复旦求学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紧密联系在起来了,因此也必然把这个时代的任务和使命托付给我们。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必须有一群人能担当中流砥柱的角色,担负起国家、社会的重任,而作为复旦学子应该主动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马上树立起正确的对世界、对时代、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我们应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增强本领,从而为未来承担时代使命和责任储备能量;我们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由小到大,由眼前到未来,在脚踏实地中走向未来。

——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娟

Q:如何理解许校长在思政课中所说的青年复旦人的笃志笃学笃行?如何理解复旦人的初心、使命与实践?

关键词: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知行合一

我认为,扎根在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看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是否是世界一流的人才,这里面就包含了对人才的双重要求,一是是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是不是为人类共同体建设和世界历史发展有突出贡献。这内在的有三个相辅相成的逻辑环节,笃向、好学与力行。钟扬老师曾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有了伟大梦想才有鲜明的方向,有了旗帜才能扎实打好与旗帜同向的学术根基,有了坚实基础才能知行合一,创造美好未来,而这正是新时代复旦人应有的责任担当。

——哲学学院2017级博士生田博毅

当下青年学子正值最好的年纪,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我们的国家也正当蓬勃发展的上升期。许校长所说的“复旦人的笃志笃学笃行也就是指,我们追求个人的发展的同时也要跟随历史的进程,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与为国为民为天下结合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了正确的志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能做到这些,我们必定能够收获一份内心充盈、丰富完满的人生。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骞

笃志笃学笃行是许校长对复旦学子的殷切期盼和谆谆教导。一方面意在教育复旦学子要立足于现实环境,立足于学校的建设现状。另一方面,意在引导复旦青年学子确立自身的目标以及找到合理的方法去达成目标。笃志笃学笃行不仅对复旦学子的学习目标甚至是人生目标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并且还深刻论述了志、学、行三者的关系。志向是一切学习和行动的开始。志可以理解为是恒久的兴趣和目标。只有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坚信一定要达成,才会催生出学之志和行之志。

——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赵刚

在复旦“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生的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的核心,在这其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一定要有奋发向上的斗志。这句话看着很空,但是当第一批90后被打上佛系青年的标签时,这句话就有了现实的意义。如何打破这种颓废不作为的精神状态,是每个人都应该切身思考的。其次,要把这种斗志凝聚到一个具体的方向,也就是规划好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最后,还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做好文献阅读与整理,问题思考与总结等基础内容,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做到笃学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袁珠

作为一名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复旦建设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大时代中,应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哲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幽抉微,是以回答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复兴和弘扬中国哲学,使得中国哲学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资源,乃至于为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恰为中国哲学要回答和解决的时代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迫切任务。“人能宏道,非道弘人,以时代问题为导向,扎实做好学术研究,正是自己的使命。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唐子豪

爱国是每一位国人都应有的基本信念,而不是一句仅仅挂在嘴上的口号。家国情怀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中,体现于每位国人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仅要看到自身,更应将自身与民族、国家的未来相联系,此种立志,即是我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初心不忘初心,面对挫折困难不退缩,才能真正有所成。

——哲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欣宇

特别鸣谢:哲学学院16级硕士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