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69期 | 中国哲学在复旦,你了解多少?

时间:2018-04-09

编者按:2018年,正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学班办学十年之际。十年坚守,成就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从本科阶段的国学班到研究生阶段的中国哲学专业,又有着怎样的衔接?在本期“教研室巡览中,我们将专访中国哲学教研室郭晓东教授,从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寄语学子三大角度出发,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教研室背后的故事和理念。

本期嘉宾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先秦哲学、儒家经学。近期研究重点是春秋公羊学、朱子学、四书学。

学科特色

Q1、复旦国学班的特色在哪里?

关键词:小学工夫,“前半段原典阅读

国学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学习,努力打破文、史、哲学的学科壁垒,突显国学在现代学科门类中跨学科性。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既有经部、子部等偏思想性的课程,也有历史与文学的课程。第二,我们还是坚持原典、经典课程。我们的主体课题,基本上一门课就是一部经典,我们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深入到传统学术的问题中去。当然,我们所选读的经典,更多偏向于作为我们文明源头的早期文本。第三,我们坚持学生要有一点小学的功夫。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修读中文系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读《说文》、《尔雅》等经典,我们希望学生能尽可能接触文字、文献的研究。”

Q2、本科时期的设置是“国学班,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是中国哲学专业,您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衔接?

关键词:本研衔接关键

实质上其实是有一个变化的。读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它的对象是作为哲学一个分支学科的中国哲学。至于国学班,我们办这个班的初衷是想让我们同学在本科阶段读更多传统的书,为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国学班其实是为研究生阶段的中国哲学打根基的,至少打下基本的文献根基。如果一个做中国哲学的人,不懂一些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文字声音之学等,其实是做不大的。真正深入的研究必须要扎根在一个更广阔的根基上。我们在十年前开设国学班,就是希望同学们在本科阶段能多读书、多读原著。当然研究生阶段这点也不能放松,但这时已经进入了研究的领域,会去更多接触研究性著作,不过前提还是原著的扎实。”

Q3、对于国外留学生的中国哲学项目,您觉得价值在哪里?

关键词:文明的互动与反思

首先从学院角度来说,这是对我们学院国际化的一个推进。其二则是让我们中国哲学的本土学生和留学生之间多一些互动,这种互动也能帮助我们以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了解另外一种文明,互相反思自身。其实我一直认为不同的文明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举一个现实例子来说,中国人和外国人针对同一个问题的提问肯定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如果只是单纯读汉学家的作品,对于这种差距可能体会的并不那么直接,而面对面的交流却可能弥补这个不足。对于这种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不能单纯判断好或者不好,但至少我们知道国外一些同学对于中国哲学也是很关注的。”

学科发展

Q4、中哲教研室短期或长期的规划是什么?未来在学术上有哪方面的侧重?

关键词:传统核心与未来侧重点

我们中哲教研室传统上是以宋明理学为核心,这方面是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努力的方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想我们理所当然要保持优势,继续把它做大做强。除了宋明理学之外,先秦哲学也是我们传统上的优势学科方向,我们未来让然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方向,比如中西哲比较等,在我们教研室也有传统,以后我们也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再比如经学研究、现当代哲学也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些都将是我们未来可能的新的增长点。”

Q5、最近引进了一些年轻的老师,中哲研室会有哪些新的学术增长点?

关键词:新教师,新气象

这两年正是我们教研室新老交替时期,可能未来几年还会有更多新的老师。就最近三四年来讲,新的老师就来了徐波、何益鑫,再往前还有张子立。这些新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气象,从学科上来讲,一个是研究领域比过去拓宽了,比如张子立和徐波都致力于现当代儒学研究。虽然我们以前也有所涉及,但除了杨泽波老师的牟宗三研究外,并没有太多人专注现当代哲学。此外,何益鑫的先秦哲学研究,也会拓宽我们先秦哲学的研究领域。而徐波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牟宗三的佛学,丹我们也希望以后他还能往传统的中国佛学靠拢。比如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在开设‘汉晋隋唐哲学这门课程时,就让徐波讲授隋唐佛学的部分。总之,中国佛学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长期以来我们这方面有所不足,但我们以后还是要补足这一方面。

学生寄语

Q6、在研究中国哲学时,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您怎么看待这二者关系?

关键词:两种读书方法、原典的两个层次

读书其实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比较偷懒的读法,通过二手著作,同时带着问题意识去读,你先入为主有一个问题,再去书中找答案;另外一种也是我希望的就是学生能够自己去读原典著作,去发现问题。原典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原始原典,另外一种就是对于原典的注疏,比如说《论语》的朱子注。通过第一序和第二序的原典阅读,我们就能对已经阅读著述的认识做进一步扩充,进而帮助我们去发现问题,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对原著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但也要注意的是,二手文献并非不重要,当你对一手文献有充分了解后、对书本内容有一定判断力后,你可以去看当代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看法,这时你不仅具备自己的问题意识,对于别人的问题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比如读朱熹,在对朱子的思想比较熟悉后,基于一定判断力再去看牟宗三等人的观点,就能发现其中的分歧,会使你产生自己的问题意识,否则你的思维是被别人牵引着走的。

Q7、平时里可能有些同学钻研“有字书(书本知识),而对无字书(社会)的处理不是很得当,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关键词:有字书与无字书的统一

最理想的方式是两者要结合起来。读书的话,特别是做中国哲学,读书和做人是一件事。如果说一个人做人不会做,那么很明显他这个书读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哲学,“有字书无字书是没有办法割裂开的。(插问:但是有一些古代的学问家,他们的学问非常好,但也有不少劣迹,这个您怎么看?答:那只能说他书读的不够好。)

Q8、对于希望继续研究中国哲学的国学班同学,您有什么建议?

关键词:沉心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我希望大家能沉得下心来。特别是做中国哲学,不能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只有沉得下心来,才有可能面对一些原典。本科和研究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本科阶段,他面向的教育更广,他的生活可能要更加丰富多彩一些,而研究生则要专注于一个领域,生活则更为‘枯寂一点。那么在这个阶段,能不能真的沉得下心来,就是很重要的了。心性的修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变得极为关键。

本期专访中,我们跟随郭晓东老师走进中哲教研室的“教与学”——回顾办学初衷,探问培养理念,展望未来前景。愿每位求索中哲的学子都能谨记教诲,互勉互励,在学术道路上沉心经典,文以载道,悠悠哲思,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