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周一谈治学”中,我们特约采访了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的黄翔老师。本次采访中,黄翔老师不仅分享了其在墨西哥的求学经历,解答了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进路、科学史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还分享了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学、昆曲、京剧的兴趣,为我们展现了其精彩的哲学世界。
本期嘉宾:黄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分析哲学等。近期研究重点是科学实践哲学,自然主义知识论。
求学、工作经历
Q1、老师原先毕业后先工作过一段时间,是什么契机使您转而继续求学,并且选择了科学哲学作为专业,选择了墨西哥作为目的地?
关键词:“喜欢”、合适的机会
我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在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从事化工相关的工作。改革开放不久,由于科学技术投入生产不是很好,公司效益不好。我看到有留学的机会,就选择了公派留学。
墨西哥讲西班牙语。西班牙语是小语种,当时在国内不受重视,但事实上,讲西班牙语的人口数量全球排行前三。我父母从事西班牙语研究,所以也建议我去墨西哥留学。
我到墨西哥之后很快通过了西班牙语的考试,为了更好地应用语言,决定继续攻读硕士。当时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看到了哲学研究院科学哲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海报,于是去上了预备班,觉得很喜欢,就继续读了下去。
要说压力,因为申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奖学金需要成绩达到平均以上,为了继续硕士的学业,我会很努力地学习。但从目的上来说,最主要还是希望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
以我的经历来说,生活中出现了合适的机会就要去努力,最后成为什么样子不由人决定。在已有的条件下,把自己做的最好,就行了。
Q2、老师在墨西哥求学和任教的经历有什么收获和印象深刻的记忆?那里的学术风格和复旦相比有什么不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英美传统、执着单纯
在科学哲学的专业中,墨西哥西班牙语传统和英语传统很不一样。我就读的哲学研究院是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独立出来的。自治大学的文学和哲学系很有名,传统上偏欧陆和马克思主义。一些墨西哥学生从英美留学归来后,研究传统和兴趣视域格格不入,最后学校将这部分人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只培养研究生的哲学研究所。我是这个研究所第二届的学生。所以我的学术方向基本上是英美风格的。
墨西哥的文化、学术传统和英美不同,有自身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墨西哥学者又是英美传统的学徒。学界承认英美世界的AHCI和SSCI等期刊,西班牙语有2份哲学期刊收入AHCI,同时也存在类似于西班牙语世界的“C刊”,也相当严格和公开,评委和修改意见都十分严格。
学术风格上,从表面上看,墨西哥的人浪漫、散漫,不在意工作速度或者效率最大化,但他们单纯地想要把事情做好,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喜欢的事情。虽然也会有压力和诱惑,但有对喜欢的事情的执着,单纯。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描述了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文艺青年,做了很多荒唐幼稚的事情,但在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执着追求。
在墨西哥时,我去过所有老师的家里,去了很多同事、同学的家里。除了少数传统的老师比较有距离感,墨西哥大多数老师不像西班牙有尊称(需要以“您”称呼),比较随和亲切。开会时有分歧就举手投票,很多问题在吃饭、聚会中解决了。另一方面,太民主的后果是效率低,问题很难得到决策。另外也会有矛盾和争执。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莫雷罗州大学,哲学系里也有欧陆和英美哲学的冲突。曾有欧陆哲学的老师指示其学生以口音之类的问题攻击我,但同时也有学生为我辩护。后来,我和他们的关系都很好,我教育学生专心学术,远离斗争。
科学实践哲学
Q3、科学实践哲学是您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这种研究进路的特点是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何种问题,带来何种启发?
关键词:严格性、清晰性、科学实践
我开始做学术时已经是库恩之后的科学哲学,我认为这个专业代表了西方的知识论传统,代表着对理性的追求,分析传统对概念分析的严格性、清晰性的追求很吸引我。我作为在墨西哥东方人,看到墨西哥人对自己的思想传统强烈的认同感,将自己的想法和英美想法相比较,我认同这种“他者”的姿态。
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是沿着反思20世纪初期的逻辑经验主义带来的分析传统的问题展开的,尤其是知识论的问题,我的哲学兴趣就产生于这个大背景中。我即不认同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的客观性和确定性知识的简单处理,也不认同后现代视角下对科学知识的的极端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态度。逻辑经验主义之所以引发60年代历史主义转向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逻辑经验主义没有重视规范性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理论和真实的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历史主义研究展示科学史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都并不遵循科学哲学家们设计出来的方法与规范。然而,历史主义的研究结果也不意味着一些后现代主义者所坚持的观点,即科学知识完全是社会性建构,其建构过程并不遵循知识论规范。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不少在逻辑经验主义和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之间寻找中间道路的尝试,如新实验主义、历史知识论等。其中一个我最为关注的是科学实践哲学,我认为它是当今科学哲学中最有发展前景的进路之一。
Q4、老师原先撰文讨论过日心说的发展史和中国科学史的编撰,科学史在您的研究中处于何种位置,您又如何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史的重要性
库恩之后科学哲学重新认识到科学史的重要性。大家看约翰·洛西的《科学哲学历史导论》这本书从亚里士多德一直讲到20世纪后期的科学哲学发展史,尽管科学哲学作为大学学院里一门哲学子学科,是在20世纪初才产生的。洛西书中提到的那些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哲学大家如赫歇尔、惠威尔、梅耶森等在讨论科学哲学问题建构科学哲学理论时,都是从科学史和科学实践的具体例子来研究科学中的本体论、方法论、知识论问题。20世纪初,科学哲学第一次成为大学中的一门专业学科时,也是和科学史放在一起的。现在,四年一度的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与也是四年一度的国际科学史大会虽然分别召开,但它们在创始是同一个协会。
20世纪上半叶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互分离的状态部分原因是逻辑经验主义不关注科学史和具体科学实践,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科学概念的逻辑结构的分析上。库恩引导的历史主义转向该变了这种态度。我对科学实践哲学的关注也使我特别注意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相互支持的关系。你们提到的那些研究包括我对吴以义老师的《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一书的书评,这部书很值得一读。它对日心说产生过程中的学理上和文化社会环境上的影响因素给出了细致又不失生动的评述,是近年来国内科学史研究中难得的佳作。
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Q5、老师之前还撰写过关于儒家政治哲学的书评,想了解您在科学哲学专业之外还对哪些话题感兴趣?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昆曲、京剧
我做科学哲学喜欢用“他者”的视角,去反思中国思想传统和西方的差异。我自己比较关注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阐述中国哲学思想过程中对知识论的研究。这些中国学者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用他人的词汇和概念阐述自己的哲学,比如熊十力用佛教的、唐君毅和牟宗三用西方哲学的词汇阐述儒学。他们的研究帮助我形成用中国哲学的语言看西方知识论、本体论的视角。中国哲学,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基本出发点都是道德哲学,实际应用都是政治领域。
我在墨西哥时,曾经做过中国哲学的seminar,很多曾在外国任教的中国学者都有对外国人讲述中国思想文化的经验。从广义上来看,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是我关注的话题。但到了后面,由于精力有限,为了工作必须要舍弃一些兴趣。但中哲的知识论的问题,尤其是在“知行合一”中道德知识无法与反求诸己的道德实践层面中独立开来的知识观,在我看来仍然有助于形成知识论和科学哲学中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正确态度。
我喜欢中国文学、听昆曲和京剧。这些兴趣是我在国外,在类似思乡的情绪影响下得到加强的。当时,墨西哥学院中的亚非研究中心中的汉学部收藏了不少中国书籍,大陆港台的都有,我在里面教过古文,也因此看了不少中文书。
我对文学的喜爱“雅俗共赏”,我甚至更喜爱通俗的那种正史不记录的市民阶层的思想、看法和经验。不同时代生活背景的人使用相同的典故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经验感觉。我的兴趣是从他者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艺术,而不是自己唱戏、创作。我希望从中感觉、理解当时人面临的困境,再反求诸己,对身边的人有更多理解。
Q6、老师最新翻译了罗素的《哲学大纲》,您为什么选择翻译这本书?您会怎么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
关键词:对应词、深入
我翻译这本书是在刚回国时。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我在思考和讲述哲学概念时很难找到中文的对应词。这个时候做翻译会非常合适,帮助我通过翻译实践,较快地知道哲学对应的词语。《哲学大纲》包含了哲学除了美学的所有专业,甚至包括罗素在其他导论哲学中一般不讲道德问题。这本书是罗素中期的哲学看法,不是特别简单的导论,能让被哲学吸引的人深入下去。我很喜欢这本书,所以翻译它。
这本书类似我很喜欢的唐君毅两卷本《哲学概论》,不是入门书,能够深入,有自己的看法和特点的导论书籍。
Q7、老师如何看待当下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它会给社会带来什么?人类会有怎样的未来?
关键词:改变,科技发展的重点
人工智能肯定会“帮助”人类,或者说,一个新的技术会塑造、改变人的生活、行为甚至思想方式,也可能将人改造成我们不愿意成为的样子,比如计算器出现后人们的计算能力变差,有了电脑处理文字之后书法能力下降等。我的看法是:人工智能是国家大战略之一,是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科技。但问题是,在战略之下,很多工业、商业、经济的运作、企业投资等参与其中,各种利益的渗透和影响使得人工智能的技术层面的发展趋势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与预测。人工智能的研究从六十年代起到现在,有自己的特定的技术、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等问题。很多这类问题在现在炒作人工智能的过程中,炒作者并不完全理解。当下媒体中对人工智能的一些理解和判断与人工智能设计者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现在人工智能的一线研究者们大多都在做某一个特定的具体领域,比如翻译、面部识别、无人驾驶等。这些研究被称为弱人工智能。研究者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研究会导向机器控制人类。有担心的说法说,人工智能会造成失业,这有一定的道理。对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来说,失业、重新就业是痛苦的;但站在他者的角度看,新技术往往会改变传统行业,产生一批衰落者和牺牲者,但同时也会产生的新的行业和机会。我认为人工智能的确会深刻地影响人类,中外都会将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
寄语学生
Q9、老师有什么书希望能推荐给同学们?
唐君毅《哲学概论》
这本书会讲同一个哲学题目,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分别怎么言说。打通中西,融会贯通。
Peter Dear,Discipline and Experience:The Mathematical Way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Science and I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Peter Dear是一个科学史学家。他的这本书让我看到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关系,看到为什么科学革命能够带来和之前经院哲学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看到数学和实验为什么会产生科学革命,看到科学革命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变化原因。
《利维坦和空气泵》
这本书有争议。我们从书里可以看到哲学家霍布斯非常严肃地,按照他的哲学、政治、宗教观点看待一个科学实验。霍布斯认为对实验应该坚持一些认识论标准,比如可靠性,可重复性,可公开性等。但波意耳的空气泵实验在当时最好的条件下也的确难以稳定复制,所以霍布斯质疑空气泵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说霍布斯的想法是错误的、有政治偏见的,他数学能力差、脾气古怪等等。但霍布斯提出的实验要遵循的原则,从今天的经验科学来看,仍然是有道理的。
John Haugeland,Mind Design II:Philosophy,Psychology,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比较早,收集了人工智能从最初发展到90年代的各种进路,其中对早期人工智能的经典问题和文章,以及重要人物都有所涉及。这本书从哲学,而不只是从技术层面去思考人工智能,书对于哲学专业的同学了解人工智能会比较有帮助。
Nancy Cartwright,The Dappled World:A Study of the Boundaries of Science
Ian Hacking,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Introductory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这是两部以实践而非以理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研究的佳作。展示了逻辑经验主义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中间道路的可能性。
我说的这些书,是在我的学生年代对我有影响的书,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也许这个书单没什么用。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问题。
Q10、老师有什么话想和同学们说?
墨西哥学生至少在读书时可以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中国学生压力很大。我的建议是,不要对你改变不了的事物太过在意。面对一些不可改变的东西,不要太为之烦恼,在意对你有用的部分。
我觉得大家不妨借鉴一下《红楼梦》里的香菱。她应该是书中身事最为凄惨的一位,但她的优点是对好的东西很敏感,对糟糕的、无法改变的东西很麻木。现在我们每位同学的情况都要远好于香菱,比她幸福多了。如果遇到困境,对于对自我提高没用的东西,我们可以采取香菱式麻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则要尽力发掘,比如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有真挚的、单纯的、探索的冲动。
本期专访中,我们进入了黄翔老师的哲学世界,我们从其的学习研究路径中,了解到科学哲学的魅力,同时提醒我们一个“他者”视角的重要性,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真挚、单纯、探索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