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77期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文献阅读?

时间:2018-06-04

文献阅读,一个与学术形影不离的话题。借助海量文献的检索,我们深入哲学问题实质、探求文本逻辑线索,以期梳理观点、阐明己见,但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为切实了解哲院人的阅读状况,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了一项调查。


图片


我的文献又又又读不下去了……


阅读效率如何提高?

概念不理解怎么办?

阅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本期周一谈治学,我们有幸邀请祁涛、张寅、谢晶三位青年教师,从文献阅读的识别理解输出三个视角,分享他们的经验与启示。





PART I

识别

阅读效率低?读完就忘?图片


采访嘉宾:祁涛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


精读粗读如何选择?

关键词致广大而尽精微


精读和粗读的目标不同,曾文正公讲过看书和读书的差别,看书如“攻城拓地”,读书如“守土防隘”。“看书”指的是粗读,纵览群书像开疆拓土,尽可能向外求知识,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读书”讲究守成,须以精读为法,要旨在于明辨。一部经典的阅读次第,篇目结构,论证推演,读书人是要了然于胸的。哲学学院重视精读文本,也是着眼此处塑造知识人。两种阅读方法目标不同,旨趣有异,不可偏废。疏于“看书”,容易变得量小而傲慢,或狭隘而古板。“读书”无当,自然流于泛泛而论,学问在根基处就有大毛病。总的来说,读书人不离“致广大而尽精微”即可。



如何克服“读完就忘”?

关键词: 保持问题意识


阅读之后的遗忘是阅读的常态,大家不必觉得是自身能力的欠缺。造成“读完就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同时阅读几本缺乏相关联系的书籍,自己也没有专门为这些书籍的阅读制订的读书计划。改善这类情况的法子是明确阅读目标,阅读之前先明确自己想明白什么问题,阅读结束之后要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有的同学会表示,在最初阅读的时候就提不出问题,那怎么办?的确,有时候阅读是因为外在的原因,比如应课程要求的阅读,为论文写作的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阅读过程中认为重要的部分归纳出线索与层次,形成较为完备的读书笔记。接着,尝试合上笔记,一步一步复述该部分的论证结构,记不住再打开笔记复习,直到可以完全复述为止。自己完整讲一遍,总是更好的记忆方法。



图片




PART II

理解

概念无法理解?读不清楚?图片


采访嘉宾:张寅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当代激进思想


概念无法理解?

关键词:检索


有时间的话,肯定应该到处查一查,这也是当今的技术条件为我们提供的便利(突如其来的正能量:不要辜负这个时代……)。除了常用的Google Scholar/Books各种哲学百科和哲学辞典之外,还有一个相对少见的技巧:在自己收藏的电子书中检索,因为最近十几年的Windows和Mac系统都能够对pdf等格式的文件进行全文检索。例如在我自己的电子书里搜索“形势大好”,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好像暴露了很多书没看过……)

当然,查询可能大大增加阅读量,但这对于严肃的阅读显然十分必要。倘若死线将至,没有时间,那么要么迅速放弃,要么这样写:“某概念极其复杂,有1001个层次,这里限于篇幅,只讨论以下两点……”事实上,虽然很多深奥的概念确实不容易全面理解,但弄清楚其中一些方面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有益的。



行文逻辑不清楚?

关键词: 提速全面阅读


首先就高水平的文本而言,结构不清晰的应该是极少数,例如尽管黑格尔不好读,却不是因为行文混乱。所以在阅读优秀的作品时,如果感到材料结构不清晰,很可能其实是别的问题,比如未能把握某些关键概念或作者的问题意识。然后,倘若确实要处理线索不明的文本,那么有一个可以尝试的技巧:不是慢慢地仔细分析,而是恰好相反,提高车速把全文或几个章节读完,因为读完之后可能产生更加全面的印象,于是之前感到费解的逻辑就变得明白了。事实上,这是分析电影的常用手段:很多细节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是无法理解的,或者根本注意不到,但在剧透之后就能弄懂了。



图片




PART III

输出

输出应是自然发生的过程。


采访嘉宾:谢晶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社会哲学、

社会科学的哲学、结构人类学、法国20世纪哲学

读书笔记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为引,对话文本


读书笔记首先要明确的是目的。这个目的不应是功利的,不是为了别人的要求,而是给自己看的。读书笔记就仿佛搭房子的脚手架,它是帮助你去理解文本的一个过程,你通过捕捉文本要点,进一步努力抓住作者的核心思想。比如,你看到某一页作者对某个重要概念做出了定义,而再过几个章节却是另一番解释,是否其中有矛盾?表面的还是实际的矛盾?可以解决的还是不可以解决的矛盾?再比如你要记录下作者的论证过程,如何总结一个论据?如何梳理两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还是后者为前者服务的?简而言之,读书笔记帮助你将线性的阅读搭建为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其中最上层是问题意识,下面是核心观点,再下面是一阶、二阶等等不同层次的论据。这个搭建的过程并不难。如果你是从问题意识入手,如果你把阅读变成与作者就同一个或同一些问题所展开的对话,那么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延伸阅读的展开?

关键词:问题意识构建线索


“如何进行延伸阅读“,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取决于你关心什么,即在怎样的问题意识背景下进行阅读。当你的问题清楚明白时,你自然而然会去关心和某文本在同一个问题之下,但有反差或有类似的其他文本。比如,如果我关心社会契约论,我自然而然会去读洛克、读霍布斯;如果我关心主体哲学,在阅读笛卡尔后,我自然而然会去关心德国古典哲学,还会关心法国之后对笛卡尔的批判,比如萨特的主体哲学、现象学中的主体哲学。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因为问题意识始终在根本上萦绕着我。当我关心什么样的社会形式是正当的时候,我发现卢梭的文本很吸引我,因为其中提出了正当的政府形式是应当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但是这个变成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也会带出其他的问题,那么我就要看看有没有其他的人也有自由主义的想法,但他又想要调和卢梭的自由主义和公意之间的张力。这是从问题出发,自然而然形成的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