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院”回首初心“教师大访谈系列
弘扬优秀师道精神
传承哲院学术传统
教师共话回首初心
砥砺学子奋发前行
传承师道精神,不忘从教初心。师从先贤,言传身教;方有继往开来,道正行远。本期“周一谈治学”中,我们特邀采访孙向晨院长,分享他在求学之路中的困惑,聆听他对从教生涯的思索、对青年学子的寄语。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启蒙哲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现象学、法国哲学、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道风》、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作包括《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政治哲学与汉语神学》(合著,香港道风书社,2007年)、《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等。
求学之思
“别着急,真诚地对待自己就很好。”
Q1:您在求学或者从教的过程中有过哪些感到困惑的时刻?您是如何去面对这种困惑的状态的?
各个时期我都有困惑,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大四我曾有一个很大的精神危机。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对哲学很感兴趣,图书馆里大量和哲学相关的书籍我都看过,所以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按理说,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是我所说的那种走在校园里两眼放光的人,不会有困惑,可并非如此,大四的时候,我很困惑。我突然觉得,读哲学很没意思,读哲学很傻,我为什么要继续读哲学。
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因为那时哲学书籍的出版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所以觉得课堂上学不到太多新东西。第二,更关键的是,我发现读哲学研究的都是过去的哲学家思想,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等,他们的思想确实很了不起,帮助我去理解世界,看待世界,可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学了那么久哲学,突然发现没我什么事,这让我感觉很无聊。
我深深地感到了困惑和焦虑,我不知道学哲学干嘛?那个时候书还在继续看着,也继续在和同学交流,但我的内心在动摇。我偷偷地给自己设计了别的路。大四的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一个学生物工程的同学聊自己未来的方向,他正在准备去美国留学,而我对他说,海南正在开发,要不我毕业后去那里历练历练。我记得很清楚,听到这句话,那个好朋友很惊讶。我们两个大学一年级就认识了,彼此知根知底,知道对方都是要读书,做学问的人,他觉得很不可思议,我居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重新拾起学习哲学的信心,要归功于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说,确定性就是一种生活形式。在知识系统中起着“河床”作用的,是我们的生活形式。学了半天哲学,如果学的只是哲学家们运用语言逻辑进行辩论的智力游戏,那真是很无聊。但“生活形式”的概念让我们明白了思想背后真正的动力,这就让学习变得有意思多了。
在我硕士毕业留校之后,对如何当一名老师,如何做哲学研究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最重要是如何把作为一个老师教的内容、真正想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学术成果都真正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能量与爱好很好地结合起来,会让自己感到很幸福,很快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哲学问题是怎样的,如何能有所推进,这其实很花时间,要看很多书。人文学科是一个长线学科,需要你投入耐心慢慢地摸索,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困惑的,感兴趣的问题,那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这才是初心。这是不能对付或者应付过去的,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我常说:情愿多走些弯路,也不要让自己工作与爱好分离。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有快有慢的。我自己虽然一开始就一直在写文章,但可能差不多到32岁的时候,才大致摸索出自己方向。所以别着急,真诚地对待自己就很好。
从教之路
“最为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学者的本色。”
Q2:在从教的这些年,有让您记忆深刻的学生吗?
我印象深刻的学生形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悟性高,又很努力,但十分坚持自己主张的学生,他们和老师的想法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他不是完全跟着老师走,当然他想的也不一定都对,但是自己思考,坚持自己,不断跌跟头,然后自己爬起来,这样的学生很有趣的,我很欣赏。多走弯路也是一种不断发掘自己的财富的方式。
另一种是情绪上出现一些问题的学生,比较抑郁焦虑。本来这和学术是不搭界的,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但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很有责任的,如何把他们拉出来,如何帮助他们扭转这种状态,这很重要、虽然非常难,非常费劲,也十分消耗自己的情绪。我觉得除了授业解惑,老师还是要“传道”,可能说不上指引人生,但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Q3:您既是哲学学院院长,又是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同时每年也都带本硕博课程,此外还有自身的学术研究,您如何平衡这些工作呢?
做行政工作其实是出于性格中热心的成分比较多,如果只完成教学工作的话,不去处理学院的事情、全校通识课程的事务,负担于我而言确实会小很多,做这么多其他的工作,可能是性格中有一股热心公益的劲儿吧。
对于我本人而言,在这众多的角色中,最为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学者的本色,自己首先是一名纯粹的哲学老师,这才是我当年之所以留在复旦的初心。之后即便参与各种行政工作,我也始终不会忘记这一点。行政工作一忙,学问是很容易被丢掉的,读书的习惯很容易在繁忙的生活琐事中被放弃,对于这一点我平时是十分警醒的。
如何平衡众多社会角色的问题,我觉得主要三点:
第一、要把握好时间,我平时的时间安排就是早上做学术工作,看书写作。下午一般会贡献给学院学校,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晚上时间我用会来看书;
第二、要见缝插针,任何时间都可以拿起书来就看;第三、要迅速转换不同角色,不论是行政工作还是看书,都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当行政部分的工作结束,我就可以快速抽离出之前的工作状态,迅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思考。
青年寄语
Q4:您对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特别想要提醒的吗?
第一是希望你们能够拥有健康积极,开放向上的心态,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学习与工作的动力,正面的心态和情绪就像是发动机,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基底。
第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者关切的问题,也就是初心。不要为了那些所谓的外在原因,比如按照导师的指定、现在的流行趋势,哪些好找工作来决定自己所走的道路与方向,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会不断扭曲,最后的成就也不会很大。
第三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是没有捷径的,人文学科的捷径其实就是“怎么复杂怎么走”“怎么艰难怎么走”,现在你们自以为走的是一些“捷径”,少做一些东西,之后再去补就会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