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95期丨邓安庆:“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直接指向人的自我生成与造就”

时间:2019-04-01

编者按: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高度科技文明主宰下的世界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而这些变革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现代性的土壤中确立起来的各种价值基础。在此意义上,伦理学作为“一门面向未来的学问,应将自身置于何处?伦理学究竟是怎样一门学问?它在当下关心哪些问题?伦理学在复旦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和育人理念?本期教研室巡览中,我们将专访伦理学教研室主任邓安庆教授,从学科发展培养理念学科特色青年寄语四大方面,与读者一同走进复旦伦理学背后的故事。

邓安庆:哲学博士,教授,江西瑞昌人,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方向研究生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主要研究重点是德国哲学、西方伦理学、应用伦理学。本学期开设有课程《伦理学基础》。

学科发展

Q1、伦理学教研室有怎样的研究特色?

伦理学学科在复旦大学是一个既渊源深厚又较为年轻的学科。说它”渊源深厚是因为,1905年复旦公学成立时,伦理学就随同复旦的开端属于必修的主干课程。1915年,李登辉校长改革复旦公学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八大部类,哲学部是其中之一,曾经专门开设过伦理学中学课程。1949年前,复旦开设的哲学课,相当大的比重都涉及道德哲学,也就是伦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讲,邵力子、戴季陶、熊十力、王宠惠、陈望道、陶希圣、刘芦隐、陈定谟、胡曲园、全增嘏、蔡仪、林同济等名震一时的哲人硕儒都曾经在复旦讲授过道德哲学(伦理学)。说它年轻是因为伦理学像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一样遭受了从被撤销到再恢复的命运,而如果就科学点的建立而言,我们伦理学硕士点1993年才正式被授予,伦理学博士点则还在2003年被建立。

伦理学硕士点建立之后我们伦理学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是“应用伦理学1994年成立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这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早的。博士点建立之后,伦理学开始实现从应用伦理学向哲学伦理学的重心转向,在注重伦理学的哲学特色的同时,关注和重视伦理学理论作为实践哲学的应用问题。因此,从这里开始形成了我们伦理学学科的特色(1)伦理学作为哲学以实现其之前长期仅关注政治宣传角度的革命道德而走向哲学层面的思考,走向学术的突破;(2)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其核心是善的理念(正义等)如何在世俗伦理生活中的礼俗化和法治化(政治哲学)和在个人德性品质中的成己成人的实践(美德伦理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思辨哲学。同时由于我们秉持古典实践哲学范式,既区别于现代把伦理学与政治学严格区别开来的“主观、心性伦理阐释模式;也区别于把德性定位于原子化个人的当代美德伦理学模式。(3)我们注重伦理学的学术性要通过其所属科学的哲学性来体现,同时我们强调伦理学的实践性,又使得我们特别注重伦理学的现实应用性。因此,理论与实践,理念与现实,形而上的思辨与形而下的应用,在我们复旦伦理学是不可分地结合着的。所以,伦理学学科点的老师,基本上都同时既做哲学伦理学也做应用伦理学研究。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伦理学学科点的地方;(4)同时注重伦理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强调伦理学的哲学性,注定了我们的哲学立场是世界性的,但这种世界性不像被误解的那样,只是西方性,而是人类性这种世界性和人类性,又与伦理的传统性或民族性相结合。因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无不起源于“人的经验处境,我们的问题意识是处于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处境的,因而我们对此问题处境的理解、阐释和解决,无不是以中国伦理传统与现代世界哲学的对话为形式而展开的。在这种对话中,哲学思想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就是我们的伦理学以一种比较哲学视野而呈现出中西比较与互通的特点。学术的古典品质和学术的世界性眼光与活跃的国际前沿学术交流,都是我们伦理学渴望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显著特色。

培养理念

Q2、伦理学教研室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理念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直强调教育理念和育人理念是一致的。因为“哲学终极问题是人的问题。而哲学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不能止于对“人是什么的概念性把握,而是对人之为人的自我造就。哲学的真正含义,从来不是名词上的,而是动词上的,是philosophierendoing philosophy我们是在“哲学之中做哲学,在学做哲学中把自我造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它的实践是直接向着人的生命实践的,是指向人的自我生成与造就的。苏格拉底作为西方伦理学之父,他为伦理学定的目标首先就是审视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值得过的生活是人之为人的生活,所以,《理想国》中“猪的城邦需要向正义的城邦过渡,人要从伦理角色过渡。这是伦理学的根本任务,即要为一种良善的生活做辩护,要对我们已经身处的人的处境进行批判。对良善生活的辩护背后需要我们证成人之为人的理念,否则就是孟子所骂的种种非人也。这种对人的良善生活的变化,对人之为人而不成为非人也的辩护,就是伦理的实践:成人所以,我们强调真正哲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育人的理念。道德的实践或道德的育人,不是通过一个现成的外部强制道德来育人,而是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的哲学对话中论证和证成人是什么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格的自主塑造,从而“所育之人,不是任何一种无灵魂的工具,而是经过哲学对灵魂的自我塑造而造化出来的有灵魂的自由人格。唯有自由人格,才能具有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担当能力。这种自我担当能力唯有真正的“哲学教育才能培养起来。而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理念的重塑使命。所以我特别强调伦理学的两个核心领域伦理形而上学道德人类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科特色

Q3、伦理学和一般哲学存在怎样的关系?

上面基本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句话就是实践哲学与思辨哲学的关系。伦理学强调其实践性,就是不止于把哲学作为纯粹的理论(思辨)。纯粹思辨哲学止于什么是善的理念,但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要进一步追问,至善是如何可能的?“是什么之问,答案由一个事实判断提供,如何可能之问,答案由从属于应该的规范性判断提供。

西方哲学有伦理学,中国哲学也有伦理学。但西方哲学除了实践哲学之外,还有两门基础性学科:思辨哲学和创制性技艺哲学。但我们一般说中国哲学是伦理本位的哲学,无论是先秦还是理学,它的核心问题都是伦理道德,而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伦理学是其中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区分,理论知识里只有第一哲学是真正哲学,实践知识都是伦理学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不仅不加区分,而且强调伦理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这样细致的区分却不是中国哲学的特长。

Q4、当下伦理学关切哪些问题?

就理论伦理学来说,目前最关切的问题还是人类处境,和一般哲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每个新的时代都特别需要伦理学为其确立价值基础和规范基础,尤其是新时代的规范还未形成、旧的规范已经失效时,需要伦理学去思考何种存在是应该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未来。从上世纪末开始,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人类整体面临着非常危险的、自我毁灭的危机。比如原子武器,人类自身创造的技术已经异化成毁灭人类的力量;再比如环境问题,技术发展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恶劣环境影响到了人类整体的生存是否还能持续的问题;还有包括人工智能问题,“造人的技术摆脱了人由神造或自然造化,可能诞生出人类无法控制的新的人种: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超强行动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特别是全球化以后原有世界格局改变,现代性要朝向更高目标前进,现在现代性也成为一个贬义词,全球化进展也面临挫折,我们逐渐意识到以前维系世界秩序的根基已经难以维系了。当下伦理学要处理的是被高度科技文明主宰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它是受科学技术影响,但这个技术逐渐在脱离人力所能掌控的范围。

当格局瓦解、秩序无效时,就特别需要一种新的哲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和世界做一个价值的奠基,进而将规范建立。所以伦理学在当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它是一种面对未来的学问,一种面对未来的哲学——伦理学总是要研究应该的,它不是研究事实。而应该还没有发生——应该发生但还没有发生,我们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未来。而当未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自然的根基和文化传统的根基,那么未来该朝向哪里发展?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哲学,返回到人类存在的根,返回到本源,才有可能看清未来的一个方向,所以我认为当下伦理学面向未来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Q5、您期待伦理学发挥什么作用?

只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明确应该采取的生活的价值,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进行奠基,这是一种价值上的奠基,我们要明确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第二,从实践角度来说,要讨论这种价值落实为规范的可能性条件。康德哲学强调伦理学的“应该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论的科学认知层面上,在语言分析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一定是价值的,并且这个价值一定是面向实践的。思考价值就是为了落实成一种规范的基础,变成一种有效的规范,比如我们思考正义是什么,其核心不是为了仅仅在知识论层面上获得关于正义是什么的一些概念知识,这不是伦理学的核心任务,而是强调正义作为价值如何落实为一个城邦制度的根基,包括立法、公共政治和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格等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学最核心工作一是为价值进行辩护,以构成一套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价值秩序;一是思考如何将已经得到辩护的那些有效的价值落实为有效性的规范。

青年寄语

Q6、您对于同学们有哪些期待?

希望大家在哲学系学习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哲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意义,我们要将自己学习和体会哲学的过程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将哲学作为一种技能。要真正做一个在生活当中不惧、不惑,自由而有尊严的人,只有哲学才能让我们具有这样的品格,将哲学直接融入自身的生命实践,这样哲学就没有白学。这是哲学的独特性所在。在哲学中学哲学,在做哲学当中学哲学,真切地去感受哲学对于我们人生真实的意义,也只有如此,哲学学习才不会觉得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