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院动态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西方哲学与近现代中国儒学和佛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时间:2021-01-23

2021116日至17日的两个全天里,来自天南海北、专研古今中西不同哲学传统的学者们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齐聚一堂,回顾老一辈的中国哲学家的观点和已有成果,结合西方哲学的新的发展,构想开拓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道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庆熊教授的开幕式主题发言“熊十力‘量论’规划及其特色”指出:熊十力所说的“量论”要比我们通常所设想的量论或知识论的含义更加宽广,并且始终与他的“境论”或本体论思想相贯通。熊十力的“量论”与熊十力的“体用不二”、“心物不二”、“天人不二”的哲学主张紧密关联,只有把他所主张的量论全面地阐发清楚了,他在《新唯识论》和《体用论》中所阐发的本体论思想才至臻完备。更为重要的是,熊十力致力于构建他的量论与他的儒家本位思想密切相关。他不是只想借用来之印度和西方的知识论学说,而是想开发起源于《易经》等中国本土文化经典中的知识论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本位的知识论体系。

建构中国的“量论”,不仅是熊十力的宏愿,而且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普遍的愿望。但现代新儒家相比熊十力原先所构想的量论规划都还有所差距。熊十力的量论规划应包含三大要义:(1)立足于儒家本位发掘中国传统的“辩物正辞”的知识论和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哲学所固有的良知及内证的学说;(2)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印度的量论和因明学,以及西方的知识论和逻辑学;(3)通过自己对物理人事的考察,批判性加以综合,创造性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量论。由此可见,要实现熊十力的宏愿,还要做出艰巨的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士强编审的发言“世亲《唯识三十论颂》今解”是陈老师皇皇巨著《大藏经总目提要》的成果之一。发言简要清晰地概括了《唯识三十颂》的基本内容,并强调了学术通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陈老师还将十卷本的《大藏经总目提要》捐赠给哲学学院资料室,以供同学学习研究之用。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郑伟宏研究员的发言“论印度陈那因明非演绎无归纳”总结百年来国内外关于印度佛教论师陈那的新因明逻辑体系研究,批评既演绎又归纳的普遍错误。认为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忠实地弘扬了那烂陀寺传承的陈那因明。唐疏应视为准确打开陈那因明逻辑体系的一把钥匙。这一文化自信是今日中国因明研究能自立于世界因明研究之林的雄厚资本。

云南大学哲学系杨宝富教授的发言“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中‘纯粹性’的危机”发现: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超越论还原)和本质直观(本质看、本质变更)的方法阐发“纯粹现象学的理念”。然而,在发生现象学中,作为获取纯粹性之途径的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至少在对自我之本质(“Ego”-Eidos)的考察中存在困难,故可以说“纯粹性”在此面临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俊淇博士的发言“‘遮诠’考”借助梵藏平行文本分析,指出“遮诠”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分别对应于否定、相对否定、遣除三个泾渭分明的语义。这也解释了为何近现代学者始终无法就遮诠的本质达成共识。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亚雄博士的发言“熊十力的易佛会通及其对西学的融摄”指出:熊十力的新易学在易佛的深度关联中回应西学,又积极融摄西学,为易、佛的现代化开辟了新路,也为以易佛关系为核心的“儒佛之辨”开出了时代新义。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智福副教授的发言“‘以庄济佛’与‘以易济佛’——章太炎与熊十力两种“新唯识学”比较初论”指出:章太炎和熊十力都继承了唯识学“心物一元”“唯识无境”之宇宙论构架,但由于二人关怀不同,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不同的内涵。

南京大学哲学系傅新毅教授的发言“日本法相宗南北二寺之诤”认为:日本法相宗直接传承唐代唯识宗的法脉,通过南北二寺的论诤,又形成了其特有的问题意识与致思路向。对相关文本的深入解读,将有助于拓展汉传唯识学与因明学的整体学理规模。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帅博士的发言“明清因明史上被忽视的一环:明释真贵《因明入正理论集解》评析”聚焦于愚庵真贵的《因明入正理论集解》,考察其文献学信息及作者释真贵生平,探究其注释特色,总结该书在明清因明史中的位置。

上海大学哲学系茅宇凡博士的发言“陈那‘所缘’中的两重因果性与知觉因果理论”指出:陈那的所缘理论使得认识对象需要满足两重因果关系,即作为所知的“相”和支持识的“缘”。发言进而比较了佛教知识论和西方心智哲学在知觉因果观念上的相似点及其面临的不同理论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的发言“熊十力的哲学观”论述了熊十力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大背景下接续中国学脉而另开生面,把“哲学”改造成本体之学,即体证我与万物为一之本然状态的学问。“变义”和“因用”分别构成了哲学话语“创生”内在的两个不同面向:“变义”是“创”,主于自觉创造;“因用”是“生”,主于自然生长。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副教授的发言“阅读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一点心得”,就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第一至第四章进行整理,将语体文本所附之序及前文的看法作一摘要,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丽霞博士的发言“尼采反对叔本华——以身体为引线”指出:对比叔本华和尼采的身体观、艺术观和道德观,可以发现尼采那摧朽拉枯的批判所隐藏的深刻教诲:热爱这个唯一的感性的、生成的世界,热爱自然状态的生命,去创造以赋予世界以意义,在艺术中使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是尼采对未来人-超人的真正寄托所在。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林艳副教授的发言“量论在复杂生活中的有效性——以荒诞剧《女仆》为例”以热内《女仆》为例,展示当量论运用到荒诞剧,确定性遭遇偶然性,单向度面对复杂度,语法的歧义冲击意义的真时,会爆发怎样的认识革命?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家骥博士的发言“原印象:多级滞留的融合还是空间点——对时间意识相位的部分论分析”借助部分论的逻辑来分析时间意识的相位结构,通过揭示感觉材料在滞留中构成了不同层级的类,说明原印象是多层级滞留的趋同融合,它不是一个几何点状的空间位置。这一结论还可表明部分关系这个结构性范畴在形式本体论体系中的原始性。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伟博士的发言“论泰勒框架理论的哲学诠释学意蕴——构建‘框架诠释学’的一种尝试”在泰勒的框架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框架诠释学”。框架本身虽隐而不彰,但发挥着对于意义理解的先验奠基作用。框架本身历经了从超越性到内在性的转型,这种内在性的特征深深地渗透进现代人的理解内部,使“前理解”内在化,从而改变了诠释学的样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副教授的发言“‘新名学’再议”基于对“名家”、“名学”两概念的历史梳理和内涵区分,指出:随着1990年代中国古代逻辑学合法性以及2000年以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和深入,一种希望通过多元的方法、多维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来讨论中国古代思想中“名”的丰富内涵的“新名学”的研究开始蓬勃展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教授的发言“近现代中国哲学的三个佛学时刻——兼论如何在哲学研究中资取内学传统”指出,中国近现代哲学依次经历了吸收、融摄唯识、华严、天台思想的三个佛学时刻。这三个时刻的内在逻辑性,事实上就是中国古代佛学内在逻辑的重现。西方哲学缺乏与阿赖耶识相应的思考方式,从阿赖耶识缘起的角度有可能对西方哲学作出有意义的回应和转进。但是,在哲学与佛学之间作出对应也存在一些巨大的困难。第一,与概念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智直观和以修行证果为目的的止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第二,在佛学的描述里很难给科学与哲学留下充分的理解空间;第三,瑜伽现量是量论本身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也是从哲学的角度彻底消化因明和量论的一个重要剩余。无论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激活量论的古老传统,以回应和转化西方哲学,是一项极具挑战也非常有益的工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波副教授的发言“佛教式存有论是如何可能的?——以牟宗三对《大乘起信论》的判定为例”指出:牟宗三在重构佛教存有论的过程中,对《大乘起信论》及其包含的存有论问题有深入的反思和判定,以此凸显出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佛教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两天的会议犹如一场思想的盛宴,各位专家学者远道而来,相互切磋分享研究心得与成果,会议在圆满和谐的氛围中闭幕。

我们相信,本次会议对熊十力量论思想的发掘和重新整理、对中国哲学在进一步吸收、容摄印度佛学、西方哲学基础上的二十一世纪创新一定会有助益。我们还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