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吴震、郭晓东
书名:视域交汇中的经学与家礼学(全二册)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主要著作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朱子思想再读》《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未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文集》等。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秘书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春秋》三传学术通史”首席专家。曾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经学与宋明理学。代表作有《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等。
《视域交汇中的经学与家礼学》包括两部分:礼学与经学、东亚家礼学。第一部分包括包括吴震、叶国良等25位学者的文章。礼学与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话题,收录的论文不乏对古代礼仪的详细考证,但也有不少论文针对的是我们现实的所思所想所遭所遇。第二部分“东亚的‘家礼学’”共收录论文17篇,将理与礼的问题扩展到东亚诸国,以视域交汇的角度加以审视。来自韩国、日本、越南和中国的17位学者,集中探讨了《朱子家礼》及《家礼仪节》等“家礼书”在东亚的传播、发展和增损、变化,提供了从“家礼”看周边,再从周边看中国的有益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想来,颇感庆幸的是,在“新冠疫情”弥漫全球并由此阻断了国际学术界正常交流的大约半年之前的2019年6月,我们召开了一个“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办方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儒学院以及上海市儒学研究会,而与会者则有来自大陆、港台两岸三地以及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学者共70余位。在会议筹办之初,我们曾担心以“东亚”为视域,并同时涉及“经学”和“礼学”这两大学术领域,能否得到各方学者的支持?抑或是否是邀请方的一厢情愿而徒增被邀请者的困惑?结果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此次会议收获了多层意义上的成功。
概言之,成功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收获:其一,中国传统的知识形态是以各种经史典籍为载体的,对这些经典进行疏解和阐释乃是传统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在中国哲学“学科”领域将儒家经典纳人自身的研究范围,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经学研究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正当性,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推动中国哲学领域内的经学研究。其二,儒家经典之学涉及历史、制度、语言、哲学等各种文化思想领域,在现代“学科”的体制下,传统经学大有被分割成文史哲不同专属学术领城之势,如何让不同门类的人文研究视域得以互相交汇,共同推动中国人文学的学术交流,这是举办本次会议的另一学术企望。其三,以典籍为载体的儒家思想文化在历史上表明,它具有跨地域、跨文化因而也具有相应的跨时代的重要特质,本次会议主要聚集于《朱子家礼》在近世东亚的日本、韩国及越南等地域得以传延、流播乃至创造、转化等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家礼学”现象,与会学者不受自身国别的限制而对不同地域的“家礼学”展开了深入探讨,推进了跨文化的“家礼学”研究。
以上是我们对本次会议的几点收获的主观感受,至于其“客观效应”如何,则有待于大家对本论文集的批评指正。
最后,按照惯例,要说几句感谢的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对会议的召开以及论文集的出版提供了大量资助,哲学学院的中国哲学学科各位同仁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会议志愿者的各位博士生以及参与论文集整理的各位同学,也要表达谢意!当然,最应该致谢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诸位学者,由于你们的努力,为中文学界奉献了一份东亚地域经学与家礼学的学术新成果。
编者
2022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