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图书推介首页  图书资料  图书推介

吴震、郭晓东主编:《视域交汇中的经学与家礼学》

时间:2022-10-26

书本信息


图片


主编:吴震、郭晓东

书名:视域交汇中的经学与家礼学(全二册)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主编简介

图片


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主要著作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朱子思想再读》《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未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文集》等。


图片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秘书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春秋》三传学术通史”首席专家。曾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经学与宋明理学。代表作有《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等。



内容简介

《视域交汇中的经学与家礼学》包括两部分:礼学与经学东亚家礼学。第一部分包括包括吴震、叶国良等25位学者的文章。礼学与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话题,收录的论文不乏对古代礼仪的详细考证,但也有不少论文针对的是我们现实的所思所想所遭所遇。第二部分“东亚的‘家礼学’”共收录论文17篇,将理与礼的问题扩展到东亚诸国,以视域交汇的角度加以审视。来自韩国、日本、越南和中国的17位学者,集中探讨了《朱子家礼》及《家礼仪节》等“家礼书”在东亚的传播、发展和增损、变化,提供了从“家礼”看周边,再从周边看中国的有益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中文目录

礼学与经学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世界的重建 吴震(复旦大学)3

《仪礼》重要仪节中的几席位向 叶国良(山东大学)31

“礼崩乐坏”新论——兼论中国礼乐传统的连续性 杨华(武汉大学)57

从儒家的“违礼”到法家的“违法”:阐释《论语》“其父攘羊”的语言、礼制与历史意义

周启荣(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83

人神之际:古代中国五帝祭祀的变迁 汤勤福(上海师范大学)111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165

《礼记》中的生活规范与政治秩序 朱承(上海大学)193

禘、祫再考 陈徽(同济大学)229

亲亲、尊尊与周礼的精神基础——兼及其与儒家人道中人伦与仁义的关系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257

论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 曾亦(同济大学)287

郑玄论“圆丘”礼 陈壁生(清华大学)311

郑玄《中庸注》的注释特色 唐明贵(聊城大学)334

非礼之礼——论晋代反向为后中的妾母服制 黄铭(重庆大学)353

关于唐代明堂礼的一些问题 吴丽娱(首都师范大学)373

论宋代《周礼》学的学术价值 夏微(西南财经大学)413

南宋大礼卤簿制度及其实践 朱溢(复旦大学)430

朱子礼学思想发微——以篚和冪尊疏布巾为例 王志阳(武夷学院)450

理学的知识考古——以敖继公《仪礼集说》为中心 何俊(复旦大学)476

明清之际浙西地区的行礼团体及其论礼 何淑宜(台北大学)502

程瑶田礼学的心性学基础 吴飞(北京大学)527

论陈立对《春秋》“王鲁”说的发挥 郭晓东(复旦大学)553

清代礼学研究的复盛和礼书编撰的兴起 苏正道(西南财经大学)573

清人经典诠释的取向及特色——以“三礼”诠释为中心的考察 潘斌(西南财经大学)604

明清时期实践礼学的兴衰:一种基于版本数量的考察 徐到稳(中国社会科学院)631

“礼让”传统的发明——乾嘉汉学的礼义之维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646


东亚家礼学


从《仪礼》士丧礼看《书仪》和《家礼》——对宋代士庶丧礼的损益和革新 徐渊(同济大学)673

《茗洲吴氏家典》:明清徽州《家礼》实态探析 徐道彬(安徽大学)697

重寻“吾礼之柄”:丘濬《文公家礼仪节》的文本生成理路 姚永辉(杭州师范大学)730

汪绂《六礼或问》与清代朱子《家礼》学 王献松(安徽大学)760

佐藤一斋的《哀敬编》初探——日本阳明学与朱子学的交融 [日]吾妻重二(关西大学)782

近世日本丧葬礼仪的实践与转化 田世民(台湾大学)798

崎门派“家礼”实践与近世日本社会[日]松川雅信(日本学术振兴会)808

佐久间象山和《家礼》 韩淑婷(日本九州大学)828

朝鲜初期反映于国家典礼书中的家礼[韩]朴润美(延世大学)845

朝鲜朝后期变礼书的发展:以《礼疑类辑》为中心[韩]张东宇(延世大学)866

朝鲜后期庶孽宗法地位的弱化及其原因[韩]金镇佑(东国大学)905

朝鲜本《家礼》之形成及其特征[韩]郑现贞(延世大学)924

朝鲜中期对《家礼》的考证及补正:以《家礼辑览》为中心[韩]韩在燻(延世大学)940

朝鲜后期《四礼》的典型:以《四礼便览》为主[韩]金允贞(延世大学)955

朝鲜后期《家礼》的活用:《国朝丧礼补编》与《林园经济志》为中心[韩]李俸珪(仁荷大学)975

朝鲜后期代替《家礼》的新定式:以《四礼家式》为主[韩]全圣健(国立安东大学)1006

越南汉喃家礼书籍研究:版本与特征[越南]武越鹏(越南汉喃研究院)1016

后记 1041




后记

现在想来,颇感庆幸的是,在“新冠疫情”弥漫全球并由此阻断了国际学术界正常交流的大约半年之前的2019年6月,我们召开了一个“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办方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儒学院以及上海市儒学研究会,而与会者则有来自大陆、港台两岸三地以及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学者共70余位。在会议筹办之初,我们曾担心以“东亚”为视域,并同时涉及“经学”和“礼学”这两大学术领域,能否得到各方学者的支持?抑或是否是邀请方的一厢情愿而徒增被邀请者的困惑?结果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此次会议收获了多层意义上的成功。


概言之,成功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收获:其一,中国传统的知识形态是以各种经史典籍为载体的,对这些经典进行疏解和阐释乃是传统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在中国哲学“学科”领域将儒家经典纳人自身的研究范围,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经学研究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正当性,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推动中国哲学领域内的经学研究。其二,儒家经典之学涉及历史、制度、语言、哲学等各种文化思想领域,在现代“学科”的体制下,传统经学大有被分割成文史哲不同专属学术领城之势,如何让不同门类的人文研究视域得以互相交汇,共同推动中国人文学的学术交流,这是举办本次会议的另一学术企望。其三,以典籍为载体的儒家思想文化在历史上表明,它具有跨地域、跨文化因而也具有相应的跨时代的重要特质,本次会议主要聚集于《朱子家礼》在近世东亚的日本、韩国及越南等地域得以传延、流播乃至创造、转化等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家礼学”现象,与会学者不受自身国别的限制而对不同地域的“家礼学”展开了深入探讨,推进了跨文化的“家礼学”研究。


以上是我们对本次会议的几点收获的主观感受,至于其“客观效应”如何,则有待于大家对本论文集的批评指正。


最后,按照惯例,要说几句感谢的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对会议的召开以及论文集的出版提供了大量资助,哲学学院的中国哲学学科各位同仁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会议志愿者的各位博士生以及参与论文集整理的各位同学,也要表达谢意!当然,最应该致谢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诸位学者,由于你们的努力,为中文学界奉献了一份东亚地域经学与家礼学的学术新成果。


编者

2022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