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海市复旦中学哲学特色课程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孙斌老师的引领下,就“艺术与感觉”这个专题展开探讨。孙老师的讲课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能不能举一个在你看来是美的东西的例子?”。有人说,下课的铃声很美;有人说,窗外的风景很美;还有人掏出一张百元大钞并晃着说,百元大钞很美……听到这里,同学们看着这位同学手里的百元大钞哄堂大笑。孙老师进而问,究竟“美”重要,还是“看得见美”这件事情重要?并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接下来的讲解。
“美”重要?
“看得见美”重要?
孙老师问,大家是不是都看到了美的百元大钞?这似乎很难说,似乎很难达成一致。不过,大家是不是都看到了百元大钞?这下,大家可能会达成一致了。不过,问题是,当我们看到百元大钞或者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
看这个感觉是对所看的对象比如这里的百元大钞的复制吗?孙老师指出,在《看不见的视力(SIGHT UNSEEN)》这本书中,神经科学家认为,“视觉,远非只是把我们的眼睛对准这个世界并获得投射在内在屏幕上的意象。我们的脑必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简单地复制它。”大脑是用来理解的,而眼睛传给大脑的是加工过的意义,感觉不是复制物理信息,而是意义得到了制造和提供。
接着,孙老师讲解了“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出的”:
①感觉作为物理事件
②过去的意义叙事
③知觉世界而非转播(relay)世界
④世界是我的生态系统(ecology)
⑤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⑥大脑是一台处理意义的机器
对于以上的几点,老师列举了几个十分形象的例子。一个天生的盲人,他能用触觉非常敏锐地辨别出物体,突然有一天他复明了,但是他的大脑的视觉神经没有受过训练,也没有机会得到发展,所以他实际上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用视觉辨认出他之前用触觉辨认出的物体的。这也说明了经验不是简单地记住过去的一个事物,而是经历了有意义的事件,拥有了意义叙事,看到了意义世界。
随后,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对于天空,我们能看到万里无云的蓝色天空,而鸟看见的却是天空的电磁结构,变化着的导航图,它的目的是找到它的方向,而蓝色对它来说无意义。
接着,老师笑着问大家:“你们能看到老师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老师一笑,“其实仅仅靠眼睛你们看不到老师的,你们的视觉里融入了意义叙事,而这个意义是你们在一个现代教育制度的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固有认知。又比如,如果问你们我们现在在干嘛,你们肯定回答在上课。但是,如果是在遥远的亚马逊河流域,有一个原始部落的人,他肯定不会说我们这是在上课,而可能会说是这是一个巫师般的人在指手画脚,底下的人在虔诚地祷告,这是在举行一个巫术活动。”
最后,孙老师为同学们深入分析了意义的不同层面。第一,人的感觉的更为多层的意义使得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区别开来。第二,“恶紫之夺朱也”。第三,识字的人为何要去看那些图像?孙老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红色并不只是一种颜色,它有多重意义。比如,孔子曾说“恶紫之夺朱也”,朱是正色,紫是间色,它们之间存在纯和不纯、正和不正、主和次的区别。这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也有所体现,书中有一对姐妹,阿朱和阿紫,即使姐姐阿朱死了,妹妹阿紫也永远不能取代阿朱的地位。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日出,看到的是红日,太阳升起来了,而并不会说看到的是天体。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宏伟、壮丽的景象。在看日出这件事情中,我们以眼睛为引领的整个身体、全部感觉,乃至意识和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意义领会。而审美的感觉和意义就在其中。
艺术&感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复旦中学的同学们对感觉和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本习以为常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欣赏原来有如此多的奥秘等待同学们发现和挖掘,同学们都期待下节课能学到更多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