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代表赖澜心发言
“哲学不仅让我活得更明白,而且让我活得更坚定。”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14级本科班毕业生赖澜心,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我机会,让我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
回想起4年前在这里举办的2014级哲学学院新生入学典礼,我那时候的心情与现在是类似的。4年前父亲看着我录取通知书上的“哲学类专业”5个字,只觉得我这四年将要坠入玄学深渊,我安慰他说:“玄学可是正儿八经的一门学问呢!”4年后我即将毕业,且又定下了继续攻读哲学的目标。回想起我爸苦口婆心的劝阻:“你就不能实用主义一点,换个别的专业?”我回答说:“爸,实用主义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不仅是我们的亲戚朋友对哲学专业有误解,作为哲院学生,我们这四年里也有不少不解和疑问。刚才孙老师回答了同学提出的如何在生活中保有哲学的空间的问题,其实在演讲之前,我也特意在班上做了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四年里甚至直到现在有什么困惑,总结下来,有三个问题,接下来我也就这三个问题递交一份答卷给我亲爱的同学们,敬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一问自己是否入门
很多同学都跟我说,大一、大二时挑灯夜战背记的西哲、中哲、马哲史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印象深刻的倒是“奥卡姆的刮胡刀”和“刘老师名康德、字休谟”的幽默。笑过之余,总觉得自己怎么不务正业,好像什么也没学到,是不是四年下来根本没有入门?然而,无法背诵哲学家的思想就是没有收获吗?连海德格尔都承认,哲学不是工艺性和技术性的直接能够学到的知识,也不是科学的和职业性的那种可以直接运用的实用知识。它不是能够很快外化于行的技能,而是内化于心的思想能力和气质,当我们带着哲人的惊讶,不断地去看、去听、去经历、怀疑、希望和反思,我们就已经走在了哲学的路上。
二问哲学的“无用”之用
每当提起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哲学学生总是自认为最能为“无用”代言,内心里有不为功利目的求学的文人傲气,却也隐隐不安:“我该拿这‘无用’怎么办呢?”
海德格尔说,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拥有真正的威力,能与民族历史的本真历程发生最内在的共振协响。虽然尚在读本科的我们还不知如何奏响这协奏曲,却也走在了聆听这协响的路上:我的同学们关注社会民生和国家大计,积极投入乡村支教和社会调研中去,关注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实践足迹遍布云南宾川、宁夏西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地,我也深入甘肃和湖南的贫困县(镇),为精准扶贫建言献策。一路走来,我们不惧直面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也有心深入反思背后复杂的原因,在哲学的视域里思考国家改革、社会治理等问题。我们无法直接对接政策提供技术性指导,但哲学的无用之思一直流淌在历史长河的深处,注入我们哲学人的实践之中。
三问毕业之后哲学对我而言
意味着什么
这次毕业对于我们班攻读其他专业硕士学位和直接就业的同学来说,似乎宣布了与哲学学习的告别——他们大概不会以哲学为业。那么,哲学对于我们而言就仅仅是毕业证书上的一个学科吗?除了留下思想的锤炼以外,哲学从此以后与我再无瓜葛了吗?
我想起大一时问一个13级学长为什么要学哲学,他回答我说:“学哲学能让我活得更明白。”而今天,我想站在这里回复学长一句:“哲学不仅让我活得更明白,而且让我活得更坚定。”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哲学思考之中,我们的观点、立场甚至信仰都曾经崩塌,突然间发现自己如此独断、片面甚至不自洽。但在那之后,我们又能在与哲人对话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重新搭建更自洽的观点体系、更稳健的立场和更坚定的价值观,这大概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吧!因此,即便我以后不从事学术研究,不以哲学为业,哲学仍是我生活的强大支柱。
以上就是我代表本科毕业同学们所做的自问自答。最后,我想表达一句感谢,承蒙老师们的培养和同学们的照顾,我才能成长为今天的模样。感谢哲院,遇见你之前我只是长大,遇见你之后我才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