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生风采首页  学生园地  学生风采

六一特辑 | 人小鬼大:小朋友的“哲思妙想”

时间:2020-06-01

每天有一千零一种好奇心

小脑袋里装着奇妙的世界

常常在不经意中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

有的看似简单,却道出真实

有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发人深省

唯一能看透真相的

是外表看似小孩

但头脑过于常人的

小小哲学家!

王纬老师与儿子对话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三岁半)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

先有鸡!

鸡是怎么来的啊?

从蛋里出来的。

所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

先有蛋!

那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

先有蛋!

那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所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

先有鸡!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

先有鸡!

 we have a rigged  system(五岁半)

  

王大最喜欢和谁玩?

和爷爷。

为什么?

因为他会帮我做六面都是六的骰子!”

#the system is rigged folks

由幼儿园视力检查引起的讨论(六岁)

你右眼看到几个爸爸?

一个。

左眼呢?

还是一个。

加在一起看到几个爸爸?”

两个,哦不对,一个。

左眼看到的爸爸和右眼看到的爸爸一模一样吗?

不一样。

那么还是两个爸爸咯?

同一个爸爸,只是角度不一样啊。

道德审判(七岁)


睡前妈妈问王大,有哥哥对你弟弟来说是件开心的事,那有弟弟你开心吗。王大说,开心的部分只占26.7%,剩下的都是不开心的部分。妈妈问不开心的部分都是什么,王大说主要是弟弟会说假话,屁股上明明有臭臭非要说没有。不开心不是因为弟弟不仅傻笨还抢玩具抢好吃的,而是因为弟弟不道德,这个思维方式很熟悉。

大人视角(王纬老师)

抚养下一代是一件很有政治哲学意义的事情。一方面,你终于有一个完全受你掌控、你需要对他负责的人,行使对于他人的主权,你的感觉有点像神。另一方面,你会从小孩子的骄傲和失落、胡搅蛮缠和一厢情愿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的段子大多数的着眼点都是后者。

在我的笔下,我家老大是一个喜欢耍赖、受人冷落、但又傻乎乎充满期待的小男孩,类似王自健段子里的“建国。我们哲学研究者,因为专业的原因,常常会觉得自己是神或者是神的代言人,但是我们的处境和妄念,有时候和小朋友差不多,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次我参加昆廷·斯金纳组织的政治理论讨论班,有人提问,这个政治理论是否适用于儿童?斯金纳回答说:儿童对于任何政治理论来说都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想,大概政治理论在原则上就是非常困难的问题罢。

罗亚玲老师与儿子对话

豆同学从地铁站出来跟我说了一个他的发现:那些牌子上写的东西肯定都与牌子本身无关,因为要是与牌子本身有关,不如没有牌子。

我问怎样?

他说刚才看到一块写了小心碰头的牌子,它的意思是小心碰到别的东西而不是这块牌子,要是说小心碰到这块牌子,不挂这块牌子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孩子的抽象思维(罗亚玲老师)

作为妈妈,我见证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时提出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宇宙有多大?世界上为什么有蚂蚁?我们为什么要有语言?两个5岁的小孩相加是否等于一个10岁的小孩?……但我一直觉得,这与其说印证了“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的断言,不如说是提醒教育者要维护和培育儿童的好奇心。这些深刻的问题在孩子那里也是最为朴素的问题,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单纯的产物,他们大多数时候只是提出问题,还不具备真正的哲学思考能力。

这里讲述的这段对话,发生在我儿子8岁的时候,当时我们从地铁站出来要去附近办事,有些匆忙,他在我们搭乘扶梯的时候跟我说了这些话。你或许可以从语言哲学或符号学中去挖掘一些理论对此进行注释,但这段话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提醒我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不容低估的抽象思维能力。

王春明老师与女儿对话

哲学是大人学的吗?

对的。

小朋友不学?

不学。

太好了。

写给大人(王春明老师)

我女儿小王估计老早忘了上面的对话,同时应该也不会看这段评述(除了大人心中的那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孩,谁家小孩真会看、真要看呢?我是小孩我也不看),所以下面的文字其实主要写给自己(宣称写给所有的大人,有的大人要不高兴的)。

有两个相关的问题稍微谈谈,一是小孩与大人,二是哲学与小孩和大人。

先谈第一个。小孩对于大人各方面的自发依赖(至于这种自发性从何而来,那是另外的问题),很多大人都想过说过写过了,我唯一想要强调的,就是既然大人对此并非茫然无知,那在无论是否是心血来潮突然想要给小孩“灵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且要寻思下,自认为有理而传达给小孩的那些东西,多大程度上是由这个“位置所影响乃至决定的:对于小孩来说,你的“理所当然显而易见绝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和显而易见的,你当然真心为ta,想要平等地谈一谈,但就算ta真心接受和认可了你掏心窝子说出来的东西,这里面绝非与你的权威形象毫无关系,更不用说在你气急败坏、穷途末路时,如同耍出小孩子脾气一般,抛出一句真不听话!”——听谁的话?听你的?你的话真的是的吗?你确定那不是你小时候被骂不听话时,听来的话?小孩与大人的关系,很可能更多是小孩与小孩的关系,不过一个依旧要听话,且尚且只能听话,一个则开始有人能够听ta话,且习惯着让别人听话了(当然,ta是不是也要听别人话,这也是另外的问题)。

再谈第二个。只有大人在学哲学、做哲学(当然,也有大人情真意切地想要在小孩的所思所言中刨出一点“哲学,或者想要借由哲学,重新找到自己身体里的那个小孩,都挺好),小孩不用(小王说太好了)。而且,大人觉得自己学哲学、做哲学,是有个理由的,关于这个理由,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版本,有人觉得这是思的事业(没毛病),有人觉得这是人之为人的烫金logo(也没毛病),有人觉得这就是个专业和工种(更没毛病),但不管如何,有个理由是重要甚或必要的。大学里的《哲学导论》这样的课程,除了提供关于哲学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干嘛等问题的交代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其实就是提供这样一个理由,而且这不仅仅是给学生,也是给老师自己——说服的至高境界,是既说服别人也说服自己——,大家在一次次的课堂上,有点像入教仪式一样,言说-聆听着道(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道在言说自身让你聆听),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三个课时来个十六次,大体上就可以知道自己这个肉身能否承载这个道了。但小孩不用。小孩做事情往往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至少不是上述意义上的理由)。不肩负思的事业、不拔高自己的人性、不努力工作使得自己占有肩负思业和拔高人性的自由,小孩还是挺好一小孩,大人可能难说。

再次强调,以上文字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是和做了(相对而言)不少时间哲学且看来还是要继续做下去的“自己这个大人的一些交流。当然,也不会拒绝其他大人(以及小孩)一起交流。如果说一定要给小孩一些谆谆教导,那可能只有如下这条:不要成为你不想听ta话的那个不听话的大人。

徐波老师与儿子对话

幼儿数学游戏

爸爸,二加二等于几呢?

掰掰手指算算看吧。

(伸出两个二的手势)“1234,等于4

答对了。那六减一呢?

(伸出六的手势,把小拇指按下,只剩一个大拇指)

等于1

怎么才能多看一点动画片

爸爸,我要看动画片。

好的,去拿pad吧。

“abcd,爸爸我记得密码的。

好,那我们开始吧,只能看两集总共十分钟哦。

(一集快看完了)

爸爸这集不好看,我们换一集吧。

那只能再看一集哦。

好吧。。。

(……过了很久很久)

(看我产生了怀疑)

 “怎么这集那么长呢?

(发现他自己拉过进度条了)

  长得和房子一样高

(早上起床穿衣服)“爸爸,如果我好好吃饭睡觉,以后就会长得像房子一样高?”

(一边给他穿衣服,一边有些敷衍地回答着)

是是是,那到时候你要自己穿衣服哦。

那爸爸妈妈,如果你们好好吃饭睡觉,能长得和房子一样高吗?

不会啦,爸爸妈妈已经不是小朋友啦,我们已经不会长高,只会变老啦。

变老?奶奶和嘎嘎(外婆)那样吗?

“……是的,你看他们现在已经年纪大了,都抱不动你了,所以也没法长高啊。

关于哲学(徐波老师)

有趣的对话有很多,但和哲学有一点关系的,当下暂时想到这三个可以胡言乱语一下。这三个对话其实代表了三个不同维度的问题:

1、数学知识的先天性问题

2、自我意识的建立

3、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

第一个故事问题其实很明显,我们今天往往会以为1+1=2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我们会记不清楚当初是怎么获得这样一种知识或是认识的。但对于小朋友来说,至少在我观察到的这个阶段而言,1+1=2就和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样,他在一开始其实只是死记硬背,但慢慢地,他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数字。所以,至少在小孩的这个阶段,康德说数学是来自经验又独立于经验,数学判断都是综合判断这些话都是对的,7+5的确不掰指头是得不出12的,这不是自证的。哲学史上皮亚杰和艾耶尔对康德的反驳好像没有把小孩给考虑进去 :)

第二个故事体现的是小朋友在这个阶段已经会明确地说出他的要求,他喜欢的东西,并且和大人讨价还价,甚至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辗转实现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会想各种小伎俩,甚至撒谎(和成人的还有点不同)。有个育儿书里说撒谎是小孩自我意识的确立,联系佛教所讲的“我执,个人觉得是有道理的。

最后一个小故事其实已经有点探索到生老病死的问题,我对他的回答其实是用他更熟悉的场景模式敷衍过去了。小孩子很容易对照顾他的身边亲人有一个“差序格局(比如妈妈总是第一位,爸爸陪得多了地位才会靠前一点),但他对不同代际之间,以及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认识分别其实是慢慢建构起来的。而且,他对于长大这件事情的理解也暂时是线性的,成住坏空的道理可能需要他更大一点才能讲。

童心或好奇心或许这就是哲学的开始。

孩子们的疑惑不是硬挤出来的,

也未必是教出来的,而是天性使然,

正如柏拉图说:

惊讶,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小时候的你是否有同样的哲言哲语呢?

下面分享孙宁老师与孩子的一段对话,

孙宁老师与女儿对话

孙斐默:爸爸,世界上有没有世界上没有的颜色

孙宁:有的,这种颜色的名字就叫做“世界上没有的颜色

孙斐默:那这种颜色是怎么样的呢?

孙宁:你不能说它是怎么样的,只能说它不是怎么样的,比如说,它不是蓝色的、不是绿色的、也不是蓝绿色的。。。。

孙斐默:那哪种东西有这种颜色呢

孙宁:没有一种东西有这种颜色,因为它是世界中没有的颜色。

孙斐默:那你怎么说世界上有世界上没有的颜色呢?

孙宁:因为虽然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有这种颜色,但你的脑子能想出这种颜色来呀,你的脑子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吗?

孙斐默:你根本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孙宁: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答案。

孙斐默:那你这个样子还教什么哲学啊?!

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