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正理門論》直解
(再修訂本)
作者:郑伟宏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年月:2023年12月
作者简介
郑伟宏,1948年生于江西会昌,祖籍广东兴宁。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宗教学会名誉理事,历任复旦大学哲学系讲师、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和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逻辑史学会理事、上海逻辑学会副会长。在逻辑领域,主要从事佛教因明学术研究(出版专著十种)和形式逻辑通俗读物写作(代表作为《智者的思辨花园——趣味逻辑纵横谈》)。
目录
《復旦佛學研究叢書》序
序
再修訂前言
《因明正理門論》題解
上篇 《因明正理門論》研究
第一章 陳那因明的必讀書及研讀方法
第一節 《理門論》——陳那因明必讀書
一、《理門論》研究很不充分
二、《入論》的局限性
第二節 怎樣讀《理門論》
一、是當完整體系來讀,還是割裂成幾部分來讀
二、是我注《理門論》,還是《理門論》注我
第二章 《理門論》述要
第一節 序
第二節 能立、似能立和立具
一、能立與宗和似宗
二、因與似因
三、喻與似喻
四、能立、似能立唯悟他
五、立具: 現量與比量
第三節 能破與似能破
一、能破
二、似能破
三、十四過類與負處
第四節 總結
第三章 《理門論》的邏輯體系
第一節 討論立破之則限於共比量
一、共比量的總綱
二、爲什麼要共許極成
三、四不成因與“一切品類所有言詞”
四、二論之比較
五、自比量中的同、異品
第二節 同、異品定義與九句因和因三相
一、什麼是同品、異品
二、同、異品除宗與九句因和因三相
三、因後二相與同、異喻體
第三節 新因明之利與古因明之弊
一、二喻顯因與所立不相離性
二、無窮類比和全面類比使古因明無有功能
三、因明之新、古與十四過類
第四節 總結
第四章 陳那、法稱因明邏輯體系之比較
第一節 陳那、法稱因明在印度邏輯史中的地位
一、印度邏輯史無視陳那、法稱因明對演繹邏輯的貢獻
二、印度邏輯史講不清演繹邏輯的產生和發展脈絡
第二節 陳那因明的邏輯形式
一、同、異品的邏輯表達方式
二、九句因的命題形式
三、因三相的命題形式
四、三支作法的推理形式
第三節 法稱因明的邏輯形式
一、同、異品不除宗有法
二、因三相的命題形式
三、三支作法的推理形式
第四節 陳那因明自帶歸納説没有文獻依據
一、没有理論和實例依據
二、歸納説有“成異義過”或“同所成過”
第五節 法稱因明對陳那因明的重大發展
一、《正理滴論》濃縮了法稱因明思想
二、三類正因是創建邏輯新體系的基石
三、法稱因明取消了不共不定因
四、三種正因保證同、異喻體爲全稱命題
五、各自組織論式的同、異喻
下篇 《因明正理門論》直解
題 名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能立、似能立和立具
第一節 能立與宗和似宗
1. 能立與宗等
2. 似宗
第二節 因與似因
1. 因是宗法與四不成因
2. 同品、異品與九句因
3. 正因與相違因和不定因
第三節 喻與似喻
1. 同法喻與異法喻
2. 似喻
3. 二喻與因三相
4. 古因明的弊病
第四節 能立、似能立唯悟他
第五節 立具: 現量與比量
1. 現量與比量唯自悟
2. 現量
3. 似現量
4. 比量
第三章 能破與似能破
第一節 頌説能破與似能破
第二節 能破
第三節 似能破概述
1. 頌説同法相似等七類
2. 第一過——同法相似
3. 第二過——異法相似
4. 第三過——分别相似
5. 第四過——無異相似
6. 第五過——可得相似
7. 第六過——猶豫相似
8. 第七過——義准相似
9. 七過總評
10. 頌説至非至和無因相似
11. 第八過——至非至相似
12. 第九過——無因相似
13. 至非至、無因二過總評
14. 頌説無説相似、無生相似、所作相似
15. 第十過——無説相似
16. 第十一過——無生相似
17. 第十二過——所作相似
18. 三過總評
19. 第十三過——生過相似
20. 第十四過——常住相似
21. 十四過類與負處
第四章 總結
附録 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
因明正理門論本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能立、似能立和立具
第三章 能破與似能破
第四章 總結
義淨補譯理門論釋文
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原序
所引文獻全稱、簡稱對照表
參考文獻
再修訂前言
本書初版於1999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修訂本收入中華書局出版的“真如 • 因明學叢書”。本前言對2008年修訂本前言又做了一些補充。
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没有一本完整的《因明正理門論》全文可供查閱,深感不便。例如,要查找因三相規則,理應到“因與似因”部分去查找,哪知道它與初習者捉迷藏,竟躲在“似喻”部分。因此,本版特將分章節並標點過以及校訂過的《理門論》全文,置於本書後部,可爲傳習和研究者提供方便。
這個校訂本由湯銘鈞博士完成。它與我寫的《因明正理門論本題解》原本是爲佛光山新版大藏經撰寫,從未與讀者謀面。這次再修訂正好將《題解》置前,以填補本書空缺。
經過這十多年的繼續研習,在自己的各種論著中又有很多新意。把撒落的滿天星一一回籠,便使得這個修訂本煥然一新,别具光彩。特别是在完成有關玄奘因明思想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之後,我把最新的幾個重大發現加進去,使得本書更加熠熠放光。
在初版前言中,我説過:“本書是《佛家邏輯通論》的姊妹篇。分上、下兩篇,上篇是對《因明正理門論》的研究。下篇是關於《理門論》的通俗講解。當我殫精竭慮把陳那新因明的代表作《理門論》講解一過之後,想寫點更深刻的研究文字時,便發現自己對陳那新因明體系的理解,在拙著《佛家邏輯通論》中已經作了頗爲詳盡的闡發。經過對《理門論》的反復閱讀,反復研究,我自信對《理門論》邏輯體系的刻畫在系統性、完整性和明晰性方面都有了進步。”
二十多年過去,我隨後出版了《漢傳佛教因明研究》(199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因明大疏校釋、今譯、研究》(2002年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佛教邏輯研究》(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任主編)《正理之門》(本人從教45周年退休紀念文集)《因明大疏校釋》(修訂本)和《印度因明研究》(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本書修訂本作爲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玄奘因明典籍整理與研究》内容之一,吸取了前述著作和諸多論文的成果,面目一新。
本書修訂成果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吸收了湯銘鈞博士的幾個重要發現。這是漢傳因明史上關於《理門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利於解決百年來國内外因明領域的重大爭端。例如,陳那《集量論》之兩個藏譯本都將因的第二、三相中“别處”作爲一個獨立的狀語放在句首,以表明無論對“彼同品有”還是“彼無處無”的憶念,都發生在除宗以外“别處”的範圍内。[1]又如,《入論》同、異喻體打頭的那個“若”字,梵文中是舉例説明的意思,不能譯爲假言命題的聯結詞“如果”。同理,《理門論》中同、異喻體上兩個“諸”字也應取漢語中之一義,是“眾多”而非 “所有”。因此,同、異喻體並非毫無例外的全稱命題。
陈那(约440—约520)
梵名 Dignāga
上述連珠體的著作和一系列論文有一根紅線貫穿其間,那就是《佛家邏輯通論》與《〈因明正理門論〉直解》這兩本書的基本觀點。陳那新因明是論辯邏輯。懂得這一學科特點對認識陳那新因明意義重大。陳那新因明對古因明有重大發展,在印度佛教因明史上開闢了新天地。它爲印度佛教邏輯乃至印度邏輯有演繹論證打下了基礎,而真正成爲演繹論證邏輯體系的是後起的法稱因明。陳那因明與法稱因明是前後相續又在辯論術、邏輯和認識論三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因明體系。玄奘所傳漢傳因明是解讀印度陳那因明體系和邏輯體系的一把鑰匙。
我近四十年的因明學習和研究,除了在1985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邏輯室舉辦的“因明與邏輯史講習班”上寫的兩篇習作,和承擔中國邏輯學會主編的國家“六五”重點項目《中國邏輯史》中現代因明部分外,所有論著都圍繞同一個圓心,按照上述觀點展開。好似車輪戰法,不斷有新戰果。又好似剝筍錘釘,逐層深入。
感到欣慰的是,作爲連珠體的第二本,《〈因明正理門論〉直解》(以下簡稱《直解》)起到了承上啓下的樞紐作用。隨著研究的層層推進,我更堅信在《佛家邏輯通論》中所闡發的陳那新因明理論儘管與國内外流行的觀點大相徑庭,但是基本觀點正確,與國外以美國學者理查•海耶斯爲代表的最新成果殊途同歸。《直解》從因明體系和邏輯體系上對陳那三支作法的邏輯性質做出了充分的論證。《漢傳佛教因明研究》《因明大疏校注、今譯和研究》《佛教邏輯研究》和《印度佛教因明研究》又進一步論證,玄奘開創的漢傳因明忠實地譯傳了陳那新因明奠基作《理門論》中的因明思想。
這後幾本書的完成,使我更加看明白國外百年來眾多很有影響的著作對陳那新因明體系和邏輯體系的誤解,更講清楚了國内流行觀點所受到的重大影響。雖説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但是不能把法稱因明等同和代替陳那因明,不能用藏傳因明來詮釋和代替漢傳因明。
藏傳因明典籍豐富,舉世無雙,但是古代和現今的藏傳學者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藏地一直存在著梵本的《理門論》。這是著名因明家羅炤先生的重大發現。我們希望它早見天日。藏傳學者一度誤把天主的《入論》當作陳那的《理門論》。不能利用玄奘的《理門論》漢譯本,所以歷史上藏傳學者對陳那因明體系的研究似有先天不足之憾。
在初版前言中的寫作體會,至今還很適用。本《直解》寫作於20世紀即將告别之際,“回顧一下漢傳因明研究近百年的歷程,可以發現《理門論》研究還處於拓荒階段。由於《理門論》文字的晦澀艱深更甚於《因明入正理論》(簡稱《入論》《小論》),絕大多數研習者舍大而就小,避難而趨易。以《小論》作爲入門階梯,固然是一捷徑,但是遠遠不夠。治學須探源。不讀《理門論》,領悟陳那新因明真諦的把握性便不大。這是因爲《理門論》中有好幾段文字對理解其邏輯體系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然而絕大多數論著卻根本没有涉及。”
初版前言又説:“要搞清陳那因明的邏輯性質,不讀《理門論》不行,還應看到入虎穴也並非一定得虎子。就拿90年代出版的兩種《理門論》研究專著來説,或者不按其本來面目加以研究,而是將其體系加以根本性的改造,然後建立新的體系。這新的體系又包含了許多矛盾不能自圓其説;或者在因明與邏輯的比較研究方面有重大失誤。有此前車之鑒,我以爲研讀方法就顯得特别重要。於是我把《陳那因明的必讀書及研讀方法》作爲上篇的第一章。
“以本人通讀之艱辛,度他人深入之不易,我把《理門論述要》作爲第二章,或許對大多數初習者瞭解其全貌會有點幫助。
陈那《正理门论》
《藏要》本
“《理門論》重在立破,主要講證明和反駁,因此,全面地、原原本本地描述其邏輯體系應是研究的重點。
“該論通篇以共比量爲其討論的物件。一個正確的論式要求除了宗命題即論題之外,立、敵雙方對所有的概念和判斷都必須決定共許,否則便有過失。這是陳那因明體系的基本前提。衹有把同品、異品這兩個最重要的初始概念放在這一前提下來考察,才能理解陳那關於同、異品定義的正確性和内部一致性。可以説,明乎此,一切爭論都會迎刃而解。這就是我在第三章《〈理門論〉的邏輯體系》中爲什麼要首先講共比量問題的原因。
“在本章中我突出講解了陳那關於宗法(因概念)和‘同品有、非有等’必須共許極成的論述,説明同、異品除宗有法是題中應有之義,陳那體系内部没有矛盾。在《理門論》中,陳那關於同、異品除宗有法是一以貫之的,在九句因、因三相、喻依和喻體中都以此爲准則。
“在這一章裡我回答了陳那建立新因明意義之所在。陳那新因明克服了古因明無窮類比和兩事物所有屬性一一類比的弊病,雖然還没有達到演繹水准,仍有一步之差,但是對古因明來説,不失爲長足的進步,並非一定要達到演繹水准才有意義,才算進步。作爲研習者來説,大可不必爲陳那因明的類比性質而感到羞愧。
“上篇第四章是對陳那、法稱因明邏輯體系的比較。衹有搞清法稱因明才是真正的演繹邏輯,才能對法稱發展陳那新因明之功作出應有的評價。”
唐疏專門講解《理門論》的疏記僅存神泰《因明正理門論述記》(以下簡稱《述記》)半部,是主要的參考書。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以下簡稱《大疏》)中有不少解釋可資參考。文軌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以下簡稱《莊嚴疏》)則還有關於十四因過的大部分解釋,可謂唐人碩果僅存。
20世紀前半葉,呂澂、釋印滄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以下簡稱《證文》)發表在《内學》刊物上,“本論文句,悉參酌《集量》考正”,“廬面漸真,積疑渙解”,是重要的參考工具。
日本龍谷大學前校長武邑尚邦教授曾贈我日本瑛光寺僧寶雲著的《因明正理門論新疏》(以下簡稱《新疏》)影本,爲我解決了數處疑難。此書用漢語寫作,出版於1845年。此外,我的氣功朋友、一位旅居日本的英國人亞歷山大也爲我複印了另一本由寶雲述的《因明正理門論新疏聞記》,相信將來會有人讀懂它。
“筆墨官司,有比無好”。因明理論的爭鳴還没有形成氣候,希望多幾篇深入探究的文章,少一點隨人轉語、附會唱和之説。作爲獨家之言,我很希望拙著能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真理的燧石不是靠欣賞而是靠敲打才會放出光芒!
“不要人誇顏色好,衹留清氣滿乾坤”。
2021年3月6日修改
2022年8月10日改定
注释:
《再修訂前言》原载于郑伟宏著:《〈因明正理門論 〉直解》(再修訂本),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2月版,第1-5页。原文脚注统一改为尾注。感谢作者授权本号推送全文,图片系本号添加,如需学术引用,请以原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