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信息
《<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作者:吴 猛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发布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9787542676412
作者简介
吴猛,1975年10月生,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法国马克思主义,近期主要从事《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研究。出版著作《福柯话语理论探要》《历史的肉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代解读》,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是吴猛教授近年来在《资本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领域所做工作的一个汇集,包括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16篇文章。在本书中,这些文章在同一个逻辑线索下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线索就是:在《资本论》认识论研究中关注其意义论维度,并在对这一维度的深层内涵的探问中追溯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问题。作者试图以此方式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个在当代语境中彰显其独特思想意蕴和理论价值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有多篇在国内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围绕这些文章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学术讨论(比如关于“价值形式”和“形式分析”问题的讨论,以及关于《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将这些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术界,将有助于相关讨论的进一步展开和走向深入。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探讨的主题是”《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主要呈现对于《资本论》的意义论解读的基本理论成果。下编讨论的主题是“在意义认识论视野下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试图在意义论视野下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目录
导论 何谓《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
上编 《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
第一章 对《资本论》意义论维度的初步探索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资本论》对启蒙话语的解构:以“平等”为例
走向一种《资本论》的形式语法学
《资本论》中的“对象性”概念及其语义学意义
第二章 从意义认识论角度重新理解《资本论》
阿尔都塞《资本论》解读的困境及其意义论根源
重提这个问题:何谓《资本论》的“辩证方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认识论变革
反映论是《资本论》的认识论基础吗?
第三章 意义认识论视野下的形式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价值形式分析与平等问题
价值形式: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定位
重思《资本论》中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吗?——从形式分析的视角看
下编 在《资本论》意义认识论视野下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 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史”
“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的哲学基础
第五章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与认识论问题
费尔巴哈的空间原则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认识论问题:视野与局限
第六章 在意义论视野下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诸理论支点
杜威“经验”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比较
论马克思的“否定”概念
后记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文集,是笔者近年来在《资本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领域所做工作的一个汇集,包括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16篇文章。
这些文章被整理为六个主题,按照读者目前所看到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编排方式本身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按照一定的主题阅读,因而既没有按照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列文章,也没有刻意在每篇文章或各组文章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不过,这一编排方式却的确与笔者内心的一个愿望暗合,这个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为自己此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梳理,整理一下工作的头绪,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因此,读者所看到的这些文章的排列顺序,其实正体现了我对于自己前一阶段工作的内在理路的理解——尽管或许有些文章仅仅是在主题或研究对象上而非观点或内容上满足它所在的“位置”的要求。比如,这些文章中较早完成的《杜威“经验”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比较》和《“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两篇文章其实是在我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工作之前完成的工作,但我仍然根据主题将它们放在现在的位置,这并不代表我认为它们就内容本身而言真的符合本书的某种“内在逻辑”的要求,而只是表明在这个位置上应该或可以有这一主题的讨论(事实上,由于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这些文章一方面在观点上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在一些论证和材料上也会有交叠之处)。当然,这样的一种处理其实也表达了我心中的一个遗憾,即我目前只是以这种文集的方式,而尚未以自己曾期待的系统性著作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理路。
我对于将《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理解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性研究方案,虽自觉尚不能说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方案,却也并未因此而惴惴不安。这固然有自知“木已成舟”时的惰性起作用的缘故,不过更进一步的理由似乎还在于,这一方案在由一个初步的设想发展为一个我着力加以建构的理论框架的过程中,的确向我展现了其内在包含的丰富理论内容。我在《资本论》认识论研究中关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论内涵,并以对这一维度的探寻为基础,进一步追问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意义论维度,而我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将《资本论》认识论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理解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我试图以此方式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个在当代语境中彰显其独特思想意蕴和理论价值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本书收录的这些文章表明,我关于这一理论框架的建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我的这些带有试验性质的工作,大多是在参与学界讨论的过程中完成的。衷心感谢各位批评我和鼓励我的师友,这些批评和鼓励都将成为我继续思考的动力。
本书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本论》中的认识论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重建”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青班专项)“《资本论》方法论新探”的成果。本书的出版受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资助,上海三联书店黄韬总编辑和徐建新编辑给与了热情的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吴 猛
2021年10月于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