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主 编:王凤才
学术顾问:A.霍耐特、J.比岱、N.弗雷泽
已出版丛书
1. 陈良斌:《承认哲学的历史逻辑——黑格尔、马克思与当代左翼政治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责编:崔继新,字数:300千字。
2. 贺羡:《一元三维正义论——南希·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责编:崔继新,315千字。
3. 黄璇:《马尔库塞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责编:刘海静,字数:252千字。
4. 赵长伟:《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责任编辑:崔继新,字数:275千字。
5. 刘利霞:《审美、交往、现代性——维尔默审美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责编:崔继新,246千字。
6. 孙秀丽:《差异、包容与责任——艾利斯·扬的正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责编:崔继新,字数:305千字。
7. 王凤才:《从社会哲学到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责编:崔继新,字数:515千字。
8. 王凤才:《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责编:崔继新,字数:534千字。
王凤才
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德国哲学与广义的实践哲学。代表性著作包括:《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蔑视与反抗——霍耐特承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承认·正义·伦理——实践哲学语境中的霍耐特政治伦理学》《重新发现马克思——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法兰克福学派因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而得名,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但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而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法兰克福学派并非铁板一块、批判理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存在着众多差异、矛盾甚至对立。在数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批判理论三期发展”,这意味着:古典理性主义→感性浪漫主义→理性现实主义;激进乐观主义→激进悲观主义→保守乐观主义;文化主体哲学→语言交往哲学→政治伦理学;老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作为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后批判理论”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主编一套开放性的批判理论研究丛书,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不过,这个想法的真正实施则始于2013年。这年11月,在由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承办的“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马克思主义——纪念阿多尔诺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上,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人民出版社邓仁娥编审的支持。因而,在此首先应感谢邓仁娥老师,没有她的大力支持,这套丛书也许就诞生不了,至少有可能不是诞生在人民出版社。也应感谢人民出版社崔继新老师,他是这套丛书的后续支持者。另外,应感谢三位著名哲学家,即德国法兰克福大学A.霍耐特教授(Axel Honneth)、法国巴黎第十大学J.比岱教授(Jacques Bidet)、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弗雷泽教授(Nancy Fraser),他们答应我任这套丛书的“国际学术顾问”,为这套丛书增色不少。当然,还应感谢这套丛书的每一位作者(包括未来可能的作者),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上述所有努力都是“纸上谈兵”。
作为霍耐特的弟子和朋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长期的追随者、传播者、研究者、阐发者,打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批判理论研究平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批判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发展。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推进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承认哲学的历史逻辑——黑格尔、马克思与当代左翼政治思潮》
作者:陈良斌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5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300千字
承认,拥有悠久的思想史传统。自20 世纪 90 年代已降,查尔斯·泰勒、阿克塞尔·霍耐特、南希·弗雷泽等人共同发起“承认政治”的议题,承认已构成了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最新转向。本书通过思想史的系统梳理,致力于辨识和挖掘解放政治视域下黑格尔、马克思与当代左翼政治思潮内蕴的承认哲学,旨在历史地把握承认哲学如何围绕着解放政治的构图所形成的思想生长逻辑,进而追问承认问题在当代西方再度兴起的本质和原因,同时反观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自身,发掘承认问题在中国语境中的现实生长点,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元三维正义论——南希·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研究》
作者:贺羡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5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315千字
本选题立足于原著,对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英美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南希·弗雷泽的“一元三维”正义理论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并将其放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考察她与哈贝马斯、霍耐特、艾里斯·扬、查尔斯·泰勒的论争、与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观点异同,阐释她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脉络。弗雷泽的正义理论旨在指导当前的社会进步运动,整合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解放因素来推动社会变革。它是一种具有多元视角的理论,结合了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等思潮,这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为分析政治和道德困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也极大地推动了批判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正义理论的发展。作者指出,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即从“再分配”和“承认”的二元正义观到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的三维正义观,这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正义诉求,参与平等原则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它可以作为当代正义理论和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
《马尔库塞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黄璇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6月
责编:刘海静
字数:252千字
该著作通过解读马尔库塞1928-1932年的主要文献,以“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视角、围绕“历史性”、“具体”、“激进运动”、“劳动”四个核心概念,对马尔库塞哲学前提、思维方法、理论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海德格尔哲学在马尔库塞早期哲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及具体体现。著作指出,在在马尔库塞早期哲学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其中明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论目标,暗线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哲学思考方式始终隐含在他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思考中。这两条线索之间的紧张关系从革命动因、革命主体、革命形式、革命目标四个方面分别体现为:生存困境和本质贬损、阶级和个体、阶级斗争和自我决断、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四组关系。这些关系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彻底异化的社会里,人如何通达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问题。由于学术认同和现实境遇的双重因素,这种张力不但在马尔库塞早期中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始终贯穿在后来马尔库塞关于黑格尔、弗洛伊德的诠释和晚期的哲学思考过程中,成为马尔库塞一生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
作者:赵长伟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275千字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基于洛文塔尔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美国国内外媒体咨询和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重构了洛文塔尔传播哲学的生成语境。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认为,记忆、传播、哲学是互相等同的概念,它们指向的都是人类交流共享的一种全新意识和真正体验。作者通过界定洛文塔尔关于资产阶级文化概念的内涵考察他以资产阶级经典文化概念为中心构建现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开传播的人文主义研究维度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本书的焦点之一是试图阐述洛文塔尔如何看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尤其是重点分析它如何将后现代性视为一种伪哲学倾向,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工具性相对主义”从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义、非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传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论动力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传播哲学视角分别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和文化的自主性出发建构洛文塔尔包括权威主义文化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文化民主化和个体自由的文学社会学等思想在内批判的传播哲学的基本框架。作者还在文化多元化与国际传播的视阈中分析了洛文塔尔对传播哲学的定位、贡献和局限。这本书对促进国内文化研究和传播哲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审美、交往、现代性——维尔默审美理论研究》
作者:刘利霞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1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246千字
审美问题一直是社会批判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的位置经历了“核心-边缘化-重回中心”这样一个过程。维尔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与第二代批判理论家之间的过渡人物,其审美理论颇具特色,是在哈贝马斯之后重建批判理论的审美维度的重要尝试,试图将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审美资源与交往理论结合起来,一方面用交往理论重构审美,另一方面通过审美反思交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批判理论的更新。本书试图系统阐述和探讨维尔默的审美理论,把握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动态。
《差异、包容与责任——艾利斯·扬的正义理论研究》
作者:孙秀丽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1年
责编:崔继新
字数:305千字
正义是政治哲学研究的主题,它与人们的良善生活相关,是人们评判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制度合法性的重要规范。作为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新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艾利斯·扬挑战了当代欧美语境中主流的分配正义理论,致力于探讨一种批判的正义理论。她继承了批判理论追求人类解放的传统旨趣,关注现代社会的各种非正义形式,为减少压迫、提升自由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解释的和规范的基础。对差异政治、包容性民主以及社会联带责任模式的分析,构成了艾利斯·扬正义思想的理论主体。通过剖析艾利斯·扬正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解放旨趣,本书力图在批判理论的视域下探究正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扩展正义问题的规范内涵,为丰富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和当代政治哲学前沿研究提供一种有益尝试。
《从社会哲学到批判理论》
作者:王凤才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3年11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515千字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之最终研究成果之一, 也是项目负责人三十多年来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总结、凝练、提升;作为一项具有“批判理论问题史性质”的全方位、跨学科、整体性、系统性、多维度研究,“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凝结着作者三十多年来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深度思考,“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是作者长期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作出的基本判断。这不仅确立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新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创性观点,而且试图构建“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以促进批判理论的中国化。
《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
作者:王凤才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3年10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534千字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之最终研究成果之二, 也是项目负责人三十多年来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总结、凝练、提升;作为一项具有“批判理论问题史性质”的全方位、跨学科、整体性、系统性、多维度研究,“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凝结着作者三十多年来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深度思考,“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是作者长期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作出的基本判断。这不仅确立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新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创性观点,而且试图构建“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以促进批判理论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