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术TOP首页  学术TOP

新书速递 | 王凤才主编《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时间:2024-03-20

《批判理论研究丛书》


主    编:王凤才

学术顾问:A.霍耐特、J.比岱、N.弗雷泽


已出版丛书

1.  陈良斌:《承认哲学的历史逻辑——黑格尔、马克思与当代左翼政治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责编:崔继新,字数:300千字。

2.  贺羡:《一元三维正义论——南希·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责编:崔继新,315千字。

3.  黄璇:《马尔库塞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责编:刘海静,字数:252千字。

4.  赵长伟:《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责任编辑:崔继新,字数:275千字。

5.  刘利霞:《审美、交往、现代性——维尔默审美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责编:崔继新,246千字。

6. 孙秀丽:《差异、包容与责任——艾利斯·扬的正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责编:崔继新,字数:305千字。

7. 王凤才:《从社会哲学到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责编:崔继新,字数:515千字。

8. 王凤才:《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责编:崔继新,字数:534千字。



主编简介

图片

王凤才

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德国哲学与广义的实践哲学。代表性著作包括:《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蔑视与反抗——霍耐特承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承认·正义·伦理——实践哲学语境中的霍耐特政治伦理学》《重新发现马克思——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代总序节选

法兰克福学派因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而得名,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但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而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法兰克福学派并非铁板一块、批判理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存在着众多差异、矛盾甚至对立。在数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批判理论三期发展”,这意味着:古典理性主义→感性浪漫主义→理性现实主义;激进乐观主义→激进悲观主义→保守乐观主义;文化主体哲学→语言交往哲学→政治伦理学;老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作为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后批判理论”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主编一套开放性的批判理论研究丛书,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不过,这个想法的真正实施则始于2013年。这年11月,在由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承办的“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马克思主义——纪念阿多尔诺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上,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人民出版社邓仁娥编审的支持。因而,在此首先应感谢邓仁娥老师,没有她的大力支持,这套丛书也许就诞生不了,至少有可能不是诞生在人民出版社。也应感谢人民出版社崔继新老师,他是这套丛书的后续支持者。另外,应感谢三位著名哲学家,即德国法兰克福大学A.霍耐特教授(Axel Honneth)、法国巴黎第十大学J.比岱教授(Jacques Bidet)、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弗雷泽教授(Nancy Fraser),他们答应我任这套丛书的“国际学术顾问”,为这套丛书增色不少。当然,还应感谢这套丛书的每一位作者(包括未来可能的作者),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上述所有努力都是“纸上谈兵”。


作为霍耐特的弟子和朋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长期的追随者、传播者、研究者、阐发者,打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批判理论研究平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批判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发展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推进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图片


《承认哲学的历史逻辑——黑格尔、马克思与当代左翼政治思潮》

作者:陈良斌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5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300千字



内容简介

承认,拥有悠久的思想史传统。自20 世纪 90 年代已降,查尔斯·泰勒、阿克塞尔·霍耐特、南希·弗雷泽等人共同发起“承认政治”的议题,承认已构成了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最新转向。本书通过思想史的系统梳理,致力于辨识和挖掘解放政治视域下黑格尔、马克思与当代左翼政治思潮内蕴的承认哲学,旨在历史地把握承认哲学如何围绕着解放政治的构图所形成的思想生长逻辑,进而追问承认问题在当代西方再度兴起的本质和原因,同时反观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自身,发掘承认问题在中国语境中的现实生长点,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 黑格尔的承认哲学体系:承认问题的开启

第一节 黑格尔承认哲学的原初语境

一、启蒙规划与黑格尔的承认哲学

二、启蒙现代性的诊断与解放愿景的探索

三、黑格尔承认哲学的保守性

第二节 黑格尔耶拿早期的承认哲学

一、承认范畴的提出

二、爱、家庭与承认

三、占有、劳动与异化

四、契约、斗争与承认

第三节 黑格尔承认哲学的变迁

一、自由、权利与承认

二、承认辩证法与奴隶的解放

三、从爱的调和走向伦理国家的和解

第二章 马克思的承认哲学视阈:承认问题的重构

第一节 马克思承认哲学的孕育生长

一、解放政治的规划与承认问题的提出

二、革命还是承认:解放政治的双重叙事

三、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与承认辩证法的扬弃

第二节 马克思承认哲学的思想谱系

一、劳动、信贷关系与异化

二、个体承认与共同体价值的融合

三、拜物教批判与自由王国的探索

第三节 马克思承认哲学的基本范畴

一、劳动:承认哲学的中介与载体

二、社会关系:承认哲学的视界与构图

三、资本:承认哲学的批判主题与改造对象

四、联合体:承认哲学的走向与旨归

第三章 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承认叙事:承认问题的褪隐与复兴

第一节 革命哲学的重构与承认哲学的中断

一、后马克思时代的历史拐点

二、解放政治的彰显与启蒙的祛魅

三、革命伦理与审美救赎

第二节 从革命政治到认同政治

一、交往视界的建构与承认问题的迂回

二、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三、告别革命与走向认同政治

第三节 承认问题的复兴与霍耐特承认政治的建构

一、黑格尔承认哲学的回归与马克思承认哲学的批判

二、承认的三元模式与社会冲突的道德诠释

三、多元正义与“后传统共同体”的建构

第四章 西方左翼承认哲学的“再激进化”:承认问题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后革命氛围”下的承认哲学

一、西方社会的变迁与“后革命”语境的提出

二、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与霍耐特的理论定位

三、承认哲学的论争与针对霍耐特的质疑

第二节 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再激进化”

一、承认还是再分配

二、承认架构的多元修正

三、激进民主的悖谬

第三节 回到马克思与西方左翼承认哲学的批判

一、西方左翼政治思潮再激进化的审视

二、承认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的当代价值

三、回到马克思与解放政治的当代走向

第五章 中国语境下承认哲学的历史实践:承认问题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承认哲学的全球化背景与中国语境的提出

一、苏联革命哲学的境遇与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全球化浪潮与“后社会主义的“十字路口”

三、西方语境与中国语境的重叠及其差异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下承认哲学的历史探求

一、统一战线的创造

二、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实践

三、革命哲学的歧路与反思

第三节 中国语境下承认哲学的当代回应

一、承认哲学的当代定位与改革开放的战略

二、承认的深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承认哲学与“中国梦”构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片


《一元三维正义论——南希·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研究》

作者:贺羡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5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315千字



内容简介

本选题立足于原著,对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英美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南希·弗雷泽的“一元三维”正义理论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并将其放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考察她与哈贝马斯、霍耐特、艾里斯·扬、查尔斯·泰勒的论争、与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观点异同,阐释她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脉络。弗雷泽的正义理论旨在指导当前的社会进步运动,整合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解放因素来推动社会变革。它是一种具有多元视角的理论,结合了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等思潮,这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为分析政治和道德困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也极大地推动了批判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正义理论的发展。作者指出,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即从“再分配”和“承认”的二元正义观到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的三维正义观,这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正义诉求,参与平等原则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它可以作为当代正义理论和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的建构因素

二、民族国家与后民族国家

三、跨国公共领域的基本构想

第二节 查尔斯·泰勒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认同、身份与承认

二、美好生活与本真性

三、平等尊重政治与差异政治

第三节 艾里斯·扬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正义的方法论

二、压迫的五种形式

三、差异与承认的悖论

第二章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架构

第一节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雏形

一、弗雷泽的二元正义观

二、代表权正义的建构

第二节 弗雷泽正义框架的完善

一、三维正义范式

二、参与平等原则

第三章 再分配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经济维度

第一节 再分配政策的流变

第二节 再分配正义的规范取向

一、平等主义分配取向

二、权利本位取向

三、需要原则与需要诠释政治

第四章 承认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 弗雷泽与霍耐特关于承认问题的论争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二、弗雷泽与霍耐特的规范分歧

第二节 再分配与承认的关系

一、作为民间范式的再分配与承认

二、作为哲学术语的再分配与承认

三、再分配与承认在政治上的整合

第五章 代表权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政治维度

第一节 错误架构:对元政治批判的反思

一、弗雷泽对非常规正义理论的构建

二、普通政治与架构政治的反思性

第二节 政治架构原则:作为实质规范批判的识别

一、三种现有的政治架构原则

二、弗雷泽的所有从属者原则

第六章 参与式民主正义构想

第一节 弗雷泽的参与式民主正义理论

一、正义与民主的关系

二、“反思能力”与“庶人反公共领域”

第二节 实现参与平等的其他理论路径

一、参与民主理论

二、阿伦特的协商系统

三、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

四、艾里斯·扬的深层民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片


《马尔库塞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黄璇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6月

责编:刘海静

字数:252千字



内容简介

该著作通过解读马尔库塞1928-1932年的主要文献,以“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视角、围绕“历史性”、“具体”、“激进运动”、“劳动”四个核心概念,对马尔库塞哲学前提、思维方法、理论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海德格尔哲学在马尔库塞早期哲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及具体体现。著作指出,在在马尔库塞早期哲学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其中明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论目标,暗线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哲学思考方式始终隐含在他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思考中。这两条线索之间的紧张关系从革命动因、革命主体、革命形式、革命目标四个方面分别体现为:生存困境和本质贬损、阶级和个体、阶级斗争和自我决断、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四组关系。这些关系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彻底异化的社会里,人如何通达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问题。由于学术认同和现实境遇的双重因素,这种张力不但在马尔库塞早期中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始终贯穿在后来马尔库塞关于黑格尔、弗洛伊德的诠释和晚期的哲学思考过程中,成为马尔库塞一生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  20世纪初期的认识论危机及其实质

一、认识论危机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三、认识论危机的实质

第二章  思想渊源和海德格尔的出场

一、作为理论坐标的马克思主义

二、卢森堡的激进哲学观

三、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四、海德格尔的出场

第三章  现象学的研究方式

一、胡塞尔: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和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

二、海德格尔:作为研究方式的“现象学的解释学”

三、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分析

第四章  辩证法的批判立场

一、辩证法与现象学

二、辩证法与否定

三、辩证法与历史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贡献

一、“历史性”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马尔库塞的“历史性”

三、海德格尔的“历史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互补

第六章  “具体的哲学”及其实现

一、“具体”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具体的哲学”

三、“具体的哲学”如何可能

第七章 社会解放和人的本质实现

一、激进运动与社会解放

二、劳动与人的本质实现

第八章 马尔库塞早期哲学内在张力

一、思想来源的紧张:现实性、革命性和抽象性、悲观性博弈

二、从革命到解放:历史唯物主义和基础本体论的博弈

三、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片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

作者:赵长伟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275千字



内容简介

《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基于洛文塔尔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美国国内外媒体咨询和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重构了洛文塔尔传播哲学的生成语境。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认为,记忆、传播、哲学是互相等同的概念,它们指向的都是人类交流共享的一种全新意识和真正体验。作者通过界定洛文塔尔关于资产阶级文化概念的内涵考察他以资产阶级经典文化概念为中心构建现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开传播的人文主义研究维度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本书的焦点之一是试图阐述洛文塔尔如何看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尤其是重点分析它如何将后现代性视为一种伪哲学倾向,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工具性相对主义”从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义、非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传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论动力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传播哲学视角分别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和文化的自主性出发建构洛文塔尔包括权威主义文化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文化民主化和个体自由的文学社会学等思想在内批判的传播哲学的基本框架。作者还在文化多元化与国际传播的视阈中分析了洛文塔尔对传播哲学的定位、贡献和局限。这本书对促进国内文化研究和传播哲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 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形成

一、犹太文化传统

二、批判理论传统

三、国际传播研究

四、解释学影响

第二章 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洛文塔尔权威主义文化批判

一、权威主义心理分析

二、反犹主义文化批判

第三章 文化的商品属性:洛文塔尔大众文化传播批判

一、文化的二元论

二、通俗文化的双重特征

第四章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洛文塔尔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传播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传播

二、洛文塔尔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 文化的自主性:洛文塔尔论自主性艺术及其传播

一、艺术传播与个体社会化

二、自主性艺术与传播技巧

结语:跨文化传播:超越文化传播研究如何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


《审美、交往、现代性——维尔默审美理论研究》

作者:刘利霞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1年12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246千字



内容简介

审美问题一直是社会批判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的位置经历了“核心-边缘化-重回中心”这样一个过程。维尔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与第二代批判理论家之间的过渡人物,其审美理论颇具特色,是在哈贝马斯之后重建批判理论的审美维度的重要尝试,试图将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审美资源与交往理论结合起来,一方面用交往理论重构审美,另一方面通过审美反思交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批判理论的更新。本书试图系统阐述和探讨维尔默的审美理论,把握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动态。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言

第一章 维尔默审美理论的背景

第一节 审美在批判理论中的位置

第二节 交往范式中的审美

第三节 理论准备之一:对理性的语言学批判

第四节 理论准备之二:可错论的真理观

第二章 阿多尔诺美学重构之一:艺术真理

第一节 本真的艺术:对塞壬之死的解读

第二节 艺术真理的两个维度:自律和功能

第三节 和解哲学视角中的艺术真理

第四节 真理1与真理2

第五节 对艺术真理的交往理论重构

第三章 阿多尔诺美学重构之二:崇高经验

第一节 阿多尔诺:崇高进入艺术

第二节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的崇高

第三节 崇高作为一种施为性存在

第四节 通过崇高反思交往:崇高的新位置与新内涵

第四章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审美理论

第一节 在交往视角中界定后现代美学

第二节 重释五种后现代美学

第三节 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互补

第五章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美学

第一节 为何是建筑?

第二节 现代建筑理论与建筑的可交流性

第三节 后现代建筑理论与建筑的可交流性

第四节 人性的建筑:在交往中澄清建筑目的

结语:重构批判理论的审美维度

参考文献



图片


《差异、包容与责任——艾利斯·扬的正义理论研究》

作者:孙秀丽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1年

责编:崔继新

字数:305千字



内容简介

正义是政治哲学研究的主题,它与人们的良善生活相关,是人们评判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制度合法性的重要规范。作为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新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艾利斯·扬挑战了当代欧美语境中主流的分配正义理论,致力于探讨一种批判的正义理论。她继承了批判理论追求人类解放的传统旨趣,关注现代社会的各种非正义形式,为减少压迫、提升自由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解释的和规范的基础。对差异政治、包容性民主以及社会联带责任模式的分析,构成了艾利斯·扬正义思想的理论主体。通过剖析艾利斯·扬正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解放旨趣,本书力图在批判理论的视域下探究正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扩展正义问题的规范内涵,为丰富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和当代政治哲学前沿研究提供一种有益尝试。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  结构化非正义:正义理论的基本诊断

第一节  艾利斯·扬对传统正义理论的批判

一、正义的分配范式

二、分配正义的弊端

第二节  压迫和分配的多元正义

一、压迫的五种形式

二、社会结构与多元正义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群体差异

一、正义的研究方法

二、新社会运动与多元群体差异

第二章  差异政治:正义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差异性的社会关系

一、正义与关怀之争

二、艾利斯·扬对公平理想的批判

第二节  作为替代性思考的交往伦理学

一、哈贝马斯的普遍主义伦理困境

二、本哈比的对称性互惠

三、艾利斯·扬的非对称性互惠

第三节  差异政治的规范内涵

一、平等尊严政治与差异政治

二、作为政治沟通资源的社会差异

第三章  包容性民主:正义理论的核心

第一节  差异的承认

一、正义与民主的关系

二、交往民主的核心范畴

第二节  协商民主新范式

一、协商民主的批判与继承

二、聚合民主与包容性民主

三、公共领域的民主化

四、隐私权的民主化

第三节  包容的政治交往形式及其实现

一、政治交往的三种形式

二、差异公民身份

第四章  政治责任与全球正义构想

第一节  艾利斯·扬对阿伦特责任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一、阿伦特的责任观

二、民族责任与共享责任

第二节  社会联带的责任模式

一、传统的责任模式

二、社会联带责任

三、个体判断与责任践行

第三节  全球正义与政治责任

一、正义的范围

二、全球责任正义构想

第五章  艾利斯·扬的多元正义理论:对话与批评

第一节  艾利斯·扬与当代思想家的对话

一、再分配与承认之争

二、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身份

第二节  艾利斯·扬正义理论的思想贡献及其局限

一、超越传统正义范式

二、差异政治的困境

三、批判的女性主义视阈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


《从社会哲学到批判理论》

作者:王凤才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3年11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515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之最终研究成果之一, 也是项目负责人三十多年来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总结、凝练、提升;作为一项具有“批判理论问题史性质”的全方位、跨学科、整体性、系统性、多维度研究,“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凝结着作者三十多年来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深度思考,“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是作者长期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作出的基本判断。这不仅确立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新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创性观点,而且试图构建“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以促进批判理论的中国化。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  论

第一章  社会哲学与社会病理学

第一节  一般哲学、社会研究与社会哲学

第二节  从古典政治学到现代社会哲学

第三节  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

第二章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第一节  批判—理论—批判理论

第二节  从传统理论到批判理论

第三节  理性哲学与批判理论

第三章  批判理论与犹太文化

第一节  批判理论家的犹太思想

第二节  犹太教/犹太文化对批判理论家的影响

第三节  批判理论家的犹太身份认同问题

第四章  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第一节  从肯定的文化到文化工业

第二节  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

第三节  大众文化批判与当代文化研究

第五章  辩证意象与救赎批评

第一节  辩证意象与文化批判

第二节  救赎与救赎批评

第三节  技术复制艺术与誊写美学

第六章  大众传媒与艺术自主

第一节  公共意见与大众传媒

第二节  艺术自主与审美体验

第七章  艺术崇高与审美乌托邦

第一节  艺术与审美体验

第二节  艺术与崇高

第三节  艺术与审美乌托邦

第八章  启蒙理性与启蒙辩证法

第一节  启蒙理性批判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与《理性之蚀》的关系

第三节  后阿多尔诺视阈中的“启蒙辩证法”

第九章  肯定辩证法与否定辩证法

第一节  《否定辩证法》的逻辑理路

第二节  后阿多尔诺视阈中的“否定辩证法”

第三节  国际视野中的“否定辩证法”

第十章  批判的文明论与重建的文明论

第一节  从乐观主义文明论到悲观主义文明论

第二节  从批判的文明论到重建的文明论

第三节  从压抑性文明论到非压抑性文明论

第四节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片


《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

作者:王凤才

北京: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3年10月

责编:崔继新

字数:534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之最终研究成果之二, 也是项目负责人三十多年来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总结、凝练、提升;作为一项具有“批判理论问题史性质”的全方位、跨学科、整体性、系统性、多维度研究,“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凝结着作者三十多年来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深度思考,“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是作者长期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作出的基本判断。这不仅确立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新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创性观点,而且试图构建“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以促进批判理论的中国化。



目 录

图片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科技意识形态论发生学探究

第二节  科技意识形态论逻辑学构建

第三节  科技意识形态论价值学评判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政治科学化

第二章  合法性危机与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一节  现代国家中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后期资本主义危机趋向

第三节  系统不断复杂化与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三章  交往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

第一节 《交往行为理论》的逻辑进路

第二节  交往行为与交往合理性

第三节  社会合理化与文化合理化

第四节  从交往合理性到公共合理性

第四章  话语伦理与法律话语

第一节  交往伦理学或话语伦理学

第二节  话语伦理学的内在批判

第三节  协商政治与法律话语

第五章  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

第一节  从个体自由到共同体自由

第二节  话语合理性与自由民主原则

第三节  自由民主与共同善

第六章  社会正义与辩护正义

第一节  规范的社会正义论

第二节  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论

第三节  作为辩护的正义论

第七章  人权、公民权与人权承认

第一节  人权、公民权与差异政治

第二节  人权与公共自由、政治自主

第三节  公民权、人民主权与民主话语

第四节  人权政治与国际人权承认

第八章  承认道德与民主伦理

第一节  道德规范与伦理实践

第二节  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

第三节  形式伦理与民主伦理

结  语

附  录  批判理论文本的历史与逻辑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