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术TOP首页  学术TOP

新书速递 | 《现代儒学》第十三辑

时间:2024-05-15

《现代儒学》第十三辑 


图片



出版信息

作者: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定价:98.00元

ISBN:978-7-100-23190-9



内容简介

《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集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第十三辑为“儒家功夫哲学专辑”,囊括了迄今为止学界关于这一议题最为全面而深入的新成果。“儒家功夫哲学”专栏围绕倪培民教授新著《儒家功夫哲学论》,收录了多篇书评以及作者的回应文章,并全文刊载了“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暨《儒家功夫哲学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稿。“青年儒学论坛”“书评”“会议资讯”等栏目展示了青年学者的研究心得以及中哲学界的最新动态。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为复旦大学校设研究院,是从事儒学研究和传播的学术机构,以继承和阐扬中华文明传统、探索江南儒学的学术精神、推动儒学现代化、确立儒家思想的全球地位为使命。上海儒学院的院长为陈来教授,执行副院长为吴震教授。


《现代儒学》第十三辑由吴震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著有《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阳明后学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等。



目录


儒家功夫哲学

略论《儒家功夫哲学论》   /杨国荣

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   /黄玉顺

“功夫”何以成为哲学?——对《儒家功夫哲学论》的一项讨论   /吴  震

理解功夫——答杨国荣、吴震、黄玉顺对拙著《儒家功夫哲学论》的评议   /倪培民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暨《儒家功夫哲学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吴  震  倪培民 等


青年儒学论坛

从“霸道”到“王道”——《荀子》“王霸之辩”辨析

/李思远

“以心为主”:论朱子中和新说之契机   /崔  翔

“本习之辨”——熊十力本心、习心概念探赜

/邢万里


书评

儒家功夫论的理论架构、概念簇、哲学及艺术

——读倪培民先生《儒家功夫哲学论》

/张昭炜  朱智通

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当代中国哲学尝试及其困境

——杨泽波《儒学谱系论》刍议   /邱彦超  陈焱

古今会通,情理并重——东方朔《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述评   /马欣欣

从学派到经典:评《从经学到理学》   /唐寅


会议资讯

“功夫哲学”的出场——《儒家功夫哲学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郎嘉晨

“早期写本与《老子》新研”学术研讨会综述

/韩丰阳  张毅凡


书讯

稿约与稿例



编者的话

儒家功夫论是中国哲学领域的新开拓

本期执行主编 吴震


作为“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之一种,倪培民《儒家功夫哲学论》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10月出版。倪著以“儒家”为视域,以“功夫”为议题,以建构儒家功夫的“哲学”为目标,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哲学领域的新创获。本辑《现代儒学》以“儒家功夫哲学”为专题,收录了三篇“书评论文”,以及该书作者的回应文章,展示了当今学界关于儒家功夫哲学议题的新动向。


杨国荣《略论〈儒家功夫哲学论〉》对“工夫”这一中国哲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指出儒家“工夫”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澄清:即知行关系问题以及本体工夫关系问题。作者认为,知和行虽都关乎工夫,然从工夫视域出发,注重工夫则有助于扬弃知和行的分离;另一方面,肯定本体与工夫的关联,也意味着知行互渗、行内含知。从哲学的视域看,需要从“道”的角度来理解工夫,而不宜将工夫限定于“术”的层面,儒家工夫论所追求的道德境界应当是不思不勉、自然中道。黄玉顺《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立足于古今中西、本体功夫的宏大视野,着重探讨了“功夫”概念的共时性内涵与中西哲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功夫”概念经历了历时性转换,而中西方之间有关功夫论或实践哲学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也有进行比较研究的价值,并指出将形而上学纳入功夫哲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吴震《“功夫”何以成为哲学》高度肯定了《儒家功夫哲学论》将“功夫”引入哲学的研究价值,认为这一研究对于突破西方对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话语垄断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并指出“儒家功夫哲学”的建构,有必要对中国哲学本体工夫论等思想资源作全面的理论把握以及适切的当代转化。


倪培民《理解功夫》对上述杨、黄、吴三人的评议文章做出了回应。作者澄清了有关“功夫”与实践、“功夫”与“术”的关系问题的看法,就功夫认知与真理认知的关系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功夫”概念有“实践”概念所难以包含的内容,强调作为艺术的功夫与技巧、手段之类的“术”不可简单互相归约,同时指出功夫认知也无法归约为真理认知。最后作者强调儒家功夫哲学可归属于功夫儒学,其核心关怀不在于解释“生活是什么样的”,而在于揭示“怎么去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有价值和意义,为此就需要建构儒家功夫哲学。


接下去是“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暨《儒家功夫哲学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记录稿,该记录稿篇幅虽长,但读来很有临场感,“唇枪舌战”,精彩纷呈,故全文照录。该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与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共同主办,于2023年2月11日召开,来自海内外各地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发言。讨论会的五场主题分别是:第一场“从儒学看功夫论”、第二场“从功夫论看儒学”、第三场“儒家功夫论”、第四场“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第五场“儒家功夫哲学的建构”。这里不能全盘介绍,只能挑选几位的发言,这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陈来从功夫概念的泛化及功夫内涵如何界定等问题切入,强调儒家功夫论有特定的内含,不可泛化为一般意义上的功夫,如“心性功夫”构成了儒家功夫论的核心,而儒学传统中的精神修炼也是儒家功夫论的重要面相,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郭齐勇指出,倪著不只是讨论儒家功夫哲学,实际讨论了整个中国哲学,回应了现代哲学的诸多问题,全书充满传统与现代互动的思想亮点。李明辉认为,倪著为凸显中国哲学功夫论,不免夸大了中西哲学的对立,事实上,当代西方世界已有大量关于生活艺术方面的专题论著,特别是欧陆哲学界有不少实践哲学问题的研究新成果,应该加以关照。从总体看,与会学者围绕儒家功夫与知识论、形上学、伦理学、生活艺术乃至与政治儒学的关系等重要话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和思想对话。这篇会议记录稿是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儒家功夫哲学”议题最全面而深入的新成果。我们相信,儒家功夫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新领域。


 “青年儒学论坛”栏目收录了李思远、崔翔、邢万里三位青年学者的研究论文,议题涉及荀子“王霸之辩”、朱子“中和新说”以及熊十力“本习之辨”等问题。“书评”栏目则有张昭炜、朱智通关于倪培民《儒家功夫哲学论》一书的评议,还有关于杨泽波《儒学谱系论》、东方朔《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以及何俊《从经学到理学》三部著作的书评,这三本著作反映了复旦哲学学院中哲室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本期新增了“会议资讯”栏目,收录的两篇会议综述,介绍了复旦哲学学院近期的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