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第一时间TOP首页  第一时间TOP

第一时间TOP

吴晓明教授荣获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

时间:2021-10-20


“哲思至美,深化于行。他就是复旦大学老师吴晓明。”这句颁奖词响彻颁奖礼现场,观众纷纷注目着台上获奖者。



10月15日,第三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南昌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荣获“杰出教学奖”。这是继首届闻玉梅院士、第二届李大潜院士之后,复旦大学教学工作者连续第三届获得这一奖项。



课堂魅力:带学生遨游深邃辽阔的哲学海洋


9月28日晚,光华楼西辅楼的一间教室座无虚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吴晓明教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著导读课。早在2014年,就有这门课广受复旦学子欢迎的报道画面。时光流转七年,在吴晓明老师执教的第37年,学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


吴晓明讲课时声音洪亮,颇具穿透力,讲述的哲学理论直叩学生心扉。他挥笔板书,一块小小的黑板上,包罗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意义,呈现清晰的理论框架。他一边做条分缕析的阐说,一边擦除分析过的要点,又增添新的内容。他让板书这一传统的授课方式,发挥出教学大作用。



为了说明经济学上的“绝对剩余”,吴晓明举了“半夜鸡叫”的例子。“财主周扒皮雇佣农工干活,为了付更少的工资,半夜捅鸡窝,让工人听到鸡叫就开始干活。”不仅文学作品,与艺术相关的事例,也被吴晓明用来阐释哲学理论。“苏格兰民谣乐队的一个作曲家发明了计算机作曲软件,作出苏格兰民谣,并花钱请高级乐队演奏,却总是差了点什么。有人告诉他,曲子里缺啤酒和醉醺醺的东西。”他早年当农场生产队长时,观察到动作不紧不慢的工人装电线装得多,来源于生活的经验也被他活用于解释“泰罗制”。


吴晓明将马克思、海德格尔等哲人先贤的话语信手拈来,巧妙引用文学、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事例,穿插妙趣横生的流行语,深入浅出地讲授艰深的哲学概念与理论。


在吴晓明的课堂上,古今中外的名人汇聚一堂,多种学科的知识兼容并蓄,别开生面的哲学课堂让无数学子沉浸其中,遨游于深邃辽阔的哲学海洋。



学生们大多慕名而来,一位新闻系的研究生已在网络上听过吴晓明老师的课,身临其境体验到哲学课的魅力,频频与老师互动。两位坐在前排的微电子学院研究生虽然专业与哲学相差较远,但听课之后认识到复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一位刚入学的哲学博士自身课程排得很满,依然怀着崇敬之情前来听课:“吴教授的课值得坚持来听,我也想多与他探讨哲学问题!”


“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仅能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而且能够激发出一个人对学问本身的兴趣。”2021级马哲博士苏冠中本科并非哲学专业,在网络上听到吴晓明的“国家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后,萌生对哲学的兴趣,并付诸努力。如今现场聆听导师的课堂并担任助教,他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下课铃响起,吴晓明在掌声中缓缓合起讲台上摊开的哲学书,书的封面上,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上前与老师探讨问题,不独学术难题,亦有生活困惑,吴晓明为他们耐心解答。在下课后人来人往的走廊上,吴晓明与学生们驻足交谈,仿佛哲学的深思凝伫了时间的洪流,成为一幅动人的画面。


教学理念:“入门须正,取法要高”


采访过程中,吴晓明教授引经据典,以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名言阐发自身的教学、育人、学术理念,赋予这些经典名言精妙绝伦的新意,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底蕴可见一斑。


“入门须正,取法要高”,是吴晓明一贯秉持的教学理念。严羽《沧浪诗话》讲到学诗必须要“取法高”、“入门正”,吴晓明认为大学教育亦是如此。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便可能偏离轨道,缺乏深度和厚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入门须正,取法要高”的基础上,再追求创新,也可让学术灵动而有活力。


在大学上好一门哲学课,吴晓明认为形式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学术化、学理化和专业化。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大学的课程不能只追求丰富多彩、生动诙谐,必须在学术上、学理上、专业上是深入的,让青年大学生们把握思想的根本,受到启发。吴晓明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课过程中,始终强调阅读原典、第一手的文献,突出主导的概念,以及这种概念在整个思想体系当中的定位。思想体系要严整,思想理论要深入,从而不断趋近哲学上的原则高度。


在表达形式、教学手段方面,吴晓明也一直着力提高,这种提高,立足于关注现实的需要。在他看来,哲学,特别是自黑格尔马克思以来的哲学,不是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而是要能够回答时代的问题,把握特定的现实。“所以我想上一门课,从我30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做到学术、学理深入,同时,能面对、回应时代问题。”


吴晓明2018年在上海主讲“千万师生同上一门课”,2019年主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反响热烈。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教师节,吴晓明赴京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谈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吴晓明引用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上半句要求学生们笃定高远之志向,塑造宏大的格局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下半句提醒青年学生们不能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从现有的前提和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好。


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吴晓明受孔子“因材施教”的启迪,用《论语·学而》阐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吴晓明认为师生交流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学术上的交流,要鼓励学生能够学习读书,并且实践操练。性情上的交流则是师生交流的第二个层面,正如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们性情各异,爱好不同,吴晓明有针对性地进行各方面的交流,达成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最后,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师生在沟通过程中要互相理解,获得较高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



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吴晓明的学生们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精进学术,受到老师治学精神的激励。2020级马哲博士窦梓绮惊叹于导师吴晓明开阔的学术视野、宏大的格局,在交流中,引导她投入时间精力,去做值得做的学问,不纠结于细碎问题或狭窄的空间。


学生们发现吴晓明几乎记得每一个人的家乡、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对他们关怀有加。吴晓明每天都会去食堂买早餐,他擅长书法,写春联送给学生,这些细节让学生们觉得老师平易近人。


深厚的人文素养,润泽了吴晓明温和儒雅的风度,带给学生们如沐春风之感。2020级马哲直博生黄进向导师吴晓明请教一个理论,吴晓明却望着窗外大雨说:“今天淫雨霏霏”。看似答非所问,实则让学生领悟到超越概念的深意。一天,师生们半路躲雨,雨势渐小,吴晓明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文人情怀与哲人智慧兼备,让学生们对吴晓明更生几分敬意。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是吴晓明教授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态度。多年来,吴晓明培养出不可胜数的哲学精英人才,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是终于有一天你的学生雄心勃勃地超过了老师,我想这是我们做老师最幸福的事情。” 吴晓明笑言。


教学改革:为复旦马哲教学研究继往开来


“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考进复旦大学读书的。”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入学复旦哲学学院的吴晓明踌躇满志,对思考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等大问题充满了热情。适逢复旦的人文学术鼎盛时期,吴晓明师从胡曲园先生,聆听哲学学院的全增嘏、严北溟、王蘧常先生,中文系的刘大杰、朱东润、郭绍虞先生,历史系的蔡尚思、周谷城、周予同先生等大师的课程,被老一辈学者们对学术的专注与热忱深深打动。


就读复旦哲学学院期间,吴晓明感受到前辈先贤们为复旦哲学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打破学术上的“壁垒”,形成学术共同体。留校任教后,前辈学者们惜才爱才,提携勉励有才华的年轻一辈,网罗人才,留住人才,哲学学院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些传统延续至今,成为复旦哲学学院的宝贵财富。


近二十年来,复旦大学哲学学科坚持“做大做强马中西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伦理学和宗教学特色学科和积极拓展科学哲学、艺术哲学和数理逻辑交叉新兴学科”,取得突飞猛进发展。2017年入选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入选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2019年以来入选人才培养全国一流本科专业、拔尖人才2.0计划和强基计划。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上,哲学学科和宗教学学科排名均稳居世界前列。


吴晓明推进教学改革,以马哲、中哲、西哲的交叉为突破口,以“关注社会现实”为抓手,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深入把握“中国道路”、“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形成复旦大学马哲研究和教学的显著特点与优势。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未来,吴晓明期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阐述更加深入,让马克思主义学术切中并且把握现实,接近时代的问题中心,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性作用。


吴晓明说:“如果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好,我们的青年队伍要能够被积累起来,并且不断提高。”


立德树人:研究与教学并重,不负时代之托


吴晓明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他的代表性著作《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形而上学的没落》等,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科研上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吴晓明力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形成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由他领衔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果”的项目团队,不仅获得了上海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而且有效推动了教学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回顾数十载的哲学研究与教学,吴晓明对哲学的热忱延续至今,一方面是专业使然,另一方面当今同样面临着许多重大时代问题。黑格尔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断有问题产生,任务和使命依然扛在肩上,吴晓明就会一如既往地保持热忱。


“培养学生既是老师的天职,又是时代的嘱托。”吴晓明期待,培养出一批批不负时代重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