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图书推介首页  图书资料  图书推介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6辑)

时间:2023-01-18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总第26辑)

图片



集刊信息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26辑已于2022年11月正式出版,共收录19篇学术论文、1篇翻译,并按类划分四个主题:“民粹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目录

一、民粹主义

03 解放的悖论:民粹主义、民主与左翼的灵魂

阿尔贝娜·阿兹曼诺娃

(AIbena Azmanova)


30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的暴民

张寅


46 新冠疫情、民粹主义和脆弱性的政治

 郑 端


66 尚塔尔·墨菲的“民粹主义”辩议

董山民


82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霸权起源与逻辑

——墨菲论撒切尔右翼民粹主义的启示

孙月冲


96 当代民粹主义的挑战与应对:一个综述

马庆

二、社会批判理论

121 作为内在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思想起源与实践定位

牛婷婷


140 重审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以资本主义的结构转型为线索

 李思铭


157 南茜·弗雷泽批判理论的特点

秦美珠


183 责任、民主与全球正义

——论艾利斯·扬的全球正义思想

李晶


200 博伊斯艺术的双重性

——兼与阿多诺论艺术双重性的比较

潘斯斯

三、现代性批判

217 现代性视阈下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探析

王瀚浥


233 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机与伦理空间的重建

 吴 伟


254 纳斯鲍姆能力进路视域下的家庭正义理论研究

——兼与罗尔斯的比较

叶晓璐


270 雷蒙·阿隆与布尔迪厄意识形态之争

余永林


286 重述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关系

——从政治家形象谈起 

王淑芳

四、马克思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307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对黑格尔劳动伦理观的颠倒

张九红 尤歆惟


321 阶级意识的生成及其作用:列宁与卢卡奇的思想比较

汪浩 李媛媛


336 “日常”中的革命

——卢卡奇晚年之变的几个前提

周智臻


358 青年恩格斯之路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开创

——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刘怀玉



文章摘要

一、民粹主义


解放的悖论: 民粹主义、民主与左翼的灵魂

[保加利亚]阿尔贝娜·阿兹曼诺娃著

马庆译


【摘要】民粹主义的爆发与传统左翼意识形态立场在选民支持上的萎缩,两者之间有何联系?我们如何能解释左翼在本该推动它上台的条件下却垮台了?从它对新自由主义霸权和民粹主义兴起这两者的反应来看,我主张左翼受困于尼采所说的“民主的偏见”——反思把历史解读为民主及其危机的到来。结果是,今天的左翼承诺通过恢复一系列增长与再分配政策来复苏民主,而那些政策正是战后三十年社会民主“黄金时代”的标志。但是,这种怀旧的姿态将左翼带入了另一个困境,我称之为“解放的悖论”。把平等与包容作为民主的公民身份的基本条件并为之奋斗,左翼是在肯定那种旨在寻求平等与包容的社会秩序——即那种造成了我们社会困境的竞争性利润生产所形成的秩序。最后,本文建议左翼扩展其关注点以对抗新自由资本主义霸权,不局限于传统上对不平等和排斥的关注,还要针对那种不断增长的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无保障所导致的不公正——它伤害的远不只是那些穷忙族(the working poor)。围绕跨越”阶级划分”的经济无保障问题重新制定社会正义议程,可以让左翼动员各社会力量,组成广泛联盟,朝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进行激进而持久的变革。


【关键词】资本主义;支配;正义;新自由主义  民粹主义 ;激进民主;社会民主;社会主义


(译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的暴民

张寅


【摘要】激进的反政治哲学指责自古至今的政治哲学一直企图寻求稳定的统治秩序,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因为妨碍稳定的力量,如暴民也照样可能被统治秩序利用。实际上,暴民并非总是自发产生的,它可以被实际地生产出来,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服务于统治秩序。马克思和墨菲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了暴民生产的可能性条件,只是都还把它当作自在的而非自为的东西,但当下的状况已经出现了新的状态,他们已经展现出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实际上,在暴民的生产中,貌似处于中介地位的意识形态家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他们不断地生产出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暴民。


【关键词】暴民;意识形态工具;反政治哲学;自在/自为;中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新冠疫情、民粹主义和脆弱性的政治

郑端


【摘要】在民粹主义政治危机和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危机下,新自由主义已充分暴露了自身的限度。新自由主义危机有多重表现,其中之一是对脆弱性的忽视,而新冠疫情又放大了这一点。对人的脆弱性的无视主要原因是占有性个人主义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这一意识形态中,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和脆弱性等等都以个人责任名义被中立化、合法化了。新自由主义时代人们遭受的脆弱性之苦既是普遍的,也是不平等的。当人们面对这种个人责任无法消化的脆弱性时,自认为是被遗弃的选民往往将民粹主义视作自我赋能的政治选项。民粹主义既有包容性的,也有排斥性的,在新冠疫情之下,我们需要一个既直面脆弱性又不堕入排他性民粹主义的政治学。


【关键词】新冠疫情;民粹主义;脆弱性;新自由主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尚塔尔·墨菲的“民粹主义”辩议

董山民


【摘要】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新的意识形态霸权。然而,资本无节制的扩张推动科技创新、财富剧增的同时,社会进入阶层分化、甚至极化的状况。新自由主义不断地产生出它无法消化的”剩余”,在此情况下,世界历史进入到”民粹时刻”。新自由主义难以为继,而新的思想霸权又尚未成型。与右翼民粹主义诉诸民族主义、宗教和权威主义不同,墨菲打出左翼民粹主义的旗帜,坚信”平等”和”人民主权”等价值观,可以成为新自由主义潜在的替代项。在墨菲看来,任何民粹主义不过是”做政治”的方式,没有实质性内容。按照其反本质主义和抗争政治的逻辑,墨菲试图捍卫的左翼民粹主义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仍然面容模糊。


【关键词】民粹时刻;右翼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平等;人民主权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霸权起源与逻辑

——墨菲论撒切尔右翼民粹主义的启示

孙月冲


【摘要】英国撒切尔主义是新自由主义霸权的起源,也是右翼民粹主义策略成功的典范。尚塔尔·墨菲认为,要打破新自由主义的霸权,左翼应该要勇敢地介入并引导民粹主义政治,把它引向激进民主方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她要求人们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自由主义霸权化的条件和策略。分析和讨论墨菲对撒切尔主义的批判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作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形式,对撒切尔主义的批判是左翼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以人民的名义”打造资本寡头的统治合法性,撒切尔主义的右翼民粹主义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要重新激活左翼激进传统,重建激进民主政治霸权,左翼需要吸收撒切尔主义的成功经验,借鉴民粹主义话语的合理内核。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撒切尔右翼民粹主义;人民;纳税人;左翼民粹主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


当代民粹主义的挑战与应对:一个综述

马庆


【摘要】民粹主义是当今政治面临的巨大挑战。许多学者都在思考要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挑战。2019年,美国《哲学与社会批评》杂志出版了一期民粹主义专辑,15篇不同理论背景和政治倾向的论文对民粹主义现象、自由民主制问题以及未来政治前景做出了多方位的梳理和判断,有助于我们认识民粹主义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他们指出,民粹主义是对人民主权的极端化,与不同的意识形态结合,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既有威权民粹主义和右翼民粹主义,也有左翼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倾向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产生的背景也很复杂,在根本意义上与欧美政治和经济结构和秩序的失调和失败有关。应对民粹主义挑战需要克服简单化态度,既要看到其理论和实践的非理性冲动中包含的反多元主义和反民主的面向,也要重视其表达的不满和诉求背后的激进民主面向。


【关键词】民粹主义;民主;人民;精英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二、社会批判理论


作为内在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思想起源与实践定位

牛婷婷


【摘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新近发展中,对内在批判路径的关注及讨论越来越多。批判理论为什么需要强调”内在批判”的方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回溯批判理论的思想起源,需要重新理解康德、黑格尔及马克思三位理性哲学家如何为”内在批判”提供了路径启示和思想资源。这种重构与回顾有助于我们在当下的语境中更好地思考”批判理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在充斥各种批判思想形式的今天,批判理论只有强调内在批判路径的独特性及其带来的理论优势,才能继续保持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批判理论;内在批判;理性;起源;实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审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以资本主义的结构转型为线索

李思铭


【摘要】哈贝马斯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重建的合法性一直饱受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和诟病。本文试图以资本主义的结构转型为线索,重新审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间的关联。文章将阐明,哈贝马斯分别把早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晚期资本主义的系统理论当作自己的批判对象,以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双重视角的重建为起点,在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区分出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两大维度。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哈贝马斯的重建都始终保留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系统整合;社会整合;意识形态批判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南茜·弗雷泽批判理论的特点

秦美珠


【摘要】基于全球化的后社会主义的时代诊断,弗雷泽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的总体性批判为基础,以参与平等为规范,从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三个正义维度构建批判理论,切中了当下资本主义时代的复杂性。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困境的事实,弗雷泽又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危机,并提出解决对策,展现了批判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南茜·弗雷泽;批判理论;社会非正义;资本主义危机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民主与全球正义

——论艾丽斯·扬的全球正义思想

李晶


【摘要】当代美国左翼艾丽斯·扬不赞同罗尔斯将正义的范围局限在民族国家范围内,主张全球正义的世界是可能的。基于民主与正义关系的独特视角,透过民主政治共同体的范围之争,她将民主政治共同体的范围等同于正义的责任范围,主张通过构建包容性的全球民主以实现全球正义,构建了关于全球正义的责任性质、责任主体、责任客体以及实现途径的系统理论。重新审视其全球正义思想,对我们应对当前发达资本主义掀起的逆全球化之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责任的社会连接模式;全球正义;全球民主;艾丽斯·扬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伊斯艺术的双重性

——兼与阿多诺论艺术双重性的比较

潘斯斯


【摘要】学界对博伊斯及其艺术观念存在不少批评,认为博伊斯的艺术观有解构艺术的自主性的可能,但是这种批评忽略了博伊斯的艺术观的变革因素。基于阿多诺对艺术的双重性的解读视域,博伊斯的“扩展的艺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等命题不仅指在强调艺术应当融于生活,并且作为一种抵抗力量而存在,而是试图赋予”艺术”实践一种批判的、反思的面向。这仍然保持了艺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不是泛化了艺术的观念,这种独立并不是独立于社会,而是在社会中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独立。由此,博伊斯艺术的双重性更具实践性的力量,因而与阿多诺的理论立场具有重要的差异。


【关键词】博伊斯;扩展的艺术观;艺术的双重性;自主性;阿多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三、现代性批判



现代性视阈下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探析

王瀚浥


【摘要】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经济波动、生态恶化、社会不平等等问题以更加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重新引发人们对政治形态的思考和审视,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也再度走进人们视野。吉登斯所倡导的政治议题从宏观层次上的解放、自由向微观意义上的自我、生态、身体等方面转化,并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建构逻辑从等级式权力向生成式权力的转变,强调个人作为权力生成者对未来生活的能动性预设。虽然该倡议具有乌托邦主义的特质,但它为解决当下的政治困境提供了新的政治形态的可能性,对我们何以选择生活方式以及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反思性;吉登斯;生活政治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机与

伦理空间的重建

吴伟


【摘要】都市化是现代性的重要向度,齐美尔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一文曾对20世纪初大西方都市的精神生活状态,揭示出理性和知性是都市生活的理智特征,原子化、利己主义和量化是都市精神生活的特征,厌倦态度是大都市精神生活的常态等。一个多世纪以来,都市化不仅规模上得到几何级的发展,而且精神生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出现了符号和虚拟现实参与了现实的建构,道德价值、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相互交织,其中一个核心倾向感性世界的自我放逐,虚无主义进一步成为人的宿命。但是,感性对象性原则是现实生活的根本依据,其中生活逻辑、公共逻辑、劳动逻辑、生命逻辑、革命逻辑也蕴含着克服虚无主义、重建城市信仰的感性伦理路径。


【关键词】冲突;价值体系;虚无主义;城市信仰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纳斯鲍姆能力进路视域下的家庭正义理论研究

——兼与罗尔斯的比较

叶晓璐


【摘要】在主流正义论中,家庭处于边缘地位。罗尔斯把分配社会合作收益和代价的社会基本结构作为其正义论的核心宗旨,虽然政治正义原则适用于家庭的基本机构,但并不直接应用于它的内部生活。纳斯鲍姆对此进行了质疑并对产生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一,因罗尔斯沿用了传统西方政治思想史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其二,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契约主体被设定为理性的成年人。相比于罗尔斯的契约论方法,纳斯鲍姆的能力进路更适合家庭正义问题,通过核心能力清单,家庭正义可把握为家庭所有成员平等尊严的正当实现。


【关键词】罗尔斯;纳斯鲍姆;家庭正义;契约论进路;能力进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雷蒙·阿隆与布尔迪厄意识形态之争

余永林


【摘要】雷蒙·阿隆与布尔迪厄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法国社会学家,阿隆被称为最后一位古典自由主义者,布尔迪厄则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他们一起合作,阿隆有提携之恩,1968年”五月风暴”前后他们之间产生严重分歧与尖锐冲突,让他们分道而行。阿隆主张意识形态终结,而布尔迪厄认为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而且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强化,只是以一种改头换面的形式呈现出来。阿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显然厌倦了处于颠簸状态的世界,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而布尔迪厄出生比阿隆晚了一个时代,他所面临的是二战以来经济上取得长足发展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重重困境。澄清阿隆与布尔迪厄的意识形态之争,有助于我们辨明当下世界的历史方位。


【关键词】阿隆;布尔迪厄;意识形态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述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关系

——从政治家形象谈起

王淑芳


【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韦伯终身关注德国的政治命运,1919年1月为慕尼黑青年学子所做的《以政治为业》的演讲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关键文本。在这篇演讲中,韦伯谈到了政治伦理,区分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由于行文上的前后矛盾,导致后来的学者在理解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关系时产生了分歧。如何理解两种政治伦理的关系,以及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论及两者关系时表现出的矛盾,构成了理解韦伯政治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提出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并不是具有普遍性要求的政治伦理,而是韦伯在塑造理想的政治家形象时,对其提出的两种要求。因此,对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关系的理解必须以韦伯塑造的政治家形象为基础。本文以《以政治为业》为核心文本,以韦伯构建的政治家形象为切入点,试图重新理解两者关系及韦伯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信念伦理;责任伦理;政治家;政治伦理;官僚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四、马克思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对黑格尔劳动伦理观的颠倒

张九红  尤歆惟


【摘要】黑格尔在市民社会论中,试图从市民社会”需要的体系”中发现近代社会的普遍性,并赋予劳动以抽象的普遍性。马克思异化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论具有同样的问题域,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将黑格尔趋向国家伦理实体的劳动叙事,转变为趋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劳动叙事。虽然,异化理论通常被认为是早期马克思的理论主题,但是,根据日本宇野学派的观点,异化理论在《资本论》的流通理论中才最终得以实现。这一实现,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伦理观的双重颠倒,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的理论根源和实践出路。这为中国应对新一轮传统劳动正义观冲击和构建新型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反思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市民社会;黑格尔劳动伦理观;颠倒


(作者单位:张九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尤歆惟,北海道大学经济学研究科)


阶级意识的生成及其作用:

列宁与卢卡奇的思想比较

汪浩  李媛媛


【摘要】阶级意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压迫阶级的阶级意识批判问题。列宁和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开启了新的理论方向,他们都关心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和作用问题。但是,两者的思想存在着重要差别。从阶级意识的生成机制看,列宁侧重于阶级意识形成中灌输的作用,卢卡奇则立足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作用。从无产阶级政党在阶级意识生成中的作用来看,列宁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卢卡奇将共产党视为阶级意识生成的中介。从阶级意识的作用来说,列宁不仅强调阶级意识的革命意义,也强调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建设性作用,卢卡奇则更多地集中于阶级意识生成所蕴含的意识解放和革命作用。


【关键词】阶级意识;列宁;卢卡奇


(作者单位:汪浩,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媛媛,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日常”中的革命

——卢卡奇晚年之变的几个前提

周智臻


【摘要】卢卡奇在晚年对其理论作了极其重要的变更,但是对于其转变的几个前提学界尚无恰当的研究。从思想源流上来看,晚年卢卡奇实际上是对于青年卢卡奇在”组织问题”中所遗留的困境的回应,也就是理论现实化的可能性问题,更直接地说何以面对”日常”的问题。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晚年卢卡奇作了两大前提性的修正,首先重新定位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在后康德视野上把握二者的思想史位置,这是对理论的有限化;次之是推动实践的有限化,将实践改造为以”日常”作为起点的实践。在这两个前提之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重塑,理论通过一套范畴学说澄清了实践中尚未明晰的部分,同时理论通过习惯的中介重新地塑造实践,使得在青年时期”非日常”的革命转变为”日常”中的革命。


【关键词】晚年卢卡奇;现实化;日常;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青年恩格斯之路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开创

——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刘怀玉


【摘要】关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问题,向来有”另一条道路说”与”第二提琴手说”之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形象被定格为他本人所说的”第二提琴手”的形象—位置上,而他事实上所具有的独创性意义的贡献被遮蔽了,甚至背上了”马克思思想的歪曲者与反对者”的恶名。本文通过研究其青年时代最重要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出版一百七十五年以来的传播史理解史,为”另一条道路说”正名且作新解,旨在说明:恩格斯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他晚年对马克思学说的系统化通俗化说明,而且在于他青年时代独立探索的另一条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之路的原创性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的表现之一就是被一些西方学者片面强调、极端发挥的所谓”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思想之开创者”的说法。


【关键词】青年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历史唯物主义;城市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