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团学活动首页  学生园地  团学活动

第十四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哲学篇︱第三会场回顾

时间:2020-11-07

一、社会构形与历史时间——论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阐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潘裕文


 论文摘要: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门关于社会构形史的新科学,但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笼罩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主义之下。阿尔都塞拒斥了一种同心圆式的表达整体和单一均质的线性历史观,并揭示出历史主义的基础是“认识对象=现实对象”的问题机制。拨开黑格尔主义的迷雾后,阿尔都塞重新阐发了历史科学的两个科学概念:社会构形与历史时间。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参差的结构整体,而历史就是这种差异构形的结构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历史时间是一种复数的且相互交织的时间性。借助多重时间性的构形的眼光,阿尔都塞重新审视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从而阐发出一种真正动态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张寅老师点评:对这篇论文,在此之前已经提出过指正,现在仍然存在两个问题:

 一:当我们在谈到多种因素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把整体识别为由多重性组合起来的,如果想要在多重性中建立某种主导的力量,如何实现?这个问题有待说明。很多类似研究的文章中都不可能绕过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考察中,基本上没有去关心资产阶级社会当中实际存在的一些可能不那么资本主义的部分,相当于默认了他的考察对象是一个相当完善、单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这样一个考察对象不可能完全跟现实世界对接的,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说,主导的东西如何在多重性中建立起来这个问题,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回过头来去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二、鉴于阿尔都塞和巴利巴尔都经常参照斯宾诺莎,也许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视角。在斯宾诺莎的视角中,思维和广延,不是两类不同的东西,而只是同一东西的两个属性,所以两者之间,必然是相互平行的。如果用斯宾诺莎的这种观点来理解马克思式的所谓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所有的经济条件,也是与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相平行的,反之情况也一样。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很多说法也不见得让人非常满意,也许斯宾诺莎式的视角能带来一种新的东西。如果真的用斯宾诺莎的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话,就需要在学术上的更严格的表达,之前很多观点可能需要重新表述,才能在学术上站得住脚。

二、精神分析的雅努斯面孔——论阿多诺对精神分析的内在批判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金翱

 论文摘要:阿多诺对精神分析采取内在批判的立场,展现了精神分析的多副面孔。他将弗洛伊德的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加以解释,并通过寻找其思维结构的矛盾洞察到其理论的真理性。他批评精神分析在与现实进行互动过程中体现出的表里不一,指认精神分析参与了现代社会统治方式的更新和巩固,精神分析因此具有意识形态特性。同时,阿多诺的哲学自身释放了精神分析的批判潜力,扭转了精神分析的物化趋势。考察阿多诺对精神分析的内在批判,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代批判理论的后继发展和中文学界对精神分析的态度。

 张寅老师点评:我指出几点存在的问题——

 1.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实践,跟所谓学者的精神分析之间早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作为一种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整体风格就是很资产阶级的,他的收费很贵;如果要深入考察精神分析,尤其是其与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联系,一定要注意这方面。任何一个社会批判家都会对这种收取高额费用的分析师,保持一种疑虑的态度,但这只是一种态度,至于学术上要如何考虑,值得深究。

 2.关于论文中引用一句话句话:“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这个翻译应该是不对的,因为弗洛伊德的原文中是有时态和模态的。“自我”在精神分析学中,要比“本我”更晚一些。精神分析所谓的一个伦理就是,“自我”如果要活下去,还要保持自我是一个“自我”而不崩溃的话,他就有一个必须的方向,那就是朝着他曾经在的方向去。他曾经在的那个地方,是一个只有通过自我的生成才能够被揭示出来的一个位置。

 3.对于论文中提到的欲力的压抑问题,在佛洛依德那里,对欲力的压抑本身就是一种二阶的欲力,原始的欲力和律法的欲力是两个层次的。在文明当中,我们都会遇到律法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弗洛伊德看到这种压抑本身会成为一种更强的欲力。然而佛洛依德并没有导向一个确定的社会性的结论,只是揭示了欲力二阶的结构,但是从中到底会导出什么结论,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回答。阿多诺如果想要利用弗洛伊德这方面的内容,那么阿多诺必须要回答,在他所说的一个更加解放的社会中,律法的位置到底在哪里,要如何处理这种律法压抑后的欲力。

 4.论文中提到雅努斯面孔时,说精神分析很多地方是非批判的,是对统治秩序是有利的,但这并不严谨。一个学说之所以被逆练,恰好是因为他至少比较正确地说明了现实状况,这对革命者来说可以是反对现实的武器,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则有助于其更好地治理。

 5.关于论文中提到的儿童童年创伤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有很多争论了。精神分析的童年创伤,可能来自理论神话,也就是自然状态,其只具有工具性的地位,不具有证明性。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6.在精神分析中所谓的非同一性哲学,其实会受到一种特殊的质疑:每当出现一种非同一性,这种个体形象,虽然表现为非同一性的现象,但本质上还是为了社会整体,是社会整体所需要的一个创新的点,以摆脱一种重复。精神分析认为,这些看上去违背律法的东西,实际上是律法本身构成的一部分。

三、绝对域理论和意识形态的镜像复制结构——阿尔都塞1967年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刘敏达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一般”理论以回应利科式的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代表性批评。在第一节中本文将展示并澄清阿尔都塞不同时期但内在一致的意识形态一般理论。在第二节中,本文试图说明在1967年的文本《论费尔巴哈》中,阿尔都塞就经由对于费尔巴哈的“绝对域理论”的阐释建构起了比较成熟的意识形态一般理论,这一理论以“镜像复制结构”和“中心化移置”两个小结构和臣服/保证效应为内容。在第三节中,本文将说明尽管《论费尔巴哈》中的意识形态一般理论并无实质变化地发展到了阿尔都塞的晚期文本,阿尔都塞弃用费尔巴哈而依赖斯宾诺莎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哲学只能提供一种“单层”的意识形态理论。

 何益鑫老师点评首先认可刘同学下一步方向讨论的非常好,最后给出的出路给了这篇论文一个光明的前途。阿尔都塞结构化的阐释,想要用某种科学来阐释意识形态的企图,但是这个企图并不完善,似乎还需要借助于对人的批判。人本学所设想的人的形象,是非异化的形象,对这样的形象所做的批判,对意识形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面,而单纯结构的批判似乎是不够的。在这个意义上,论文最后提到的巴利巴尔所谓的跨个体性可能是一个好的方向。因为“个人”在相互之间有分割的前提下才能讨论“个人”,个人在根本上是与私有制相关的。在哪里有清晰的财产分割,哪里就有清晰的个体分界。所谓的跨个体性,就拆除了与私有制密切勾连的意识形态的的观点。如果以这种角度来思考的话,就会导致费尔巴哈所设想的对人之为人的一种想法从根本上被破除。

 但是阿尔都塞可能更为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对人的瓦解,不仅牵涉到费尔巴哈,还牵涉到黑格尔,黑格尔所不能摆脱的意识形态的一个阻碍,也是与个人的设想相互关联的,这是众多哲学家共同的问题。

 除此之外,费尔巴哈在思想史上有一个特别的角色,就是一个黑格尔后重新回到康德的角色。其实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就是当代的康德。这意味着,阿尔都塞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可能还会牵涉到对费尔巴哈所恢复的康德的思想的批判,这只是一个设想,因为大家基本上都忽视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