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波,1953年生,河北石家庄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主要是孟子)与现代新儒家(主要是牟宗三)的研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1.《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有韩文译本)。
2.《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牟宗三三系论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孙子兵法的系统方法》,《军事历史研究》1987.1。
2.《愚兵政策新辨》,《新论》1987.2。
3.《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理论探讨》1988.2。
4.《一个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书林》1988.9。
5.《中哲史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复旦学报》1989.5。
6.《论牟宗三性善论研究》,《复旦学报》1991.3。
7.《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学术月刊》1991.10。
8.《孔子的心性学说结构》,《哲学研究》1992.5。
9.《从道德形上学建构看孔孟的差异》,(台)《孔孟月刊》1992.12。
10.《仁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分野》,《中州学刊》1993.3。
11.《孟子义利观的三重向度》,《东岳论丛》1993.4。
12.《性善论立论之谜》,《孔子研究》1993.4。
13.《从义利之辨到理欲之争》,《复旦学报》1993.5。
14.《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台)《孔孟月刊》1993.7,8。
15.《论良心》,《学术季刊》1994.1。
16.《孟子幸福观与后世去欲主义的产生》,(台)《孔孟月刊》1994.5, 1994.6。
17.《从孔孟差异看牟宗三的一个阙失》,《学术月刊》1994.6。
18.《新心学的使命》,(台)《鹅湖学志》1994.6。
19.《性善的真谛》,(台)《孔孟学报》1994.3。
20.《释仁》,(台)《哲学与文化》1995.1。
21.《性善论中的方法》,(台)《孔孟学报》1995.3。
22.《释仁》,《孔子研究》1995.3。
23.《性善论的原则》,(台)《孔孟月刊》1995.4。
24.《徐复观性善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徐复观会议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7。
25.《孟子经权思想探微》,《学术论坛》1997.6。
26.《王霸之辩正义》,(台)《孔孟月刊》1997.12,1998.1。
27.《孟子弟子考辨》,《孔子研究》1998.1。
28.《原义利之辨》,(台)《清华学报》1998.1。
29.《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中国文化研究》1998.1。
30.《性善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山学刊》1999.1。
31.《20世纪孟子研究西学化倾向的发展和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3。
32.《关于冯友兰猜想的初步证明》(冯友兰会议论文集),大象出版社1999.8。
33.《孔子心性学说的层级结构及理论意义》(哲学系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
34.《孟子三考》,(台)《孔孟学报》1999.10。
35.《<孟子>作者新证》,《历山学刊》1999.4。
36.《义利诠释中的串项现象》(孔子会议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6。
37.《孟子思想的探微与思考》,(台)《中国文化月刊》2000.8。
38.《孟子游历事迹新说》(上),《炎黄文化研究》2000.7。
39.《古之圣贤无独指心者》(叶适会议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12。
40.《公与私: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朱子学刊》2000.8。
41.《<孟子·齐桓晋文章>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2.《<孟子·知言养气章>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3.《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淅江社会科学》2001.4。
44.《孟子气论难点辨疑》,《中国哲学史》2001.1。
45.《孟子天人合一思想辨义》,(台)《孔孟月刊》2001.8。
46.《孟子游历事迹新说》(下),《炎黄文化研究》2001.8。
47.《朱子在儒家心性之学中的地位之我见》,《朱子学刊》2001.11。
48.《就<孟子大传>与刘鄂培先生商榷》,《复旦学报》2002.2。
49.《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休谟伦理难题》,《中州学刊》2002.4。
50.《儒家心性之学的时代意义》,《东吴哲学》2002期。
51.《公与私: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中国文化研究》2002.1。
52.《麦金太尔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贡献与困惑》,《现代哲学》2002.2。
53.《孟子生卒系年新证》,(台)《孔孟学报》2002.9。
54.《牟宗三以纵摄横融横于纵综合思想的意义与不足》,《东岳论丛》2003.2。
55.《孟子之乐的层级性质及其意义》,《云南大学学报》2003.2。
56.《<孟子>的误读》,《江海学刊》2003.2。
57.《道德代宗教:一个有意义话题的重提》,《河北学刊》2003.3。
58.《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3.4。
59.《“道德他律”还是“道德无力”》,《哲学研究》2003.6。
60.《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中国哲学史》2004.1。
61.《未冠以存有论名称的存有论思想》,《现代哲学》2004.2。
62.《理性如何保证道德成为可能》,《道德与文明》2004.2。
63.《法律西化背景下对儒学的双重苛求》,《河北学刊》2004.3。
64.《<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复旦学报>2004.4。
65.《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文史哲》2004.5。
66.《<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存有论思想辨析》,《思想与文化》第4辑(2004)。
67.《先秦儒家与道德存有》,《云南大学学报》2004.5。
68.《牟宗三超越存有论义理疏解》,《哲学门》2004.2。
69.《<现象与物自身>存有论思想辨析》,《复旦哲学评论》2005期。
70.《从纵贯系统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东岳论丛》2005.1。
71.《圣人与存有》,《南京师大学报》2005.1。
72.《横摄系统与超越存有》,《学术月刊》2005.2。
73.《西方学术背景下的孟子王道主义》,《华东师大学报》2005.4。
74.《牟宗三形著说质疑》,《孔子研究》2005.1。
75.《超越存有论的困惑》,《复旦学报》2005.5。
76.《天志明鬼思想的形上意义》,《哲学研究》2005.12。
77.《中国哲学突破中的问题意识》,《云南大学学报》2006.1。
78.《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6.1。
79.《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底蕴》,《天津社会科学》2006.2。
80.《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中国哲学史》2006.2。
81.《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6.3。
82.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Confucian Morality as Seen From the Practice Of Judging Virtue by Heaven8000,《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2006.4.
83.《三系的疑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4。
84.《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复旦学报》2006.5。
85.《由西学化向本土化的复归》(鉴往瞻来论文集),复旦出版社2006.10。
86.《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香港新亚学术集刊》第19期。
87.《性的困惑:以西方哲学研究儒学所遇到的一个困难》,《中国学术第》24期,2007年。
88.《牟宗三何以认定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哲学研究》2007.11。
89.《“自觉”与“自愿”》(追寻智慧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
90.《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7.4。
91.《想大问题,写小文章》,《中国研究生》2007.11。
92.《荀子性恶论的逻辑结构及其内在困难》,《东吴哲学》2007期,《中和学刊》第1辑。
93.《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94.《牟宗三三系论的两个理论意义》(儒学释蕴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95.《正宗与旁出标准的缺失》(继往开来论儒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
96.《再论儒学何以具有宗教作用》,《文史哲》2008.4。
97.《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吗》,《云南大学学报》2008.3。
98.《<牟宗三先生全集>编校评估》,《浙东学术》第1辑(2009)
99.《性体的局限与意义》,《儒学天地》2008.4。
100.Corruption or Hypercriticism?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7.4
101.《从孟子到牟宗三》,《石家庄党校学报》2008.9。
102.《“康德与孟子”还是“康德与朱子”》,《陕西师大学报》2009.2。
103.《天:儒学超越性的寄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3.16。
104.《论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中国哲学史》2010.2。
105.《四无与圆善》,《复旦学报》2010.2。
106.《诡谲的即与孔颜乐处》,《中山大学学报》2010.2。
107.《从德福关系看儒学的人文特质》,《中国社会科学》2010.4。
108.《牟宗三解决康德的圆善问题了吗》,《哲学研究》2010.10。
109.《赋予说还是满足说——牟宗三以存有论解说道德幸福质疑》,《河北学刊》2011.1。
110.《牟宗三圆善思想的意义与缺陷》,《云南大学学报》2011.2。
111.《坎陷概念起于何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112.《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圆善论>》,《现代哲学》2011.2。
113.《坎陷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14.《坎陷如何开出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2。
115.《儒家思维方式何以偏重智的直觉》,《新东方》2012.3。
116.《三分方法视域下的坎陷概念》,《复旦学报》2012.3。
117.《坎陷与民主——牟宗三坎陷开出民主论的启迪、补充与前瞻》,《中国哲学史》2012.3。
118.《内圣外王之辨及其当代价值》,《河北学刊》2012.4。
119.《牟宗三纵贯纵讲的存有论内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5。
120.《觉他的思维方式不是智的直觉》,《哲学研究》2013.1。
121.《牟宗三坎陷论的意义与缺陷》,《社会科学研究》2013.1。
122.《坎陷如何开出民主》,《社会科学战线》2013.2。
123.《牟宗三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缺陷》,《云南大学学报》2013.2。
124.《牟宗三后期合一论的两个理论贡献》,《现代哲学》2013.4。
125.《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与牟宗三理解的智的直觉》,《文史哲》2013.3。
126.《天心与天垂象》,《船山学刊》2013.3。
127.《无相的疑惑——关于牟宗三以放得下论相即式合一的讨论》,《中国哲学史》2013.3。
128.《牟宗三早期圆成论与后期合一论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5。
129.《智的直觉抑或意向性的直接性?》,《复旦学报》2013.6。
130.《智的直觉与善相》,《中国社会科学》2013.6。
131.《从坎陷论的视角看李约瑟难题》,《清华学报》2013.6。
132.《坎陷开出民主不同理解九种》,《天府新论》2014.1。
133.《如何看待康德审美思想是一种“外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2。
134.《牟宗三早期圆成论的贡献与缺失》,《探索与争鸣》2014.3。
135.《孟子道德之乐的生成机理探微》,《国学学刊》2014.3。
136.《牟宗三形著论商榷》,《社会科学》2014.7。
137.《关于牟宗三活动论的进一步思考》(与孔子对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
138.《牟宗三后期合一论原理述要》,《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6。
139.《牟宗三觉他思想陷入误区原因梳理》,《文史哲》2015.1。
140.《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缺陷》,《哲学研究》2015.1。
141.《牟宗三研究的扛鼎之作》,《中国哲学史》2015.1。
142.《从十力学派的视角看牟宗三儒学思想的贡献》,《社会科学研究》2015.2。
143.《牟宗三早期圆成论原理要义》,《儒学天地》2015.1。
144.《民主视野的比较》(孔子会议论文集),九洲出版社2015.5。